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父子系列之书画篇(上)
最牛父子系列之书画篇(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与文化》《你不可不知的中国画家及其作品》《移花就镜》,曹星原老师的专栏《中国美术50讲》,黄小峰老师的专栏《了不起的中国艺术史》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父子都名留青史的并不多。此前,我们聊过文学史上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大小晏(晏殊、晏几道)等几对父子(请关注回看),这次我们专门聊聊书画史上的那些最牛父子,比如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世称'大小李将军',合称'二李';北宋的米芾、米友仁父子,世称'大米''小米',合称'二米';南宋的马远、马麟父子,世称'二马'。四对父子都是开宗立派的牛人,在书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就是指琅琊王氏,'谢'家的著名人物是谢安),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东床快婿的典故说的就是他)。王羲之凭借门荫,做官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有'书圣'美誉。王羲之善书法,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在书法史上,与钟繇[yáo]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农历三月三日是中国古代的'上巳节'),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在绍兴兰亭修褉[xiè],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笔为诗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该帖共28行,324字(其内容我曾在专栏上有专门聊过,说的是'曲水流觞'之人生感叹,请关注回看)。'上巳节'这天,古代人有外出踏青的传统,到河边沐浴洗涤,祛除身上邪气,称作'修禊'。因此,《兰亭集序》也称为'禊帖',或者称为'兰亭修禊'。
▲神龙本《兰亭集序》(唐·冯承素摹本)
《兰亭集序》有众多不同的传世作品,最重要的一件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绢本《兰亭集序》,称之为'神龙本兰亭',作品的开头盖有唐中宗神龙年号的印章。这件作品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据说是唐太宗时期书法家冯承素所临摹。唐太宗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都临摹过《兰亭集序》。后来,清代乾隆皇帝共收集到八个不同版本的《兰亭集序》,一一刻在石柱上,史称'兰亭八柱'。
王羲之的书法,《晋书·王羲之传》评价为:'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代人李嗣真称王羲之的草书:'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大家现在学习书法一般从楷书开始,学习楷书有'永字八法',据说就来自《兰亭集序》开头一句'永和九年'的'永'字。
▲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
我们再来看王羲之的《丧乱帖》。《丧乱帖》其实是一封书信,王羲之听说山东的祖坟由于战乱遭到破坏,自己却无能为力,发出深深的自责。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体现出很强烈的情感,头两行写得还比较工整,后面写得越来越快,连笔越来越多,仿佛压抑的情感突然爆发,尤其是'痛贯心肝'的'痛贯'二字,能感觉到王羲之书写时的悲愤无奈心情。
《兰亭集序》有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是经过涂改的,原先是似乎是写成'病'字。这个'痛'字与《丧乱帖》中的'痛'字,显然不是同一种痛,前者表达的是对生命易逝的无奈。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还有一件传世之宝——《快雪时晴帖》,全书共4行28字,是一封信札,大意是表达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和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全文如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据说养心殿三希堂曾存有乾隆皇帝的三件至爱之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王珣也是东晋时期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王羲之、王献之留世的书法大都是临摹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奉为'三希'之首,最是爱不释手,时不时拿出来欣赏观摩。
《快雪时晴帖》展开约五米长,但是王羲之的字却只占据中间窄窄的一小块地方。帖后有历代名人题跋,尤以乾隆为甚。字帖最右边是乾隆题的'神乎技矣'四个大字,乾隆后续又先后题上'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等字,盖上'乾隆御览之宝'。
王羲之还有一幅草书代表作——《远宦帖》,亦名《省别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远宦帖》是王羲之写给好友周抚的一封信札,全书共6行53字,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签,全文如下:
'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生平安。知足下情至。'
▲王羲之《远宦帖》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除了出身名门,其政治身份也不简单,因为他不仅是简文帝司马昱[yù]的女婿,还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后来还得到宰相谢安的赏识,官累迁至中书令。王献之与新安愍[mǐn]公主司马道福生的女儿王神爱,后来成为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此前,我们在《世说竹林七贤》(请关注回看)专门聊过魏晋风度,该时期的文人都喜欢喝酒嗑药,服五石散(又叫'五石更生散',主要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矿石配制而成),可以麻痹人的神经,提高人的兴奋度。王献之长期服散致疾,病逝时年仅43岁,算是英年早逝。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东汉书法家,'草书之祖',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自成一体。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王献之小名)一人而已。'
王献之知道父亲的字已达至美巅峰,想要超越只能另辟蹊径。最后王献之找到了突破,就是在书法中加入一点不平衡,制造出'似歧反正'的效果,似乎有点歪,反倒看起来更正。王献之的传世草书墨宝有《中秋帖》《群鹅帖》等,皆为唐摹本。王献之的《中秋帖》行草,共22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传·王献之《中秋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献之《群鹅帖》,传为米芾临本
王献之的书法地位一度很高,直到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王献之的地位才有所下降。有现代学者认为,张旭、怀素一派的'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来。
二、李思训、李昭道
我们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那些扛把子及其代表作》(请关注回看)中曾提到,董其昌在艺术理论上最大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董其昌认为,南北宗之分始于唐,南宗以王维的水墨山水为代表,北宗则以李思训、李道昭父子的青绿山水为代表。
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陈眉公订定秘笈》中说:'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王诜[shēn]、郭熙、张择端、赵伯驹、伯驌[sù],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皆李派。王之传为荆浩、关仝、李成、李公麟、范宽、董源、巨然,以及于燕肃、赵令穰[ráng],元四大家皆王派。李派板气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此又慧能之禅,非神秀所及也。至郑虔、卢鸿一、张志和、郭忠恕、大小米、马和之、高克恭、倪瓒辈,又如方外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
李思训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善丹青,尤以山水著称,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被誉为盛唐第一(《唐朝名画录》:'国朝山水画第一')。由于李思训最后至右羽林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职,因人称'大李将军',李昭道虽官不至将军,人们亦因其父而称之'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并称'二李'或'大小李将军'。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评价李思训之画:'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yǎo]然岩岭之幽。'其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青绿设色,将隋以来的金碧山水演绎成为一种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
▲传·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关于李昭道的记载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只知他门荫入仕,起家太原府仓曹,迁集贤院直学士,官至太子中舍人。李昭道从小随父亲学画,擅长青绿山水,后人评价他的画'能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唐朝名画录》则称他画的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李昭道的传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方题有'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图',著录于宋《宣和画谱》。世间尚流传一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两图的构图及图上的人物等场景大致仿佛。
▲传·李昭道《春山行旅图》
▲传·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作为青绿山水的重要代表作品,这幅画首先就是林立于画面中的青绿色崇山峻岭,高耸入云、峥嵘险峻的山势,其次是唐玄宗的行旅氛围,再其次才是画中人马的动态。苏轼观赏此画后写道:'帝乘赤骠起三骏,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大小李将军确立的'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青绿山水画,随着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的兴起,渐渐归于沉寂。直到北宋画坛兴起复古潮流,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青绿山水画才重新进入画家的视野。一般认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可能是宋人的仿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