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有静气者 方能够成大器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老子哲学中曾提到一句“致虚极,守静笃”。

要追求“虚”,持守“静”,“极”和“笃”体现出致虚守静的的彻底性。

一定要达到极点,做到笃实。

01

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公元234年,诸葛亮出祁山伐魏,魏明帝命司马懿赴前线迎击。经过战争初期所形成的布局,两军陷入了相持的状态。

虽然在战场上两军是持平的,可视其内部却不然,因为蜀汉劳师远征,消耗巨大,而魏军则是固守家门,以逸待劳。

况且魏国的国力要远较蜀国雄厚,在战争的供给上,蜀国明显是居于劣势的。因此,诸葛亮务求速战。

但是司马懿坚壁不出,只是静静地等待蜀军粮食用尽、撤兵而还。

虽然蜀军反复搦战,魏军就是不予迎战。司马懿做足了守静的功夫,连日紧闭塞门,任凭蜀军如何叫骂,只是充耳不闻,唯求日日安闲。

为此,诸葛亮采用了激将法,找了一箱妇女用的饰物送给司马懿,以此来讽刺他缩头缩脑,打起仗来就像女人一样胆小。

然而,司马懿岂能如此轻易地中计呢,看着那一箱女人的饰物,他仅仅是一笑了之,因为他深知诸葛亮的用意所在,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是,司马懿本人有这种老谋深算,他的那些部将见到主帅如此受辱,可就不答应了,非要出塞迎敌。

司马懿见众愤难平,就故意以退为进,也装作忍耐不住,扬言要领兵出战,但是却又声称固守不战,是皇上的旨意,若要出战,则必须先请示皇上。

上表的结果是,魏明帝不许出战,并且派遣了骨鲠之臣辛毗手持象征着皇权的使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为。

而后,蜀军再来挑战,司马懿就做出要带兵出击的表示,然后见到辛毗仗节立于军门之处拦阻,便又安然无事地退回来。

与司马懿每天的悠游闲适相反,诸葛亮却是日夜操劳,积久成疾,身体变得非常虚弱。

时间也快,两军对峙已经百余日,司马懿依然不肯应战,而诸葛亮却病倒了,未及撤兵,就辞世与军帐中。

这一次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司马懿所奉行的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之战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能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一个人心浮气躁时,方寸已乱,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你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每临大事有静气,方为大家风范。

02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

其实老子对于“虚”和“静”的提倡,归根结底也还是源自于“道”的。“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无形无象的,这就是“虚”。

而“静”呢,是直接与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相联系的,也就是“无为”,“静”就是“无为”的重要表现。

因此,可以说,“致虚极”和“守静笃”就是“道”对人的行为所做出的基本要求。

诸葛亮在写给时年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诸葛亮三次提到“静”字,而诸葛亮在此谈论的是人生中最为根本的修身、养德、明志、成学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诸葛武侯看来,“静”对于人生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而也正是凭着这种“致虚守静”的长期修养和持续的历练,诸葛亮才能未出茅庐而晓天下三分,才能位居汉相,功高至伟;

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够以非凡的智慧和高洁的人格而垂范千古。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写道:“臣本布衣,鞠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

这并非完全是谦辞,而的确是当时的实情,也是诸葛亮秉持虚静的一种体现。

美 文 哲 学

belle-lettres

(0)

相关推荐

  • 日子越忙,心不能慌

    ◆ ◆ ◆ 泉水叮咚 (慢四版) 杨钰莹 苏洵曾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为将之道当如处事之道,治心即安心,心 ...

  • 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马懿,天降大雨时,他为何不放箭?

    导语:熟知三国的朋友肯定知道最后统一全国的不是魏蜀吴其中一家,居然是魏国四朝元老司马懿一家人时估计都会惊讶不已.因为经过前期的军阀混战最后脱颖而出的三个国家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 ...

  • 诸葛亮去世,为何司马懿气到吐血?司马懿:他口中有7粒米!

    诸葛亮去世, 为何司马懿气到吐血?司马懿:他口中有7粒米! 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源自<三国演义>.书中第一百十四回写了诸葛亮借寿无果,死于五丈原,但为了蜀军能全身而退,便立下嘱吩咐杨义: ...

