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伐楚未胜却为什么不断索要封赏,秦始皇为何不怒反喜?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别人说:“我忠心耿耿。”你就会信任他。

也不是说你与别人相处十几年,别人就会无保留地信任你。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疑心,在君臣这种关系上更是放大了。

秦始皇

君臣之间,既少有从小到大的交情,又没有血缘上的纽带。一个国君虽然会把政事托付给下面的人,但他绝对也会处处提防。君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互相猜疑,自人类出现了上下级关系开始,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

秦始皇其人

王翦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居中不信人。”

想要得到秦始皇这种君主的彻底信任,实在是太难了。

我们都知道,在战国时期秦始皇因为羞于王室的丑闻,亲自令人把自己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装进麻袋用大棒活活打死,他还将母亲软禁到雍的宫禁内。

文信侯吕不韦当了秦国13年的丞相,秦始皇也喊了他10年“二爹”。吕不韦被赶出关中回洛阳养老后,秦始皇怀疑他私自与天下诸侯外交,就直接用一封言辞严厉的信件逼他自杀。

王翦

可见在秦始皇的心里,假如有些事有必要去做,就算是骨肉相残和损害亲情,他也是在所不惜的。所以就跟别提与秦始皇没有血缘关系的大臣,如果秦始皇对他有杀意,是不会顾及感情上的因素的。

王翦伐楚时,天下诸侯尚有燕国、齐国、楚国还没被灭,天下形势虽然已经明朗,但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当时的形势下,王翦要求带领60万人出征,这等于是要让秦始皇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他。攻打庞大的楚国,至少也要花一年的时间才可以打下来。

所以秦始皇派王翦伐楚时,他征调了全国的力量,让国内防守空虚,把军队全调给了王翦一人。他不得不担心王翦是否会反过来与诸侯联合抗秦,不得不担心王翦打下楚国后是否会自立。

耗时长久的伐楚战争,足够让王翦在军队中积累威望,让士卒们对他心悦诚服。而以楚国的地盘和人口,也足够王翦自立为王了!

伐楚战争

秦始皇伐楚前,与两位将军商议计划,一位是年轻的将领李信,另一位就是老将王翦了。

王翦老谋深算,他带兵打仗最看重的就是“求稳”,所以他认为:若想一仗就把整个楚国打下了,至少需要60万人马!

李信年少轻狂、血气方刚,他对王翦的意见感到不屑,主张说:“攻下整个楚国,20万人马就已经足够了!”

李信

秦始皇听完两个人的意见后,以他的考量,当然是更认同李信,于是他对王翦说:“将军老了,这些事让年轻人去做吧!”

于是征调20万军队,令李信、蒙恬两人率兵攻打楚国。

这次伐楚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国占据了优势。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秦军都大获全胜,楚军战败撤退。然而到第二阶段,形势就发生了改变,李信又攻克了楚国旧都鄢郢,然后想带着军队向西与蒙恬汇合。此时楚国的军队紧紧地跟着李信军,就像狼死死地跟着与它势均力敌的敌人那般,楚军要等秦军疲敝之时发动猛攻。

楚军跟了秦军三天,连续三天三夜都没休息,终于找到了秦军的破绽,大败秦军,李信、蒙恬都落荒而逃。

秦杜虎符

你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蒙恬一直是秦始皇的心腹,此次秦始皇虽然派李信做伐楚主将,但没有把军队全交给他,而是让蒙恬分走一部分军队。

第一次伐楚战争失败后,秦始皇只是觉得恼怒,而没有灰心丧气。他立刻亲自去请王翦出山,让他指挥第二次伐楚战争。

王翦只有一个条件:“没有60万军队我不出山!”

秦始皇允诺了,并立刻征发军队,在第一次伐楚战争的同一年发动第二次伐楚战争。此次王翦得到了60万军队,且秦始皇并没有派人去军中牵制他。

王翦临行前,乘机向秦始皇索要巨量的赏赐。秦始皇一开始也有点不愉快:“君侯尽管去吧,何愁没有荣华富贵呢!”

王翦说道:“给大王当了一辈子将军,终究还是没能被封侯,所以想趁自己还有用的时候多要点赏赐,给子孙积累点财富。”

这番话逗乐了秦始皇,他就当即同意了王翦的请求。

军队还在行军并未与楚军相遇时,王翦在路上前后派了十几批人去咸阳索要赏赐。

这是不合理的,王翦还没与楚军交战呢,就这样索要好处,这也算一种挟持了,用自己目前的重要性挟持秦始皇给他好处。

连手下的心腹都看不下去了,他就去说王翦的不是。

而王翦的解释令人听后顿生敬佩之心:“大王从不信任人,我现在带着全国的军队出去打仗,大王难免会担心我在外面做背叛之事。为子孙索要赏赐是让大王知道我有还顾之心,免得他怀疑我会一去不回!”

当初乐毅久攻齐国两座城不下,燕王就怀疑长期不结束战斗是有自立为王之心,便把他调走。

王翦此次的战略,注定会让战争耗日长久而不能决出胜负。

他进入楚国境内后,立刻令军队建造碉堡,并在内坚守。楚国人听闻秦国入秦,立刻派大军前来迎击。

楚军赶来后,王翦令军队坚守壁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围攻而不能攻克,只好与秦军僵持。

王翦令军士每天踢球、娱乐,养精蓄锐。

僵持了很久就很久,楚军最后决定撤退。楚军撤退过程中,王翦挑选精兵做前锋,令军队全面反攻,一战大败楚军,斩杀楚将项燕。在随后的战争中,王翦攻下了楚国全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