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9—总有刁民害朕
《大宋十八朝》,纵贯三百年风云,每集三五千字,随性而作,随性更新,清新易懂,可读性强,老少皆宜。看书不再打瞌睡,换个思路读历史,一上手就放不下,欢迎关注、留言、转发、批评……
回顾前事,请猛点下列链接:
为方便书迷,本文提供音频,值得拥有:
任何事情,从来都是得来容易,要想留住却难。
初登大宝的赵匡胤,竟然失眠了。
你想,这普天之下,有多少人是真心臣服呢?各地分封的藩镇,有多少是全心全意归附呢?那么多的外敌,会不会继续骚扰呢?曾经一起在一线战场上奋勇拼杀的兄弟,今后还能不能一样予以舍生忘死的支持呢?朝堂上每天按时参加会议的这些大臣,会不会突然打番天印呢?
当年,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的将领,那时候的工作,想来其实很简单,按照皇帝要求,打仗,并且把仗打赢,同时带好队伍就行了。而今,竟然成了皇帝,身份的转变,带来的就是职责的转换。猛然间,感觉到身上的责任太大了。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今后,必须要彻底改变自己。赵匡胤暗自给自己打气。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九月,赵匡胤正式上任。一个全新的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开工第一件事情,就是收买人心。最能收买人心的动作,不外乎给钱,给位置。当然,精神激励必须要跟上。
大量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发到了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手中。主要出于两个基本考虑,一是为当初的承诺负责,不是说过要同享富贵么?二是让大家安心、安家,免得自行出去胡乱“搞钱”,惹出事情来。
然后,按照功劳大小、个人能力、信任程度、关系远近等,逐一加官进爵。但对外宣传的绝对只是前面两项,实际执行的是后两项。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定的权利。既能养家,又能效力。
在人事安排上,进行了以下调整。
由石守信担任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接替韩通;尽管韩通已死,同样给他升官,追任其为中书令,以礼厚葬;李重进升为中书令,留守驻地扬州,不必来朝;韩令坤接管侍卫司。
至于这个殿前都点检职位,相当特殊而且敏感,必须使用贴心且执行能力强的兄弟,最终选择了慕容延钊。
当然,受到封赏的必须有赵普、亲兄弟赵匡义(后为避太祖讳,改名为赵光义,害得重新办理身份证、户口本)。
赵普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这种身份,直接由一个私人小秘书成为了朝廷重臣。赵匡义被直接提拔为禁军殿前司都虞侯。至于三弟赵光美,只有十岁,奖励个生活待遇就完了,实职后面再说。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那些前朝旧臣,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通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一律留任原职。这些人掌握了大量机密,熟悉工作情况,如果大规模换人,必将引发动乱。
国际关系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给周边国家都发布了通告,相当于提个醒:注意了,现在这个国家姓赵,大家眼珠子擦亮点,你们一定要给我给面子,相互之间不要打打杀杀,要和平团结,要建立维持睦邻友好关系。
这一系列动作搞下来,是不是真就太平了呢?哪有那么简单,第一个流露出不服思想的,就是李筠。
李筠幼年从军,勇武无比,在后唐时期就已经名闻三军,跟随郭威拼杀,担任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想当年,他曾主动出兵拖住进军开封的刘崇,为柴荣争取时间,这种忠勇态度,相当少见。
李筠是一根直肠子,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尤其是对于他瞧不起的人,批评意见就上来了。柴荣在位时,他经常在大会上让皇帝下不来台。某次擅自征税召集亡命徒扩充军队,监军表示反对,他一气之下,把监军关入大牢。柴荣怕惹出大问题,就只是发个公文,通报批评,他却认为这是皇帝在虚火他。
现在,你赵匡胤作为一个无名后辈,竟然称帝,还要求我必须天天按时过来开会、日日上堂朝拜、随时汇报工作,不得行,坚决不搞。
李筠的反对方式,有点那啥。按理说,你大丈夫一个,不服气,要么站出来反对,要么主动辞职就完了。他当着赵匡胤派来的钦差的面,在郭威的画像前痛哭失声。
你拿着新皇帝的任命文件,在前朝老皇帝面前哭,是几个意思?
新皇帝上任,各路使节都前来参拜。最让赵匡胤高兴的,就是李重进也来了。李重进主动请示,能否按照惯例以节度使身份到帝都觐见皇帝当面谢恩。
赵匡胤仔细一想,这个老李不简单啊,作为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手握重兵,战功赫赫,他是当初最有资格的皇帝候选人,后来虽然被柴荣抢了位置,还跟着柴荣出生入死,如今,又同样礼遇自己。
既然是这样,你敬我一尺,我就让你一丈。就回复一个函,大概意思是:我们这种关系要维持下去,大家是一伙的,现在路途太远,时间太紧,你就不用来了,心意领了。
(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虽远,同为一体。君臣名分,恒久不变,朝觐之仪,岂在一时)。
各地纷纷表示支持服从,这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当着就天下太平了?
