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我教老人用智能手机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
'我从2011年开始就'专业'教老年人用手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扫健康码、扫码支付、网上购物、网上预定……大家与手机的关系更加紧密,但却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用手机而出现的各种麻烦事,我就更加肯定了我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佳鑫向健康时报记者说道。
11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志愿服务队来到学院路二里庄社区开展科技助老活动。
教手机项目始于2011年
扫健康码、手机支付、网上预约……是疫情期老年人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但其实,老年人所遭遇的数字鸿沟问题,只是疫情期间的集中爆发表现。
1990年出生的张佳鑫,曾于2011年5月发起'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带领志愿团队走入社区,'一对一、一帮一'个性化教学,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聊天、挂号、电子支付、拍摄小视频等新技能,助老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时代。
'我大学时就读的北邮,特色就是信息科技,而老人对信息科技的掌握还不够,但他们却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考虑了一下,认为自己的父母在用手机和电脑的时候还有各种问题,QQ截图、聊天视频经常黑屏,他们也不会,就定下了教老人电脑这个项目。这就是做这个项目的初衷。'张佳鑫说。
'其实,最开始第一场社区活动并不是非常顺利,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到位吧,当时来的老年人非常少,也就五六个。'回忆起项目初期,张佳鑫说,不过也并没有因此放弃,就对来的老人进行讲课、手把手教怎么使用。后来也就慢慢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知道还有这么个团队教老人学手机。老年人没啥事,不忙,又觉得这种活动挺有意思的,来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起来。
在做这个公益项目时,一来二去,张佳鑫也与很多老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收到了很多感动。
'蓟门里社区的老人和我最亲,我能叫得出每个老人的名字。每周末去,感觉像回了家一样。如果我没去,他们也想得慌,也把我当成自己家孩子、孙子一样对待。'张佳鑫自豪地向记者说,'有位老人给他家孙子绣了一个十字绣,也给我绣了一个,是一匹马,说是我本命年,旁边还写上'佳鑫,你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小太阳'。'
'小太阳还是拿红色线绣出来的,每次看到,心里都暖暖的。'
为老人服务,最需要耐心和爱心
'我最困难的就是有钱没地方花,不会花,总是忘了密码,老了记忆力就差,有时重复好几次,得记20多遍才行。'一位夏奶奶总是遭遇这样的问题。
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等都会有所下降。为老人服务,主要是老人学习能力和接受速度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耐心、爱心去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学会。
公益团队曾给夏奶奶专门进行了一次培训,但在培训后,让夏奶奶去超市自己买东西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还是没能成功扫码,只能再反复练习,这特别考验志愿者的耐心。
'以前我们项目组里的一位志愿者,每周六都手把手教蓟门里小区的一位王阿姨学电脑。每次教的时候,会很快把讲课内容记录到记事本里,当天回去之后,她把所有步骤截图,整理出来再发到老人邮箱。老人也特别认真,当天晚上把所有步骤操作一遍,再抄写一遍加深印象。'张佳鑫介绍。
教老人的时候自己也在受益
'其实你教他们用手机的时候,他们也在教你。'张佳鑫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与老人接触的那么长时间里,不少心理上的成长,更多是来自老人。老人有很多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会使你更了解自己,也不至于迷失。
而随着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呈现,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事项场景,回应社会关切。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发布会上介绍,在持'健康码'进入医院环节,不能把'健康码'作为通行唯一凭证,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验。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件或纸质证明等替代查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在挂号环节,将畅通家人、亲友或者家庭签约医生为老年患者代为挂号渠道。在就医环节,将进一步简化网上问诊,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尽最大力量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时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