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到底是谁逼死了司马攸?不是冯紞也不是司马炎 2024-06-11 05:01:58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篇毫无疑问,司马攸是被气病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母亲王元姬曾经说过的话。王元姬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儿子,担心他们有一天会骨肉相残,含泪对司马炎道:“你弟弟的性情急躁,而你又不慈爱。我死以后,很担心你容不下他,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知子莫若母,王元姬准备把握了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性格特点。我们先来说司马攸。司马炎让他离开京师,以他的智慧,肯定能明白哥哥这是在忌惮他,那他应该怎么做呢?不管是认命,还是不认命,他都应该立即离开京师以避嫌疑。但他没有,不仅磨磨蹭蹭,还默许那些抗议的声音。司马攸的态度给司马炎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也坚定了将他赶出京师的想法。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司马攸并不像史书上所说的那么聪明睿智,他的缺点同样很明显,比司马炎好不到哪里去。眼见司马攸迟迟不肯动身,司马炎又开始了催促,催促的方法还算客气,先将济南郡划给了齐国,又将他的儿子司马寔封为北海王。通过不断的赏赐恩典,司马炎暗示司马攸,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你的王爷吧,只要你离开,荣华富贵有增无减,不要闹得面子上挂不住。但是,固执的司马攸还是不肯离开,以生病为由请求留在京师守母亲的陵园。言下之意是,我快挂了,让我和我娘死在一块儿吧。这个理由很悲情,但在司马炎的眼中,却是冥顽不化。为了戳破司马攸的“谎言”,他派出御医前往诊视。御医们很懂政治,给司马攸诊视后,一口咬定他其实没病。居然跟朕装病!司马炎很恼火,不再温情脉脉,而是明目张胆的催了。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司马炎的花式赶人大法了。河南尹向雄为此向司马炎上书道:“陛下子侄兄弟很多,但有德行名望的却很少。让齐王卧病居住在京师,带来的好处是深远的,请陛下三思。”事实证明,向雄的话不仅是陈词滥调,还是火上浇油,让司马炎更加恼火。朕就不信了,离了你齐王,天下就玩不转了!司马炎果断拒绝了向雄的请求。不知是为司马攸鸣不平,还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惨遭拒绝的向雄竟然气死了。这是继羊琇之后,气死的第二名朝廷大员。向雄之死,让司马攸明白,司马炎是无论如何不肯让他继续留在京师的。罢了,罢了,我还是走吧。按照惯例,藩王离京前,需要向皇帝辞行。此时,司马攸又做了一件让人有些看不懂的事。面见司马炎时,司马攸丝毫不肯露出病态,为了维持自己的风度,他甚至提前服用了提神的丹药。结果,强提一口气、神采奕奕的司马攸让司马炎产生了误判,认为他根本没病。我们不知道司马攸为何要在此时掩盖自己生病的事实,也许是为了所谓的体面,也许是不想在司马炎面前服软吧。总之,他是一个高贵的人,高贵得有些迂腐。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司马攸面见司马炎时,没有伪装自己,甚至还加几分表演的成分,就像他祖父司马懿当年那样,然后说几句言辞恳切的话,司马炎会不会让他留下呢?尽管历史没有如果,但从人心的角度,并非没有这个可能。但司马攸就是司马攸,他不是司马懿,也成不了司马懿。辞别司马炎,司马攸出发前往青州。然而,走出京师没几天,他就在半路上吐血而亡,估计是被气死的。魏晋时期,每个人的气都很大,甚至能气死自己。对于司马攸的死,司马炎一定很困惑,前几天还好好的,为何转眼就一命呜呼了呢?尽管兄弟二人的最后一面充满了虚与委蛇,但斯人已去,曾经的龃龉全都烟消云散,只留下最初的美好。这一刻,司马炎一定想起了母亲曾经说过的话,后悔、懊恼、惋惜,种种情绪涌上心头,他悲痛不已。就在此时,那个挑拨离间的冯紞又出现了,他很担心司马炎悲痛之下将责任算在他的头上,他要自救。冯紞对司马炎道:“齐王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也超过了该有的限度,天下人都归附他。现在他自己死了,是国家的福气,陛下何必如此悲伤呢?”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当初将司马攸赶出京师,就是害怕他威胁到儿子的皇位,如今他自己死了,不是皆大欢喜吗?想通了之后,司马炎立马止住了眼泪,开始有条不紊的处理丧事。他先下诏司马攸的丧礼按照安平献王司马孚的规格办理,然后亲临祭奠。这时,一个年轻人走入了司马炎的视野,也走上了历史舞台。他是司马攸的次子司马冏,时年不到二十岁。司马攸共有四个儿子,对于父亲的死,他们都很伤心,但司马冏表现得最为突出,丧礼上哭得捶胸顿足、感天动地。不只是输出哭声,司马冏还将罪魁祸首指向了太医,认为是那些太医耽误了父亲的病情。面对死去的弟弟,以及哭得死去活来的侄子,司马炎不得不承认这个指控,下令将曾给司马攸诊视的御医全都杀了。可怜的御医,之前多么懂政治,现在的锅背得就有多牢。不仅杀了这些懂政治的御医,司马炎还让司马冏承袭了齐王的爵位。这可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次子就此逆袭长子。