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2018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七期)

【编者按】

      烟台市诗词学会开展的“同题诗会”,旨在锻炼会员的实战能力,提升创作水平,通过互动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2018年3月份开始,每月一期。入围作品至少须符合以下条件:1、不出律;2、不跑题;3、不空洞;4、不晦涩。微信平台公示入围作品,读者进行投票,评委综合各方意见进行初评和复评,每期选出3首优胜作品,并一一作点评。

《山海诗韵》编委会

九月号主题:烟台百年灯塔

出题:汪冬霖

优 胜 作 品

雷振斌

题烟台山灯塔

沉沉夜海待归舟,穿透狼烟亮玉眸。
百载风云才看罢,今宵新月望潮头。

张敬爱

崆峒岛守塔人刘晋霞

不离不弃不浮华,作伴夫君岛上家。
捂热心潮情似酒,烧红灶火色如霞。
才帮擦亮高空月,最喜看穿大浪纱。
莫道女儿多懦弱,曾经沧海守天涯。‍

贾乐玉

咏旗杆嘴灯塔

旌旗宝剑避风珠,烽火名臣备战图。
海嘴经年浴风浪,劫灰几度误樵苏。
孤灯依旧如蟾月,往事真堪入史书。
唯有滔滔东海水,沧桑阅尽志沉浮。

【蔡红柳点评】

第一首,雷振斌的《题烟台山灯塔》,此诗妙处有三:
      一是紧扣主题,突出了烟台山灯塔独有的特点。明洪武31年(1398年)在藤峰顶设立烽烟台,以为防倭报警之用,因而称为烟台山。“穿透狼烟”句,乃紧扣灯塔所在地特点而言。“百载风云”,乃言建造灯塔的1905年至今的这段历史,扣住了“百年灯塔”这一主题。
      二是承转自然,气脉流畅。起句写灯塔伫立于夜海,等待为归舟照明,设置了一个场景;第二句顺势突出灯塔之作用;第三句浓缩百年历史,转得自然而大气;第四句则紧承“才看罢”,转而写今日景象。由历史到今天,在寥寥28字中,开合有度,一脉贯通。
      三是富于意境美。前两句中,“沉沉”写夜海之昏暗苍茫,为下文的“亮玉眸”蓄势,烘托出灯塔之坚守精神、灯光之明亮。“待”则饱含殷切之情。“穿透狼烟”写其光之强,也让人读出坚强无畏的精神。“亮玉眸”比喻新颖恰切,使灯光如目光一般,有着温暖的生命力。这两句,意境阔远苍凉。“百载风云”句,则沧桑厚重。第四句写灯塔阅尽了历史沧桑,看到今宵之美景;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新”突出时代之新,海上明月共潮生,画面明丽澄澈、生机盎然,与前文之意境对照鲜明,富有强烈的时空感。

第二首,张敬爱的《崆峒岛守塔人刘晋霞》,此诗类似民歌,以质朴之词、鲜活之语勾勒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
      首联直言其事,先连用三个“不”字。有评论者说,成语不宜入诗联,然“不离不弃”虽是成语,用在此处却恰合人物品质。“不浮华”则直点刘晋霞之质朴品格;“作伴夫君岛上家”直言其事。此句领起,概括颔联、颈联。
      颔联、颈联乃最精彩处。“捂热”用语新颖,想象奇特,让整个句子有了温度。“捂热心潮”,不仅需要深情,还需要时间,让我们联想到刘晋霞守塔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此日复日,年复年。二十八年来,她始终如灯塔一般,是温暖的光源,照亮了简陋的家,照亮了孤岛,温暖了远航者的心。“情似酒”则写情之浓烈醇厚。“烧红灶火”句,亦想象丰富新奇,于灶火中融入了海上的霞光,火光煦暖热烈,霞光烂漫温柔,二者交融为一体,这是生活之美与自然之美的交融,也是刘晋霞如火的热情与如霞的温暖的交融。
      颈联“擦亮”一词,神来之笔也。这句可理解为以“高空月”喻灯,写刘晋霞帮助丈夫按时维护灯塔、按时亮灯;然而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则趣味盎然:“高空月”,高洁明朗;“擦亮”,干净无尘。如此则拓展了意境,可引发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若有读者理解为——刘晋霞用朴实的行动“擦亮”了人们心中之月,也未尝不可。这就是诗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联想意义。“最喜看穿大浪纱”句,当写刘晋霞之以苦为乐。“看穿大浪纱”需很长时间,而如此枯燥、漫长的守塔生活,她甘之如饴,可见其淳朴品质与奉献精神。“看穿”同时也让我们读出一种洞察力、一种淡定自如的心态。
      尾联则评论,赞美刘晋霞虽是柔弱的女性,却坚毅勇敢,突出其品质之难得。
      颈联中“才帮”一词,与“最喜”搭配,似不很妥当,承接不够紧密。此乃美玉微瑕。

