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选登】关于聋校沟通课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思考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障碍,使得他们在语言、思维、认知等发展上都产生了不同的程度的缺陷。作为聋校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通过听觉、语言等多方面的专业训练,给予听力障碍儿童缺陷以最适合的教育补偿,使得他们逐步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
依稀还记得9月份刚开学的时候,我怀着一腔饱满的热情,站在了向往已久的特教讲台上,心想着:终于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施展一番了。可谁知,“梦想”经不住“现实”的打击,三个孩子的水平与我的想象中相差甚远,每个人的语言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使得教学不能按照预想中的去实施。通过与孩子的接触和磨合,以及在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在摸索,摸索着一条能够发展聋童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就结合本学期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双语教学”,寻求多方面发展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单纯使用“口语”进行交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即手语、口语和书面语的有机结合。由于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语言发展较为缓慢、思维能力受限的原因,在此阶段,只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手语、口语和书面语说写简单的句子。在教学活动,我采取了“手口并用”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书面语这种沟通方式来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一个新词汇或句子的时候,我往往都是边打手语边说话,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一遍,让所有学生都能明白老师讲的内容。在课后的作业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把“拖把”理解为“拖地”,“抹布”理解为“擦桌子”……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导下,终于不再是“教室里有扫地、拖地”了。我们也在孩子的学习中,发现细小的进步。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特殊教育的实际来看,残疾儿童更需要生活教育。因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残疾学生的生活能力,所学知识必须是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的知识。
对于聋童来说,发展其语言能力是让聋童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础。然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并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来发展聋童的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颜色》的过程中,通过教室多彩的“文化墙”,就地利用资源,巩固学生对颜色的认知,继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天空、树叶、太阳及各种水果蔬菜的颜色……。
其次应根据聋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说话内容和他们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多彩的生活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例如,打扫卫生时,教学生说“扫把”“拖把”“簸箕”等词语和“我用拖把拖地”“拖把在卫生间”的句子。睡觉时,教学生“宿舍”“被子”“床单”等词语和“这是宿舍”“我在宿舍睡觉”“晚上要盖好被子”的句子。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今天的饭菜怎么样;说说教你的老师有几个,其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家里有谁,谁更爱你;谈谈你想做什么等等。由于说话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三.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乐趣,可以发散孩子的思维。另一个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被迫的执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情境教学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有关“职业”和“公共场所”的名称时,我设计了《去饭店》和《去银行》…的小故事,通过不同角色的互换,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各个职业的工作性质以及每个场所的用途。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鼓励孩子通过学习故事,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置身情境,亲身体验,让他们学会享受学习。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在每周末的时候,我都要求家长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利用家里现有的资源和学过的句型进行对话练习。如:在学习体育运动时,有一个“谁在干什么”的句型,要求学生回家后看看家庭成员都在干什么,或者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或超市,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进行说写句子。当看到孩子们的作业时,我倍感欣慰,因为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写出了许多不尽相同的句子。这也证实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寻求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努力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孩子才会进步的更快,发展得更好。
沟通与交往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半年多的时间中看到很明显的效果,但是通过实践,我发现了孩子们在不断变化着,不断进步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一如既往的走在探索发展聋童语言能力的道路上,为聋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