司马攸之死,我们可以把责任算在很多人头上,比如那个挑拨离间的冯紞和荀勖,是他们首先建言将司马攸外放京师。但肯定有人会说,冯紞和荀勖只是进言,并不能决定什么,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司马炎,是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司马攸。然而,身为一个智识健全的人,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绝不是单方面起作用的,司马攸并非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他真的没有争储之心,那就痛痛快快的离开京师,守住青州这块地盘,想要自保并非难事。如果他存有争储之心,也痛痛快快的离开京师,在青州韬光养晦,一旦天下有变,就趁势而起。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司马攸过于拧巴了,也过于意气用事。更有可能的是,他根本没想好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才这么进退失据,把自己气死,还留下一个温和聪慧的虚名。 赞 (0) 相关推荐 职场中如何识别明升暗降? [出处]<资治通鉴>第八十一卷 [原文]齐王攸德望日隆,荀勖冯.杨珧皆恶之.言于帝曰"陛下诏诸侯之国,宜从亲者始.亲者莫如齐王,今独留京师,可乎"勖曰"百僚内 ... 激荡四百年:劝进者众出兵者少,祖逖被二货耽误了两年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65篇 司马睿成为晋王后,为了团结更多人,将慕容廆拜为都督辽左杂夷流民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 慕容廆对这些虚名不感兴趣,本想拒绝,征虏将军鲁 ... 激荡四百年:尔朱世隆坚持对抗到底,联合尔朱兆拥立新皇帝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40篇 尔朱荣前往洛阳时,将高敖曹带在身边,然后囚禁在驼牛署中.杀死尔朱荣后,元子攸立即召见高敖曹,好言抚慰,让其为己效命. 不久,高敖曹的哥哥高乾从 ... 激荡四百年:菜鸡互啄,司马伦失败被杀,西晋到底谁说了算?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0篇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三月,当司马冏和司马颖率领的数十万大军朝洛阳浩浩荡荡而来时,司马伦和孙秀慌了,一面派军抵御,一面玩起了精神胜利法. 他们 ... 激荡四百年:许昌失守,苟晞逼死司马越,石勒将其挫骨扬灰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9篇 前面说到王弥麾下大将曹嶷攻破琅琊,徐州不复朝廷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坐镇青州的苟晞不能不管,朝廷也在催促着他. 然而,曹嶷太猛了,拿下琅琊后,又北 ... 激荡四百年:司马炎到底做错了什么,反对者联盟为何来势汹汹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篇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征东大将军王浑. 熟悉魏晋历史的都知道,姓王的一般人惹不起,尤其是太原王氏.这个王浑即是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祖父是东汉代郡太守 ... 激荡四百年:冯太后恩威并施稳朝纲,拓跋宏耳濡目染成贤主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20篇 拓跋弘暴毙,幼主继位,女主临朝,北魏政局开始动荡起来,拓跋弘生前着力打击的贪污犯罪也沉渣泛起,严重威胁北魏统治. 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 ... 激荡四百年:萧道成去世萧赜继位,继承父志南齐迎来小中兴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21篇 萧道成为人深谋远虑,宽宏大量,学识广博,还能写文章.即位后,生活依然朴素节俭. 有一次,萧道成在主衣库中看见一个玉导,便敕令中书道:" ... 激荡四百年:忠于萧道成却得罪萧赜,荀伯玉垣崇祖蒙冤而死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22篇 萧赜还是太子时,自认年纪已长,又与父亲一起创立帝业,对于朝中大小事物一概独断专行,常常违背制度,由此引发了和萧道成的冲突. 当时,他有个亲信名 ... 激荡四百年:北魏二次入侵无功而返,南齐以战促和取得成功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19篇 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七月,萧道成命萧长懋移镇西州.不久,角城戍主举城投降北魏,拉开了北魏第二次南侵的序幕. 八月,北魏派徐州刺史拓跋嘉前来 ... 激荡四百年:杨文弘墙头草左右逢源,崔慧景平定李乌奴之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18篇 前面说到杨僧嗣死后,他的堂弟杨文度自立为武兴王,并投降北魏,被北魏任为武兴镇将.不久,杨文度又重新归降刘宋,被任为龙骧将军.略阳太守,加封武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