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枭雄的压迫],浅谈前武帝时代汉朝对匈关系的屈辱与智慧?
前言
这段话,是汉武帝在漠北大战之后的诏谕中所说的,以此表彰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此次大战中的卓越贡献。
封狼居胥
时至今日,每当谈起汉王朝与匈奴的百年战争,仍然有两句台词最能使人心潮澎湃,一个是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另一个便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在中原王朝对抗外族入侵的众多战争中,这是少有的、最振奋人心的历史性胜利,它们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彪炳了汉王朝在抗匈征途上的高光时刻。
然而,胜利的光环远远不能掩盖汉王朝曾经的沧桑与曲折,煌煌大汉,在面对“撮尔小邦”时,也有自己难言的苦衷与辛酸。
自汉高祖七年亲率三十万大军讨伐匈奴,到汉武帝以“马邑之谋”开启对匈的全面战争,这中间漫长的七十余年里,在面对匈奴的过程中,汉王朝着实经受了一番委曲求全的悲催历程(说委曲求全可能让朋友们有些不适,但真实情况确实差不了多少)。
汉朝大军
我们援引汉武帝太初四年的一段话,来看看,曾经的大汉王朝到底有多悲催!
《史记-匈奴列传》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
武帝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胜利之后,威震西域的汉王朝准备重启对匈奴的战争,彻底消除匈奴对北方的侵扰。在诏书中汉武帝认为此次对匈作战堪比齐襄公的“复九世之雠”。
到底是何等耻辱,使得汉武帝将它上升到了国仇的程度,立志消灭匈奴来一雪前耻。
西征大宛后的汉武帝
国耻一
汉高祖“白登之围”高祖七年,匈奴大举入侵汉王朝北部边疆,韩王信战败投降,并且成为了匈奴入侵中原的急先锋。匈奴大军一路烧杀抢掠,直接威胁了都城长安的安全。
刚刚取得了楚汉战争胜利的刘邦,自视天下间早已没有对手,更何况北方蛮夷。于是亲率大军前往讨伐(此处省略一万字,白登之战的过程不作赘述)。
刘邦的轻敌,结果是惨烈的,三十余万大军被围白登山,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随时有一口吃掉它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恐怕将要被改写,泱泱大汉或许成为历史上又一个短命王朝(刘邦一死,各路枭雄恐怕群起反叛)。
白登之围
结局大家都知道,汉王朝以赔钱赔人(和宋朝向辽、金上岁贡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换来了一时的和平,并且这项和约在此后相当时间被历代统治者所奉行。
为何汉高祖的这次失败,会成为了汉王朝挥之不出的痛,以至于会被汉武帝上升到国仇家恨的高度。
刺史认为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1、刘邦是大汉的开国之君,开国之君往往都被戴上光环,是不容被玷污的,这关系到大汉朝的国格。汉高祖从起于草莽到平定天下,雄才大略一直是汉武帝所崇拜的对象,他的光辉形象当然不容侵犯。
但恰恰是这位高大的曾祖父,却曾经败在了从不被正视的北方蛮夷之手,最后只能通过重金收买来祈求活命,作为同样有着雄心壮志的汉武帝来说,在面对匈奴时,自然对当然的屈辱久久不能忘怀。
汉高祖刘邦
2、我们纵观历史,汉高祖“白登之围”后奉行的“和亲”政策可以说是开了古往今来面对强敌时委曲求全的先河,而对于志在平匈奴之患的汉武帝来说,拿本国女子和金钱换来的和平当然是一件屈辱,更不愿被提及的事。
3.之所以把刘邦的这次失败,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汉武帝也是为了彪炳自己的功勋,毕竟自己祖辈丢出去的脸,在自己这一辈给挣回来了,我刘彻也是给祖宗们长脸了。
刺史认为:“白登之围”对于汉王朝来说,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于几十年内,文景两帝都不敢孤注一掷的于匈奴开战。
白登之围形势图
国耻二
冒顿致书悖逆高皇后汉惠帝死后,吕后当政,匈奴的冒顿单于曾经给这位形同帝王的皇太后来了一封邮件,我们来看看是怎样的一封国书,被汉武帝当成国耻。
吕后的回信是这样的:
“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汉书-匈奴列传上》
我想大家将两封信合在一起对照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与其说冒顿单于发来的是国书,不如说是一封情书,而且毫不掩饰的调戏了大汉王朝的太后。
吕后
是可忍孰不可忍,莽撞的樊哙当场请命“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老成的季布当场表示樊哙是口出狂言,按罪当斩。并且详细分析了不可贸然言战的原因。
中原王朝历来自视为礼仪之邦,对于伦理关系极为重视。而恰恰是礼仪之邦,却受到了匈奴如此大的屈辱。
要说匈奴完全不懂礼仪、胡言乱语,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语罢了,虽说当时的匈奴民族还没有完全开化,但是冒顿单于作为君主,递交的这样一封有分量的国书不可能没有智囊为其把关,更何况当时已经有不少中原王朝的高官投降了匈奴,充当了单于处理对汉事务的顾问团。
所以,冒顿的国书,实际上就是一种挑衅,这种挑衅是建立在军事上匈奴的自信和汉王朝的不自信上的。甚至这种挑衅已经带有了一定的人格侮辱,践踏了中原民族历来最为重视的礼义廉耻。
通过以上两项汉初的国耻,我们大概能一窥当时汉王朝在面对匈奴时的不自信和委曲求全。
自刘邦采纳刘敬的“和亲”之策开始,这项基本政策便延续了七十年。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原王朝难免会遭受到来自匈奴的屈辱,但是自身肌肉还不够发达,自然只能是“打碎牙朝肚里咽,自己受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唐人街探案》经典台词)。
刺史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前武帝时代的汉朝如何应对匈奴的威胁,同时又不失大国尊严?