第三首,贾乐玉的《咏旗杆嘴灯塔》,此诗亦突出所咏灯塔的独特性;气脉贯通,转接自然;全诗情、景、理交融,厚重大气,富有历史的沧桑感。
      灯塔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用以指示威海卫东西口水道进出的船舶。据说李鸿章曾在此检阅北洋水师,他当时手握慈禧太后赐的避风珠,海上风大,而他周围却只有微风。首联即言此典故,并从此生发开来;语言简明,风格端重。
      颔联先写景,写灯塔所在地“海嘴”饱经风浪,粗线条的画面中透出几分沧桑感。接着,通过写历史,融入评论,体现了心怀天下的情怀。甲午海战中,为防止日军使用,该灯塔被拆除,后重修,后又由英国殖民者管理;抗战中,又遭日军炮火的损毁,可谓饱经战争之苦。“劫灰”句,即言战争破坏了百姓的正常生活,“几度”言战争之频。此联可谓由景入情,情中融理。
      颈联由历史过渡到现实,以“依旧”自然地转入,让读者明白,作者的视角已经回到了与“旧”相对的今日。接着,紧承“依旧”之“旧”,写自己对“往事”的看法——孤灯依然,然往事不再,唯有记录灯塔承载的百年沧桑,方能对后人有所启发。
      尾联则把视角转向苍茫的大海,海涛起伏,阅尽沧桑,与历史一起演绎着沉浮,这是一幅多么壮阔、苍凉的图画!用这种凝练、慷慨、深沉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增添了厚重感。
      笔者以为,此诗题目若改为“观旗杆嘴灯塔有感”,则更恰切。盖因诗中多写灯塔所在地的历史典故与沧桑之感,并非紧紧围绕“灯塔”而言。

【张树路点评】

雷振斌的《题烟台山灯塔》——灯塔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沉沉夜海”隐喻黑暗的过去,“狼烟”则点名了烟台因狼烟墩台而得名的特征,扣合了“烟台山灯塔”的主题。“待”字和“亮”字赋予灯塔以生命,准确表达了对和平环境的向往。“百载风云”又紧扣“百年灯塔”的主题,全诗可谓饱含深情而又扣合严密,堪为佳作!

张敬爱的《崆峒岛守塔人刘晋霞》——暗喻的巧妙运用是本诗一个最大的亮点。“灯塔的编外职工”刘晋霞作为贤内助,不仅“捂热”夫君的心,而且义务为民工做饭。颔联的精彩描写使全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刘晋霞用自己的儿女柔情“擦亮高空月”,使平凡、琐碎而单调的海岛生活变得有声有色!“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句歌词当是此诗的注解!

贾乐玉的《咏旗杆嘴灯塔》——本诗以清代名臣李鸿章曾在金线顶检阅北洋水师入手,起笔就紧扣旗杆嘴灯塔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事件。金线顶在历史上由于特殊的位置和海岸制高点的地势而得到重视,自然历经炮火烽烟,“劫灰几度”!全诗以此进行铺陈渲染,结句意象雄浑,极具历史沧桑感。

【冷濯江点评】

雷振斌的《题烟台山灯塔》,起承转合分明。起承两句以拟人化手法写物象,描摹现在也回顾历史。起句“沉沉”形象而“待”字有力,承句“穿透”有力而“亮”字形象。转句过渡,“才”字用得好,一笔带过百年历史;结(合)句“今宵新月望潮头”意蕴耸起,点示主旨,歌颂了新时代。全诗以物传情。

张敬爱的《崆峒岛守塔人刘晋霞》,题意点明了诗的重点是写人叙事,可谓意明律稳;四联层层递进。头两句(首联)概括交代主体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所在背景;颔联写人物的内心,运用比喻兼夸张手法予以赞美。颈联上升,情景交融,形象地写意象,“高空月”、“大浪纱”寓意深刻;尾联总结性赞美,收束全诗(“曾经沧海”可再斟酌)。

贾乐玉的《咏旗杆嘴灯塔》,此律咏叹结合,写灯塔的历史作用和意义,隐指甲午战争后拆除又重建而后被(英人)殖民的岁月。首联用隐喻直抒历史意义,写该灯塔对当时北洋水师进出港口的作用,颔联写经历的劫难和此后的处境,颈联既写灯塔的画面物象亦写评价,尾联上升为感慨。全诗的格调是沉郁的。

总体感觉,这一期同题诗作难度比较大,缘于几处灯塔除烟台山以外,大多是根据二手资料所作,难免缺乏形象直观。也正由于此,越发显示作者的想象力以及诗语功底。

欢迎赏读更多优胜作品,转发并留言:

【品鉴】2018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六期)

【品鉴】2018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五期)

【品鉴】2018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四期)

【品鉴】2018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三期)

【品鉴】2018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二期)

【品鉴】2018同题诗会优胜作品点评(第一期)

主  编:汪冬霖
编  委:

汪冬霖 马新安 姜美玲 马瑞新 张靖晨

刘学刚 贾乐玉 张敬爱 李桂强 朱本喜

姜琳琳

本期责编:本喜

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欢迎留言与转发,山海诗韵因你更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