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提出4种“齐物”境界,道家思想为何看淡生死?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很多阐释,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相生的。但关于万物的相对性和辩证思维,庄子并没有停步于此,而是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论述,接下来这一段非常重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一段非常拗口,有点像绕口令,大概意思是说: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这就是彼此相生相存的理论。虽然这样,生的同时就出现了死,死的时候就出现了生。是也是非,非也是是。因此,圣人不会通过是否彼此来判断事物,只是客观反映自然之道,消除彼此的对立,这是道的关键。

领悟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央,就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了,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或者本真,这种心境庄子称之为“莫若以明”,莫若以明我后面再讲。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庄子在这一篇中提出的“齐物”的四种境界,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这里的“齐”,也可以理解辩证统一的意思。

第一:齐彼此,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彼此是齐一的。

第二:齐是非。庄子说“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是非是齐一的。

第三:齐生死。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生的同时就意味着死,死的时候就意味着生。生死只是一种转化,从人类的角度可能不好理解,比如春去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把春看成是一种新生,那么就意味着冬天的死去。但一年四季是循环往复的。道家思想看淡生死,是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待的,比如枯木化为泥土,它意味着树木的死去,但也意味着幼苗的新生,从大自然的角度看,生死并没有特别的界定。

第四:齐物我。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意思是说,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现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这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是类似的意思,现有人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的意义和本质。庄子说,物我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关系密切,只是不知道是谁造成这样的对立状态。好像有一个“真宰”存在,就像一切的主宰者,但又找不到它的迹象。而这里的“真宰”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

所以,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不管是是非、彼此、生死,还是物我,从“道”的角度去看,万物都是齐一的,并没有差异,总之“道”超越了一切事物的分别,最终达到了万物的统一,庄子称之为“道通为一”,这也是“齐物论”这一篇的核心思想。

那如何做到“齐物”呢?最后一句也非常重要,庄子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其中“莫若以明”的“以”字同“已”,“明”字是指智慧。这是庄子说'莫若以明'的意思,是要人们抛弃一般世俗人的认知方式,不要运用智力,以自我的角度去分别是非和彼此,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确定的是非、彼此之分的方式去认识。换句话说,不要以人的角度去评判和理解万物,这是一种抛弃以人类“自我中心”的思想,避免视角主义带来的影响,在2000多年前,庄子能领略这样的智慧,显然已经非常了不起。

在近代西方哲学里面,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也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前面我也分享过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什么是“回到事情本身”呢?当然胡塞尔是按照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的逻辑去推理和论证的。

胡塞尔运用了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的方法,摒弃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思维,摒弃了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对立思维,回到纯粹意识或者先验意识的领域去认识事物。胡塞尔的思维非常抽象,但现象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放弃主观、经验、个体等固有的认知,以更纯粹的方式去观察和认识事物,这和道家思想家庄子所提出的“莫若以明”其实是类似的境界。

(0)

相关推荐

  • 庄子的思想主张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崇拜自然.蔑视权威.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他的文章想象丰富.气势恢宏.机智辛辣,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瑰宝,他是 ...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赏析 / 严勇 .音频 / 张佳 译文 在这里是一种是非标准,在那里就是另一种是非标准了. 赏析 这是庄子讲"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一句话. 庄子讲这句话,主要是为了强调事物的 ...

  • 万物相通

    读<庄子>内篇 齐物论 她,靠着几案静坐,仰着头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种神情仿佛是精神脱离了躯体. 她,聆听着大地的呼吸声--风声,以一颗自然平和明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以求的明鉴. 她,腾 ...

  •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战国中期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 ...

  • 《中国哲学简史》(7)庄子:“幸福”的两个境界

    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蒙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道家在经历第一阶段杨朱.第二阶段老子之后,庄子是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 ...

  • 千古奇文《鵩鸟赋》:用道家思想,参悟生死,看破人生

    鵩鸟赋 两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 ...

  • 千古奇文《鵩鸟赋》,用道家思想看透福祸与生死!

    <鵩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此赋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了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全赋情理交融,文笔潇洒,格调深沉.作者因物兴感 ...

  • 《庄子·齐物论》道家思想“无我”的三种境界,比“心流”更高级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今天我们分享<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齐物"呢? ...

  • 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圣人有七种境界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 每一种思想都有他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或者精神形象,比如儒家的"君子"就是儒家思想中拥有至高品格的人,儒家君子有四种品格:自省.克己.慎独.宽人. 自省:自省 ...

  • 【庄子·齐物论】齐物的四个境界

    小 播 读 书 /// 04/05  2021 齐物论的四个境界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很多阐释,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q ...

  • 练《庄子》,是在追求一种开悟境界的灵能力或是神通力吗?

    今天 刚好上课最后同学问问题的时候,提出了我们这一派的练家子必然会遇到的一个质问,就算没有人问,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练<庄子>,是在追求一种开悟境界的灵能力或是神通力吗? 对这个问题, ...

  • 【道家思想】“无我”的三种境界,比“心流”更高级

    小 播 读 书 /// 04/04  2021 道家思想"无我"的三种境界,比"心流"更高级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什么是"齐物"呢? 齐 ...

  • 庄子的四个小故事,人生的四种大境界

    历史留下的,都是人类智慧思想的结晶. 品味古人的智慧,犹如妙手拨响千年古琴,悠扬婉转于人心田. 回望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古人处处都存在做人做事的真知灼见,这些智慧对我们的事业.前程.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指 ...

  • 庄子用三条鱼,表达三种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谛

    西汉刘安曾著<淮南子>一书,文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由此可见,古人与鱼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先秦宋国曾有一位哲学家,也是道家逍遥派的开宗鼻祖,人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