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们不找银行借钱,而是找亲戚借呢?心理学家:三种扭曲心理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你需要借钱,你会找银行借钱呢,还是找亲戚借钱呢?

在西方的社会里面,我们会发现,他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程度较低,所以一般选择找银行借钱,而不去找亲人借钱。

相反,在中国这个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里面,我们很清楚,人们宁愿选择找亲戚借钱,也不会找银行借钱。

这样的反差,这样的不同,根源还是在于人们所接受的文化是不相同的,他们的观念也是不同的。

这么说来,传统观念的不同,决定了你更偏向于找谁借钱。

但是,任何的一件事儿,既然有内在的因素,也就一定会有外在的因素,既然有环境的原因,也肯定会有人自身的原因。

我们不喜欢找银行借钱,而喜欢找亲戚借钱,这样的行为,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关系是相关的。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道:“人对其自身及他人的认识,往往源于其出发点的不同。一旦涉及到与自身相关的利益,他们的态度就会改变。”

所以,这些喜欢找亲戚借钱的人,他们有这三种“扭曲”的心理状态,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

银行难逃,亲戚易逃

在他们看来,外部固定的环境,你是逃不了的,而内部的流动环境,你是可以将就和适应的。

在我们大多人看来,银行就是一种有程序,有相对应流程的机构,如果你借钱不还,你终究是无处可逃的。

但是,亲戚却是由“亲缘”关系搭桥而成的亲人,他们对你的感情,以及对你的同情心理,往往不是固定的,而是易变的。

所以,我们人就会对“固化”的事物产生厌恶的心理,而对“流动”的事物产生喜悦的心理。

当这种心理出现后,我们会为了不想成为固化模式下的“不自由者”而找办法。因此,只能够打感情牌,利用亲情去“胁迫”亲戚借钱给我们。

很多人就会疑惑,难道银行按本付息,到期归还的模式不好吗?为何非得要浪费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呢?

这个问题,谈到了“人情”。说实话,“人情”是我们中国人永远都逃不开的话题,尤其在亲缘关系上会频繁用到。

虽然说“人情”不好还,但是,没有哪个人能保证自己一到期就能还钱。所以说,选择可能亏欠的亲戚,至少比选择冷冰冰的银行要好。

欺软怕硬,人性弱点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村里来了一个农民,他的亲戚是一个富农,而他的一个朋友,却是一个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

这两人,其实都很有钱,为人也很热心。

有一天,这个农民因为地里没啥好的收成,而且收成那些谷物也卖出不出去。没办法,他只能找人借钱来维系自己的生活。

他的妻子建议他,如果可以的话,就找他的那个做买卖的朋友借钱。可是,这个农民拒绝了,而找了那个有钱的富农亲戚借钱。

很多人就疑惑,为何他宁可找亲戚,也不找外人呢?

农民是这么说的,找亲戚借,借的就不是钱了,而是一种血缘和情分。我和朋友关系这么好,可我却不想破坏这段关系。而亲戚却不同,他们对你,终究是不敢明着说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通常看到这样的行为,有人借钱之后,不仅不还,还拖着。可你,却不敢催他还。因为你怕破坏了当中的情谊,怕破坏了亲戚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心理,说得实在点,就是一种“欺软怕硬”的心理。

推卸责任,减少麻烦

对于“借钱”这件事儿,其实双方都是负有责任的。但是,在人的本性里面,却有着极大的“惰性”,而这样的“惰性”,却让人产生了推卸责任的行为。

就像你面对一件困难的事儿,如果你有依靠,那么你肯定就会靠在他的身边,而不想一个人面对,直接把麻烦推到他的身上。

找亲戚借钱,而不找银行借钱,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你找银行借钱,你需要一定的抵押。所以,这份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都必须压到你的身上,你躲也躲不了。

可是,如果你找亲戚借钱,你也许不需要抵押。因为你和他的亲情,就是最好的抵押。如此,你就能让责任分散化,不至于全然压到一个人身上。

要知道,人本身就是讨厌麻烦的。如果能选择风险最小的途径,能选择麻烦最小的人当靠山,那么人就肯定不想招惹外在的麻烦。

就像之前的一个朋友,他从来不找银行借钱,而找自己的亲戚借钱。他每次还钱,不是东还一点,就是西还一点,反正没有跟银行借钱的压力那么大。

他是这么说的,既然能找熟人借钱,那就得好好利用这样的关系,至少你会感觉很轻松。

这番话,虽然有点“无赖”的想法在里头,但他却说出了一个道理,人就是那种喜欢利用“熟悉”而摒弃“陌生”的生物。

因为“熟悉”的存在,就代表了“省事儿”。而“陌生”的存在,就代表“麻烦”。

在这里,还是建议,能不借钱给亲戚,就不要借钱给亲戚,因为你借的钱,有可能会让他们变为你的仇人,甚至你的钱还有可能收不回来。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