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堆积体高边坡治理相关参数选取实例

某大桥内侧高位堆积体由于坡体下部开挖形成了高约16m、宽约30m的临时人工边坡,弱化了依附于花岗岩楔形结构面端部的“闸门”锁口作用,造成坡体应力调整而不断挤压“楔形体”端头的锁口“关键块体”,最终使其在高应力作用下发生“溃决”,致使基座上部的高位堆积体在“闸门效应”的作用下,巨大的势能快速转化为动能,依附于楔形结构面控制的土岩界面而高速下滑,滑坡体积约12×104m3的,滑坡后壁和侧壁形成的高约70.0~130.0m、坡度为57~69°的堆积体高边坡。

1、设计处治措施

技术人员采用滑坡后缘形成的高边坡稳定系数:在天然工况下为1.021,暴雨工况下为0.868。由此得出高边坡的潜在滑面参数在天然工况下φ=38°,C=40KPa,换算为综合内摩擦角是φ=41.86°。

造成坡体下滑力巨大,由此处治方案:对滑坡形成的高边坡在设置宽为2.0~10.0m的边坡平台基础上,按1:0.75~1:1坡率进行卸载,卸载方量为19.8×104m3,形成130m高边坡;在一级平台部位设置2.4×3.6×26m、间距为5m的锚索抗滑桩进行固脚;对桩后挖方边坡全坡面设置精轧螺纹钢结合挂网喷砼进行防护。工程造价约3428万元。

2、高位堆积体高边坡潜在滑面参数分析

高位堆积体主要由厚层冲洪积体构成,地表的崩坡积体厚度占比很小,故成层性较好的高位堆积体可近似为类均质土体。基于此,堆积体潜在滑面参数的取值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坡度是坡体内部物理力学性能在表观的综合反映,它经历了地质历史上天全河的下切,自然界的风吹雨淋、地震振动等多种作用。因此,自然坡面倾角应较受外部自然营力作用相对较小的坡体内部岩土体综合内摩擦角φ小,即α<φ。

滑坡发生前高位堆积体的自然平均坡度为α=45°,由此,坡体的综合内摩擦角φ>45°

2)滑坡滑动后拉裂形成的陡峭后壁,其倾角与坡体的内摩擦角的关系满足θ=45°+φ/2。但陡立边坡在工程约束前将不断卸荷松弛,故潜在滑面的综合内摩擦值也将不断减小。

现滑坡后壁真倾角θ=69°,由此得φ=48°,即坡体的综合内摩擦角φ≤48°

3) 滑坡发生前原自然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即已滑部分的滑体下滑力与滑前人工损失的坡体抗力配套后,原自然坡体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1。基于此,根据开挖平台损失的静止土压力和抗剪力,通过迭代计算分别得出自然坡体的综合内摩擦角φ,并取其最小值作为坡体的综合内摩擦角。

经计算,在静止土压力反算情况下,堆积体潜在滑面综合内摩擦角φ≥47.7°,在抗剪力反算情况下,堆积体潜在滑面综合内摩擦角φ≥47.1°。因此,坡体的综合内摩擦角φ≥47.1°。

4)滑坡发生后由滑坡后壁形成的堆积体高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即可由整体稳定系数应不小于1.1反算堆积体综合内摩擦角。经反算得出φ≥45.5°。

综上:高边坡坡体综合内摩擦角取最小值φ=45°。

3、设计与咨询下滑力计算对比表

由此可直观反映参数选取对高边坡潜在下滑力的影响。

4、咨询建议方案

1)对高边坡在卸载约4×104m3,使控制性的天然工况下的坡体潜在下滑力降为1631.3KN/m,较卸载前大幅下降了62.7%。

2)在距坡脚10m高处设置2×3×26m、间距为6m的锚索抗滑桩,与桩前边坡设置的长锚杆和桩后10m高范围内设置边坡锚索框架,共同组成“固脚”工程,有效确保对坡脚“闸门”处岩土体的加固。

考虑到坡脚“闸门”的有效锁固对整个高边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为有效保护坡脚抗滑桩的锚固能力,特在桩前清方边坡的一定范围内设置锚索框架进行预加固。

3)在设置的20m宽大平台上部20m范围的边坡上设置锚索框架进行加固,这样既达到了对整个高边坡的“强腰”作用,也达到了对上半部分高边坡的“固脚”效果。

4)为有效约束高边坡上、下两部分边坡坡顶的拉应力,特在上、下两部分边坡坡顶设置长锚杆进行防护,从而达到“锁头”的作用。并继而其余各级边坡采用锚杆框架+喷混植生绿化进行防护,确保各级边坡的局部稳定。

5)边坡中部20m宽大平台部位设置截水沟,有效截排高边坡上半部的坡面汇水;对各级边坡框架设置排水肋条,从而有效集中引排坡面汇水。

综上,方案优化后,高位堆积体高边坡的治理工程造价约为1829万元,是设计方案的53.4%,具有明显的经济性优势,且工程安全度更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