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管理故事4:看不见的客人

预期不同,问题重重

在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中,几个角色为了自己的目标,对同一件事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撒谎,最后在女主角的逼迫和抽丝剥茧的分析之下,真相才从这些不同的描述中拼凑出来。

在《罗生门》中,也同样有类似的情节,同一个故事在不同人的解读之下,出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的预期决定了他的描述内容。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在合作时同样面临着对同一个任务的不同解读和预期,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例如你希望给客户介绍最新的安全解决方案,客户也有这方面的诉求,那么看起来双方一拍即合,但是你希望在方案中多放入服务器部分(因为这是你的销售额的大头),而客户却希望尽可能利旧现有的设备,于是大家对方案的解读有了自己的方案,最后最可能的结果是客户重新选择一个供应商。这就是双方预期没有达到一致的情况下的最差选择。

预期不同,结果更不同

将双方的预期尽可能的重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正常的合作,双方在预期方面达成共识是唯一的出路,求同存异,尽可能地保持利益的一致。

在装修时,装修公司是希望尽可能快地完成任务,以便去下一家开工,效率是第一位的,但是从业主的角度看,按照预定的设计将房子装修得美轮美奂才是他的预期。

一个要效率,一个要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矛盾,例如为了赶进度,贴瓷砖时没有将水泥抹实就贴上去,结果出现空鼓现象,业主在验收时一定会要求返工处理,效率与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最后是一个损失返工费,一个没有按期入住,都不开心。

所以在合作开始的时候就尽可能地重叠预期,说清楚双方的“真实”责任,而不是口头的责任。

因为每个人都会在口头上说:“我一定会负责到底的,合同每一条都会执行到位,完美服务是我们企业的基础”等等,但是这些承诺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或者口头上。

所以在合作开始的时候,就明确说出各自的顾虑和期望,协商出解决措施。例如前面的装修项目,就直接和装修公司责任人提出要求:“不能有空鼓、漏水、墙纸破损等细节问题,如果出现,十倍惩罚。”通过有效约束,让达成的共识能够被执行到位。

与关键责任人达成共识

在才讨论合作方案的时候,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只是与某个中间人达成了共识,实际上他说了不算。

识别出关键责任人的方法很简单,直接问对方能否拍板和承担责任。如果他说有些内容要请领导来决策,那么他一定不是关键责任人,或者没有获得完整的授权。你可以明确要求和对方领导谈合作方案。

如果对方责任人不方便交流,没有全程参与其中,而是由中间人达成共识后去向他汇报,那么你可以要求参与汇报,并在汇报的时候强调关键的条款和内容,唯一的目的就是与关键责任人达成共识,避免后期的扯皮。

找到关键决策者

引入第三方,对达成共识的预期进行督导和仲裁

很多合作的项目中都会引入第三方进行监理和督导,避免落地过程中出现扯皮和跑偏的情况。这是一个必要的权衡策略。

在孩子教育上同样可以利用第三方的监理和督导机制,例如孩子和妈妈达成了学习和奖励的方案,在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后孩子要求奖励一次大餐。但是妈妈觉得这次考试成绩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原计划95分且班级排名前五才能去吃大餐,这次虽然考了96分,却只是班级第七名,双方矛盾爆发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这个第三方仲裁者来介入,评判是否实施最后的激励(当然,最后估计是去吃大餐的,因为孩子有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考试成绩超过了预期)。

在工作中同样如此,你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下一环节就应该完成签收,但是下一环节认为你没有提供详细的指导文档,会让他增加学习成本。这个时候要么你将指导文档更加细化,要么你申请领导来调解。这个时候领导就是第三方的仲裁者。

只要是与合作相关的人,都可以成为第三方的督导者,例如部门的秘书,你可以将一些问题跟踪任务分给他,让他督促各方及时完成任务,并定期晾晒和呈现。

引入第三方进行督导和仲裁

一句话总结

如果合作双方的预期没有重叠,就很容易谈不拢、执行不到位,所以重叠预期达成共识是合作的基础,并且要和有决策能力的人达成共识,并在执行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进行督导和仲裁,才能确保合作可以顺利完成。

(请关注镭师兄,华为20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