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云南:周倜分享云博青铜之二
青铜时代的云南
周倜,男,汉族,网名细雨江湖,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铜器组负责人,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青铜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青铜器鉴宝专家,在青铜器收藏界摸爬滚打多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周倜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布,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多方位学习的机会。
云南省隶属边疆,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地”,但旧石器考古中“元谋猿人”的惊人发现、青铜时代的滇王金印横空出世,证明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与青铜时代的滞后状态。《云南青铜时代》以《史记》、《汉书》中对云南战国、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字记载为依据,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铜文化的真实面貌;以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为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陆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其中的战国青铜牛虎铜案、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明代嵌宝金冠、清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等都是国宝级文物,是我馆的镇馆之宝。
这次笔者再次游历云博,与大家分享滇文化青铜器的奇特魅力,由于行程匆忙,所有的注解都是事后逐一对照附加,如果万一有错误,请大家留言指出,同时,也不排斥个别器具是博物馆复制品,万一未及拍摄注解,请大家指出。
牛虎铜案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观赏价值,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正面中央嵌一红色玛瑙扣,其外用红黑色漆绘成八角光芒的太阳纹,再外镶嵌孔雀石小珠及玉环,边沿有浮雕小猴一周,首尾相接,共十只。滇王真正表示其身份的带扣,中央镶红宝石,以八角星形太阳纹环绕。八角星形太阳纹原为炎帝专用图腾,由此可知,西南诸夷中亦含有古炎帝族的成份。
圆形镶石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15号墓出土。正中嵌一白色玛瑙扣,周围嵌孔雀石片,其外嵌有玉环,再外一周先铸卷云纺图案,然后用孔雀石及玛瑙镶嵌其间,边沿为条带纹一周。
铜房子模型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3号墓出土。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其布局系用巨木自平地筑一平台,高约与人齐。台周置有栏板。前有阶梯,以备上下。平台上有二十余人,男女皆有,均为滇人。平台右侧跪坐五人,前置一案,上置供物。案前立有四男子,作舞蹈姿态,舞佣旁有三人作击鼓之状。小龛下覆置一铜鼓,鼓前蹲一犬,犬旁跪一人。平台正面,有四人在烹饪食物。
三水鸟铜扣饰
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该扣饰的主体造型为三只依偎在一起的水鸟,其中一只是正面,两只侧面,皆作引颈长鸣状。有趣的是,三只水鸟的足下踩踏着两条蛇,蛇首昂立,身子弯曲、缠绕,呈左右对称排列。
圆形镶石舞人铜扣饰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
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扣饰正中嵌玛瑙珠及绿松石小珠,其外透雕人像一周,共18人,手挽手,腿部微曲作旋转舞蹈状。这种围成圆圈,连臂而舞的场面,至今仍见于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如彝族的跳宫或打歌,白族的踏歌等。
西汉蛙形铜矛
整个矛头为一只青蛙造型,蛙身为矛头,蛙头及爪为矛銎。在古代兵器中,这种造型的兵器很少见。中国古代南方崇拜青蛙,奉其为神。唐代以青蛙为“大将军”,“主库兵秉统制”。《唐开元占经·玄冥占》:“奎大星,大将军。其欲明而行列两头,免近河以候水兵。”“奎大星”,就是青蛙。古代崇拜青蛙,主要是青蛙繁殖能力强,斩不尽,杀不绝。青蛙造型的矛,在矛中居首,列阵最前,为先锋大将持有。矛头涂毒,一击必杀,一战必胜,以鼓舞士气,奋勇冲锋。
嵌玛瑙管凹字形铜胸甲
西汉江川县李家山21号墓出土
铜甲片
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出土
鎏金铜牛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1955~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在晋宁石寨山先後4次发掘了50座墓葬。晋宁县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益州郡置於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为滇王国故地。根据第 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
牛头扣饰
西汉晋宁石寨山墓出土
立犬铜矛
西汉文物
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
长16厘米、宽7.5厘米
刃部呈阔叶形,呈椭圆銎部饰弦纹、绳编纹及双弦纹图案;銎侧铸一立犬,仰首、翘尾,机警的目视前方。
铜耳杯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昭通市桂家院子出土
玛瑙管珠串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鎏金孔雀纹铜马珂
西汉 长13.5厘米 宽7 厘米
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
立鹿铜针筒
时期:战国
尺寸:高27.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整体作圆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纹;器盖与器身口沿处均有对应的小耳,盖顶立一鹿,四肢弯曲,尾上扬,侧首张望,作惊惧状。
滇王玉衣
1956年,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千余件古滇国时期的文物。特别是从6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海贝、编钟等,这些精美的随葬品显示出墓主人应该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果然,在清理漆器粉末时,发现了一枚滇王金印,证明该墓的主人即为滇王。这是云南现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在随后的清理中,墓中散落的许多玉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玉片呈正方形、矩形、梯形,以及覆瓦形、弧边长方形、三角形等异形片,均是上乘的和田玉。共整理出玉札片69片,玉坯97片,玉片呈绿色间以淡白,温润透明,有赭褐色浸渍污斑。有的四周穿有小孔,正面研磨光亮,背面及侧面被磨平,有的是还未经打磨的坯片。这样的玉片在其他滇国墓中从未见到过,它们是用来作什么的呢?由于墓中随葬有大量的绿松石、玛瑙、软玉、烧料制成的扣子和珠子等,根据它们的形制和放置的部位推测。专家们认为这些玉片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珠褥玉柙”。因其上还缀有10多片金质镂空的龙虎形饰品,也印证了文献中对“珠褥玉柙”的记载。《西京杂记》云:“汉帝送死皆珠褥玉柙,形如铠甲,连似金缕,武帝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鳞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可见滇王使用镂金龙虎的“珠褥玉柙”随葬,符合当时的等级制度。于是,当时考古工作者就把这些玉片归入“珠褥玉柙”的一部分。
曲铜管葫芦笙
西汉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113号墓出土
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滇族能歌善舞,鎏金八人乐舞扣饰反映的正是他们的一个乐舞场面。器物造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四人头戴冠冕,嘴作唱歌状,手作舞蹈状,是歌舞表演者;下层四人显然是伴奏的乐师,其中两人吹葫芦笙,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抱一鼓形器作拍打状。
三支俑铜灯
西汉,个旧市黑马井出土
个旧市黑马井古墓群位于个旧市卡房镇黑马井村。1986年,村民在无意中挖出了一些铜绿色、形似古代酒具、食具的东西,文物部门得知后,经过鉴定属于汉代的酒具、食具,这一下子将个旧的历史推到了汉代。1988年,个旧市新建锡矿在水力采矿过程中发现大量文物,后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证系东汉古墓群。之后,云南省、红河州和个旧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3次对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了铜俑灯、三足盘、三羊盒、铜印和提梁壶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一座铜俑灯尤引人注目,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戴帽,头顶一灯,双脚跪地,两肩伸开上曲,手持两灯,呈对称状,整个形体为“十”字形,上部呈山字状。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图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从莫卧儿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域外神工玉器:周倜分享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之四
近代俄国日本与西方的异域情调:周倜分享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之三
周倜分享:《18-20世纪西洋到东洋——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之二》
《火取集:昭烈社糙物录》珠玉编(1)治繁决乱的精神力量-战汉玛瑙觿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