遇见·千年醴瓷
第一集 千年兴大业
神奇的北纬三十度线,打开了世界文明起源的永久记忆。也汇聚了从巍巍珠峰到长江入海的磅礴画卷。而在这条中国最美风景线的江南腹地,有一座延续了两千多年历史的荆楚古邑醴陵,她的子民的匠心独运,用泥与火的交融,薪传千秋窑火,写出了一部关于醴瓷的的鸿篇巨著。
回望来路,追根溯言,醴瓷的源头在哪里?历史的脉络是怎样?年轻的刘峰,是醴陵文物考古界的老人,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直在探索考证。
“在这个考古活动没有启动之前,我们就是通过这个《醴陵县志》,还有《醴陵陶瓷志》来了解醴陵瓷业的发展。这个《醴陵县志》和《醴陵陶瓷志》。他是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广东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然后才有瓷器制作的这个开始。此前包括民国版的《醴陵县志》,建国后编撰的《醴陵陶瓷志》的一些重要的实质资料,均以清雍正七年为醴陵制瓷起始年代,起始年代距今不足三百年。而这与醴陵口口相传的千年制瓷史相差甚远。历史的变迁,然后朝代的这个更替。然后一切这个史籍记载它是有遗失的,这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作为一个考古工作人员,他是讲究一个从事考古发现来推翻这个历史的这个记载。”刘峰有些遗憾,但更有信心去探索未知的历史。
醴陵瓷业历史到底有多久,疑团亟待破解,而转机出现在此后两次不同寻常的考古发掘。2010年8月至12月,枫林镇唐家坳深藏地下的宋元古窑,因高速公路建设意外出土,为研究醴陵陶瓷发展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将醴陵制瓷历史,从清雍正推进至宋元时期,前推近七百年。
2018年4月至7月,考古人员在茅家岭古窑址又发现一座仿烧越窑秘色瓷的青紫龙窑,醴陵烧制瓷器可追溯的最早历史被再次改写。
黄云英,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两年前,她全程参与了此次发掘工作,并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我们通过对这个出土文物的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到当时呢,他是一个龙窑结构的窑炉烧制的,然后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像碗类的这种圆器采用叠烧,然后像执壶呀罐呀之类的比较精美的不规则的这种琢器,它就是采用的匣钵装烧,这样烧制出来的一个是釉色成色会更精美,然后成材率也会更高。当时瓷器的烧制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
结合出土文物器形纹饰特征,窑具结构以及装烧工艺等多方证据,研究人员最终确定了茅家岭古窑址的年代。
“然后我们现在就是可以确定茅家岭窑址呢。他时代是五代时期,然后这个发现把我们醴陵窑的一个烧制历史从宋元时期向前推到五代时期,距今有一千多年。”这一系列考古发掘破解了多年来因史志记载缺失而产生的疑问,为定论千年醴瓷提供了最确切的历史证据,而醴陵以瓷立城,因瓷兴盛,瓷情千年不渝,成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也绝非历史的偶然。
"醴陵是有非常丰富的制作瓷器的这个资源,醴陵境内拥有大量的瓷泥矿,然后的话,我们醴陵市地处丘陵地带,丘陵地带多山地,山上有很多这个松木,松木是我们龙窑烧瓷,一个非常重要的燃料资源。其次呢,我们醴陵的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我们是处于这个南北东西瓷器教汇的一个重要的中轴线,东边的瓷器。你像景德镇,然后北方的瓷器包括我们附近的长沙窑。岳州窑的瓷器,要南下的话都必须要经过我们醴陵。所以我们醴陵也形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陶瓷文化。”黄云英说。
据专家考证,晋唐后,随着岳州窑和长沙窑瓷器大量输入,醴陵随之起舞,进入瓷器时代。宋元时期,北方名窑南下与景德镇东来的制瓷工艺,在醴陵交汇,醴陵出现大规模制瓷作坊。到明清时期,瓷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清雍正年间,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的住持租赁山林采泥,创设瓷厂招工传习。为先师樊敬德建樊公庙。以沩山为中心,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瓷业生产集群,一度窑火蚀天,盛况空前,被誉为小南京。当时是沩山窑鼎盛时期,窑厂数量已经高达480多家,龙窑是有两百余座。青花瓷年产量高达八千多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坯房挑得白釉去, 匣厂装将黄土来; 上下纷争中渡口, 柴船才拢槎船开。这首诗词是当时的一个写照。时至今日,沩山瓷业生产的盛况早已远去,但它对近现代醴陵瓷业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
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醴陵瓷器由粗瓷像细瓷演进,正值中国封建制度步入衰亡的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洋瓷在国内肆意倾销,一些历史名窑也奄奄一息,日薄西山。就在中国陶瓷业面临一片衰败的悲歌声中,醴陵是在孕育着一个旷世的文明惊奇,熊希龄,文俊铎等仁人志士和一大批能工巧匠担当起实业救国,重振国瓷的梦想。创办中国第一家陶瓷专科学校,第一家陶瓷股份制公司,创烧釉下五彩瓷,把醴瓷推进到一个崭新的五彩缤纷的新天地。
(本文系纪录片《遇见·千年醴瓷》解说词 对部分口语化词语做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