此日,赵匡胤被前呼后拥,在开封城巡游。突然,一支箭“嗖”的一声射过来,扎在车轮上。一声“护驾!”,大家慌作一团,唯独赵匡胤却是十分冷静,他朝着射箭过来的方向,扯开衣服,拍着胸膛:“有本事往这来!来撒!老子怕你!”
他这并不是疯了,而是被这种行为给气的。
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位34岁的新上任皇帝,瞬间想到了很多。直接对可能射出冷箭的指使者进行一番大数据搜索,得到第一个可能性高达98.5%的对象,就是李筠。
安抚他?还是弄他?
弄他肯定的想弄他。弄人一时爽,后头咋收场?现在不是当初,身份不同,要注意后果、谋划长远。为今之计,只有安抚。或者说,先安抚再说,要弄他,得悄悄等待合适的时机。
为了表示高度重视,赵匡胤给老李写了一封亲笔信。内容大概是:老李啊,你人品相当好,一向忠君爱国,为国为民付出了很多,成绩有目共睹。我相信,你一定会一如既往忠心耿耿、敬业爱业,作出更大的成绩。为了表扬你的功绩,我决定,提拔你的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希望你们父子一道,为国效力……巴拉巴拉巴拉……
这高帽子也戴了,封官许愿也干了,关系也拉了,是不是效果就有了呢?
李筠接到皇帝的亲笔信,瞬间不知道如何应对。
他儿子李守节建议说:“老汉啊,你不要搞事情了。就算是北汉皇帝刘钧铁了心要帮你,一起对抗赵匡胤,也没得多少胜算。单独依靠潞州的力量蛮干,后面结果绝对是凉凉……”
李筠一听,当下做了一个傻戳戳的决定:“少给老子说那些,你去见一见赵匡胤,看看到底是啥情况,搞明白虚实。”
李守节心头一紧:“你这是要让我去送死?我以啥理由去呢?”
李筠说:“他不是给你封官升级么,你就假装去当面感谢一下。”
李守节只好硬着头皮前往帝都,果然见到了皇帝赵匡胤。赵匡胤见面就乐呵呵地说:“太子啊,你这次前来有啥想法呢?”
李守节吓得汗水直冒:“皇上啊,我绝对不敢有做太子的想法,我父亲绝对忠心耿耿,绝对没得非分之想。我们一定在你的英明领导下,勤奋工作,接受监督。如有二心,天打五雷轰……”
赵匡胤说:“小伙子,回去后,告诉你老汉,我没有当皇帝的时候,他都没有做出啥动作来。我现在是皇帝,他还能做啥动作?”
看着儿子平安回来,并带回来的那些话,李筠明白了,这赵匡胤对自己的想法完全知情,这样下去,说不定某天时机成熟,自己就要倒大霉了。于是做出一个决定:搞事情,造反。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正式明确造反。这个时间点,距离赵匡胤建立宋朝只有将近4个月。
李筠是第一次造反,经验虽然不足,但看多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大臣谋反,落实其行动来也是有师自通。他把宋朝的监军给绑架了,送给北汉皇帝刘钧,表示诚意;同时联络后蜀皇帝孟昶,派人穿越陕西,前往结盟,却被边防派出所逮住了。
造反必须打仗,打仗必须打赢。李筠分析认为,依靠地盘所具有的地利,胜算很大。潞州,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屋脊,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一直就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
他的谋士丘仲卿和他意见十分吻合,建议说:“开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下太行山,直抵怀(今河南沁阳)、孟(今河南孟州)、堵塞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之路,据守洛阳,东向而争夺天下。”
李筠同时还认为,自己不仅有“地利”,还占有“人和”的重要因素。
理由很简单:我是周朝的老干部,和前任皇帝周世宗的关系就像是亲兄弟一般,那些部队上的高级军官,全部都是一伙熟人朋友,只要听到我杀过去了,绝对要请我喝酒吃饭,一定会和我穿一条裤子。”
他还高调宣称:“我有好保镖,有好车,哪有搞不赢的!”(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不平哉)“信珪枪”实际上是一个名叫信珪的大将,擅长使用长枪。“拨汗马”是李筠坐骑,可日行七百里。
最焦人的事情是,几乎与此同时,李重进也反了。
这建国才一百多天,就有人敢出来搞事情?还有木有王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顺便问一句,你关注我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