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209 将相和——孤傲的廉颇遇上大度的蔺相如
渑池会上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周旋,秦昭襄王也知道,摊上这样一个厚脸皮的不要命,自己算是倒了血霉了,赶紧示意身边的人不要再乱来了。今天有幸令得这个家伙在,闷头喝酒就是了,不然弄得不好,这一位还得喊,挖祖坟,当然不会是挖赵国的祖坟,挖的是我老秦家的祖坟呢。
连续两次,秦昭襄王都吃了蔺相如的闷亏,真的是秦王比较弱吗?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不如说蔺相如其实是赶上好时候。因为在这个阶段,齐国人正在被燕国痛扁呢,没有办法向西牵制秦王。在这个时候,秦王不出去赚便宜吃肥肉那是傻的,吃不了赵国的肉,那就向南吃楚国的肉。所以对于秦国人来说哪个好欺负,就从哪个身上下口。
既然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这样的猛人,那干脆就向南搞一搞赶走了屈原和庄辛的楚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是蔺相如特别猛,而是秦昭襄王有大局观。他以秦赵的关系大局和秦国的国家利益,作为自己重点的诉求,而不在乎个人的荣辱私愤。他的战略眼光比秦国的臣子们来的都要理智和高远,确实值得佩服。退一万步来讲,秦国是下定了决心要吞掉赵国的话,100个蔺相如来都没有用,估计还没吭声就直接被砍掉喂狗了。
所以一个人的建功立业,不仅要看他的聪明才智,还要看他所处的时间,是不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渑池会后,秦赵双方一致同意把渑池会议的地址改名为聚利城。就是说双方都得到利益。不过,秦国人才是这一次会议的实际的受益者,赵国得到什么?只不过得到了形同虚设的一纸和平协议而已。而秦国呢,经过这一次,秦国就可以放手向楚国进攻了,这才有了后来白起的鄢城之战,带领数万人马在楚国境内来去自如杀人如风。
这一段时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外交,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上,毫无疑问秦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在个人的利益上面来说最大的受益者,那就是蔺相如,连续两次当面折损秦王,在外交上不仅没有辱没赵国,而且还赚了便宜。赵惠文王对蔺相如那叫一个佩服。这么些年,赵国一直生活在秦国佬的阴影之下,在外交上总是吃亏,能少吃亏就当是赚便宜。这回不但没吃亏,反而赚到回扣了,此消彼长的,赵王心里那叫一个爽,大喜之下,就封令相如为上卿。上卿呢是个爵位不是官衔,他正式的官衔,是相国。
从一个普通的门客,仅仅因为两次的外交事件,数年之内迅速的坐火箭一般的升了上来,直接升到了这种位置,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前的老臣们通通靠边站。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不引发牢骚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大多数发牢骚的人都看到了蔺相如有功的一面,所以该忍也就忍了。但问题是有一位老哥不干了,他开始公开发牢骚,或者说进行了牢骚新闻发布会:“我为赵将,有披坚执锐攻城野战之大功,他蔺相如凭什么呀?就凭长了一张胡吹瞎炮的嘴,他凭什么地位比我高?我这么多东西可都是多年战场上拼死杀敌,用鲜血和老命换来的,他这小子凭什么几天就爬我头上?凭什么?太不公平了。我羞之,不忍为之下。下次别让我见到这臭小子,见一次,我有你好看的,我必辱之!”