一、开放边境贸易
我们都知道,匈奴是一个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以放牧涉猎为生“逐水草而居”,但是这种单一的经济模式是十分脆弱的,蒙古高原物资匮乏“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而中原丰富的物产,恰恰是匈奴所热切期盼的生活资源。当这些来自中原的财货涌入匈奴贵族的眼前,自然是抵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
匈奴人
所以,当投降匈奴的中行说看到这样的场景,曾经劝谏匈奴单于:
事实也正如中行说所料,长期依赖于汉王朝的供给之后,一旦双边关系恶化,边境贸易被切断,居于苦寒之地的匈奴,将爆发重大的社会危机。
匈奴贵族
二、“和亲”以宗室女嫁单于
“和亲”政策,实际上是汉王朝“美人计”的利用,通过中原美女来麻痹匈奴统治阶级的神经,淡化其南下入侵的欲望。
古往今来,为了笼络与别国的关系,无不利用“和亲”的策略,来达到拉拢和维系两国关系的目的。虽然,对于匈奴这样的草原民族,女性的分量可能远远不能左右政治方向,但是自汉朝开启“和亲”之策后,历朝历代都以这样的手段对付少数民族来看,绝对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史记-刘敬列传》记载: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以王昭君为例,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所生下的儿子被封为日逐王,成为了匈奴的贵族。虽然女子不能左右匈奴国内的政局,但是留有汉族血脉的子女都成为了匈奴统治阶级中的贵族势力,对于搅动匈奴国内各部势力都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昭君出塞
而且,匈奴有“收继婚制”,这些宗室女嫁过去之后,会相继成为数位单于的妻子,这些身处核心圈的汉族势力,能够起到搅乱匈奴政局的作用。
三、徙民实边,建立“马苑”
如果说上面两条策略,是为了从内部瓦解匈奴人的斗志,减轻边境遭受的压力,那么,最后一条策略便是从自身入手,锻炼自己的肌肉。
自战国时期,中原的北部边境便不停的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这其中,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中原王朝薄弱的骑兵部队,相比于汉王朝,匈奴则完全依赖于高速机动的骑兵部队,南下入侵犹如一阵风一般,等汉王朝得到消息,派兵反击,骑在马背上的匈奴人早已经满载而归了
另一方面,自河套至辽东,漫长的国境线地区,并不是中原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由于长期收到胡人的侵扰,更加人烟稀少,所以,当匈奴南下打劫的时候,短时间内很难组织起来足够强大的力量。
汉长城
针对以上的问题,汉王朝采取了两项应对措施,即徙民实边与建设“马苑”
自文帝开始,汉王朝开始实施“徙民实边”和“输栗实边”的策略,从中原地区鼓励、动员大量平民以至于刑徒来到北方,加强北部的防御力量。
另一方面,政府建立官营的“马苑”,大量蓄养马匹,同时鼓励民众私人养马。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汉军的骑兵力量,从而在军事上形成对匈奴的优势。
马场
刺史认为: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前期的近七十年时间里,汉王朝实际上是一种卧薪尝胆的过程,即使再大的屈辱,也暂时默默忍受。直到汉王朝的另一个强人——汉武帝登场。
武帝继位以后,河西、漠北大战,打的匈奴满地找牙,才让王朝重新找回了些许的尊严。自此之后,原本一直拿钱买安的大汉王朝,像是开了挂一般,动不动就给匈奴这位不安分的小兄弟一顿胖揍,直到它彻底服气(南匈奴归附汉朝,这已经是一百多年后的事了,西汉也已经时过境迁变成了东汉)。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梅西的一句广告词“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