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对药》:桔梗四味治梅核气

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齐名。人称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共献出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施今墨对药》中载“桔梗、枳壳、薤白、杏仁。此四味药常常配伍应用,以治胸膈满闷,痰气 不畅甚效”(以下简称“桔梗四味”),随证加味治疗数例,效果不错。

病案 1

王某,女,32 岁,于 1998 年 5 月 11 日就诊。

自诉二天前,因与朋 友发生囗角,自觉胸满不舒,始则咽喉有痰难咯,继而如食物滞留在咽部,并伴 有声音嘶哑。

舌苔稍腻,脉弦。

辨证为气郁痰结,予“桔梗四味” 增益。

处方:

桔梗 12 克,杏仁 9 克,枳壳 10.5 克

薤白 9 克,香附 9 克,半夏 12 克,

旋覆花(布包)9 克。

3剂,水煎服,分早晚 2 次服,药尽病除。

病案2

张某某,女,58 岁,于 2001 年 10 月 6 日就诊。

因家庭纠纷,情志 不遂,胸满气逆,咽喉不适,如有异物梗阻。 诸医用疏肝理气等治法,咽梗不适 未减。

自诉咽部如有大枣样异物,曾疑食道病变,做钡餐透视,无阳性发现。同时伴有咳嗽吐痰,舌淡苔腻,根部略黄,脉弦滑。

辨证为气郁痰结,仍用“桔梗 四味” 加味,处方与上例同,3 剂,水煎服。 药后自觉异物缩小。

二诊加生牡 蛎 20 克,继服 3 剂,诸症消失。

关于“梅核气” 一证,后世多谓由于情绪不畅,肝郁乘脾,痰浊内生, 痰气交阻于咽而成。

(0)

相关推荐

  • 【梅核气:解郁利咽汤】

    "梅核气"究竟是怎么 回事呢?中医认为,思虑过 度,情志不畅,常生闷气,导 致肝气郁结:气郁又会生 痰,肝郁气滞,痰涎凝聚,上 逆于咽部,便成此症. 正如 宋代<仁斋之直指方 ...

  • 『常用方剂』理气剂>行气>半夏厚朴汤合涤痰汤治疗梅核气26例(期刊论文)

    作者:田金舟 刘劲松 单位:安徽省东至县中医院,安徽 东至 247200 关键词: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半夏厚朴汤:涤痰汤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000520 中图分类号:R749.73 文献标识码:B 文 ...

  • 施今墨教授【桔梗四味】加减巧治梅核气验案咽炎

    施今墨教授临床善用对药,被业内称为"施氏药对".其文献载有"桔梗.枳壳.薤白.杏仁(以下简称"桔梗四味"),此四味keai药常常配伍应用,--以治胸膈 ...

  • 【施今墨:桔梗四味-治梅核气】

    施今墨临床善于成组双药合用的经验,通称"施氏对药".<施今墨对药>中载"桔梗.枳壳.薤白.杏仁.此四味药常常配伍应用,以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甚效"( ...

  • 施今墨对药之刺蒺藜、荆芥穗(治各种瘙痒)...

    施今墨对药之刺蒺藜.荆芥穗(治各种瘙痒) 白蒺藜.黑芥穗伍用,为施老治疗各种瘙痒症而设,确有殊效.治荨麻疹,宜与乌梅.五味子.银柴胡.炒防风.生甘草参合:治妇人阴部瘙痒症,宜与龙胆草.柴胡伍用:胃肠积 ...

  • 施今墨对药节选

    施师精于辨证,善于用药.在处方时,经常双药并书,寓意两药的配伍应用,其间有起协同作用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有相抵副作用制其偏胜者,皆称为"对药".祝谌予先生曾侍诊施师案前, ...

  • 施今墨对药治疗神经官能症经验

    发表者:杨通煊 病例:田某某,男,37岁. 2个月前,因受重大刺激,竟致神智迷懵,健忘殊甚,目呆语迟,口唇颤抖,四肢动作失灵,经北大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苔白舌颤,脉弦有力. 辨证立法:精神受重 ...

  • 施今墨对药:知母 石膏

    发表者:邢卫光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肾经.本品质润,苦寒不燥,沉中有浮,降中有升.上行能清肃肺气,以泻肺火.润肺燥.除烦热.止咳嗽,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 ...

  • 施今墨对药歌诀

    施今墨老先生精于辨证,善于用药,本人翻阅家藏的一些五六十年代的<中医杂志>和后人整理出版的诸多医籍,均能看出施老用药之妙,亦足见其对建国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施老在处方时,经常双药并 ...

  • 尿床20年,施今墨用一张方治好!我把过程告诉你,请你细学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 ...

  • 尿床20年,施今墨用一张方治好!我把过程告诉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