  • 不要慌

    沉得住气,沉得下心. 话说, 三国时期,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最后一仗. 战场在五丈原, 蜀军战线太长,粮草不济. 战争双方的主帅都看到了这一点, 诸葛亮当然想要速战速决, 因为蜀军拖不起时间: 而司马懿 ...

  • 论语解读: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败坏美德,小事不忍耐就会搅乱大事情." 名言故事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是教人忍小事,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 据说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到老 ...

  •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答案很简单

    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兵出祁山,蜀军隔着渭水与魏军对峙.而司马懿多次与诸葛亮交战,知道其精通兵法,并且至始至终没占便宜,再加上吴军率军进犯魏境,策应诸葛亮北伐,曹睿也令司马懿坚守不战.这样蜀军与魏军相 ...

  • “女装大佬”司马懿气死了谁?

    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一事是后世流传的耳熟能详的故事,<晋书·帝纪第一·宣帝>中如此记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

  • 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是什么时候?诸葛亮北伐碰到司马

                     其实诸葛亮北伐并不是一开始就碰上了司马懿,而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曹魏才派出司马懿迎战,因为那一年曹真去世只能由司马懿顶上.司马懿和曹真之间也有些过节,但大敌当前 ...

  • 庞德公是谁?诸葛亮死前,连喊3声“庞德公救我”,司马懿:想得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概括! 大图模式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道,占据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江对峙.司马懿的战略方针就是拖延,能拖一会,就拖一会,直到蜀军没有粮 ...

  • 老子智慧:静以修身,有静气者,方能成大器

    老子哲学中曾提到一句"致虚极,守静笃",要追求"虚",持守"静","极"和"笃"体现出致虚守静的的彻 ...

  •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能在这6个方面沉得住“气”!沉住气,成大器

    有人说,这是一个功利的世界,随着诱惑越来越多,人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静不下心.沉不住气,人们充满了功利和攀比的思想.然而,越是如此,越显得沉气静心的可贵,沉住气,方能成大器!具体而言, ...

  • 【巧联求对532】出句:大气方能成大器(佚名)

    [巧联求对]第532期 出句:大气方能成大器(佚名) 即日起,点评规则有所调整,即每期精选不超过10比优秀对句,并由主评写出点评文字,供大家交流学习,特此告知. 为方便收集整理对句,特做如下要求: 1 ...

  • 会淘气方能成大器

    开心周末版--看童真趣事,悟教子真经 会淘气方能成大器 01 淘气的滑板车 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柏林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对飞行器就感到好奇.十岁时的一天,正骑着滑板车的他,看到了上天的焰火,突发奇想:& ...

  • 沉住气方能成大器

    党建网微平台 遇事沉得住气,是一个人干事创业必备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境界. 年轻干部处在人生孕穗期.事业爬坡期,成长成才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问题,经历挫折坎坷. 一事当前,急躁.抱怨无济于事,唯有 ...

  • 大气度者,方能成大器

    气 度,就是做人境界和景象.一个拥有气 度的人,不执迷于一时之得失,不计较于一念之取舍. 万事万物在心中皆为匆匆过客,把生活打理得风烟俱净,又风生水起,心中拥有大胸怀.大写意.大格局. 大气不是从小生 ...

  • 老子智慧:有静气者,方能成大事!读懂就释然了!分享给大家

    老子智慧:有静气者,方能成大事!读懂就释然了!分享给大家

  • 老子智慧告诉大家四件事:每临大事有静气,懂得示弱才是真强者

    老子是我国智慧第一人,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中国包括世纪2千多年,他的哲学智慧主张"无为"是古今人们指路的明灯,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却蕴藏了天下万物!就连万世师表孔子都是他的学生,孔子 ...

  • 静气深谋智慧生经天纬地靠奇功

    . 静气深谋智慧生,经天纬地靠奇功.每逢大事知进退,收放自如把握中. * 静气深谋智慧生, 经天纬地靠奇功. 每逢大事知进退, 收放自如把握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