不用猜了说这话的人在中国妇孺皆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基本上属于初中念书,没认真,某节语文课逃课了。这位老哥就是廉颇,从那以后他处处刁难蔺相如,有机会要刁难他,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刁难他。
廉颇此人,生年不详,第一次出现在史书当中,是赵惠文王16年,就是公元前283年,一出场他就已经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岁数应该不小了,从士兵熬到将军,需要有一个漫长时间的积累。可能有朋友会问,诶,他可能是赵国的公族。如果是赵国的公族的话,对于他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将军,不可能史料当中之前一直没有记载过。
廉颇的卒年,大概在公元前241年前后几年。从廉颇的一次出场到结束中间跨越了42年。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渑池会后。假设廉颇终年100岁,就是公元前241年死的,那么负荆请罪的时候他应该70岁左右。100岁是个假设,再假设下去公元前245年,廉颇应该是96岁,攻取了魏国的防(陵)、(安)阳。当时赵孝成王死了他的儿子继位,是乐乘代替廉颇。廉颇非常着急生气,攻打了乐乘,结果乐乘逃走了,廉颇因而投奔到魏国的大梁去了。
在大梁的这段日子里还发生了一件事,因为魏国那个时候已经很败落,在大梁廉颇没有受到重用,赵国在秦国的攻击下,想到了那个战无不胜的廉颇将军,于是就派出使臣前来探望,看他还能用不能用。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廉颇当着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十斤肉,一斗米,披甲上马,威风依然。不过私下的,这个使者,收了别人的黑钱,有意的给廉颇造谣说,两个人谈话的一小段时间里,这老家伙,就已连上了几次厕所啦。回去报告,赵王以为廉颇真是老了,于是不用他了。
看了这些故事就会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说廉颇能吃能打,事实上没老,但是大伙儿都有一个潜意识,廉颇就是一老头,怎么回事呢?说白了就是辛弃疾的那句话,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家辛弃疾的意思是说,赵王再问使者:“廉颇老啦胃口还好吗?”答案是,“廉颇没老,挺能吃的。”通过历史我们知道,在赵国朋友亲戚见面打招呼一般就是问个人的饮食习惯,比如触龙面见赵太后,上来就问:“日食饮得无衰乎?”意思是说您老胃口还好吧?从这个角度讲,上来问人家胃口怎么样,那是个习惯,不能决定年龄。
回头我们再说廉颇,按我们之前的假设,廉颇终年100岁,吃一斗米十斤肉的时候已经96岁,这明显就是板上钉钉,明摆的事情,96岁了,你还专门派一个人去问他老不老,那是你脑子有病。既然是这样,赵王派人去问廉颇老不老,说明廉颇这个时候的实际年龄并不大,赵王所担心的只是他的心理年龄,或者说是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到底多大岁数呢,史料欠缺,我们只能继续推测,既然赵王也担心拿不定主意用还是不用,那他的年龄应该介于用和不用之间,至少不应该是90几岁吧,80多岁,也应该剔掉了,他不是姜子牙,也不是百里奚。况且那俩是文官,武官到了80来岁还能打,这就是天方奇谈了。
好吧,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可以剔掉了,这么稀少吗,那肯定不用啦。再从另外一方面来排除,30来岁,那典型的壮丁,不用怀疑肯定能用,四十不惑,当打之年,问题也不大。五十知天命,为成熟的将领也是没问题的。60岁花甲之年了,就该是退休的年纪了,用和不用那就得考虑一下。所以廉颇一顿饭吃掉十斤肉的年龄应该是60多岁到70多岁之间。也就是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年龄。这一下好办了,赵王派出使者,问廉颇能不能用之后的四年,廉颇去世。那么他去世的时候应该是70来岁,时间往回再倒到负荆请罪的那一年,廉颇将军,应该是30来岁。年轻力壮、当打之年、血气方刚、口无遮拦。
廉颇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这名号不是盖的,上卿之位也不是骗的,是实实在在用血汗换来的。年富力强的廉颇当然不服气了,你蔺相如凭什么呀?刚在赵国冒出来没几天竟然爬我头上去了,我感到非常羞耻。就这样,廉颇不断地在公共场合的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五大三粗的廉颇丝毫不在意这些话会最后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去,他想的是:怎么着我就是想让你知道,怎么的,不服啊?不服来啊!老子正想找机会教训教训你呢。
根据最近得出的考古结论,蔺相如这一年应该是49岁左右,小50岁的人了,显然没年轻人这么嚣张,多出来的那是成熟和稳重。纵观这两位名人的一生,廉颇极有可能从小生长于军旅,从来都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爆脾气;而蔺相如早年家道中落,漂泊不定,游走于江湖,人生阅历无疑丰富许多。
廉颇放出的狠话,很快传到蔺相如那里,蔺相如听了,病是心病。他倒不是还怕谁,他觉得西边有秦国人在虎视眈眈,如果赵国内哄,损失的只有国家,还是躲着点比较好。从那以后,蔺相如称病不上班,不愿意与廉颇同朝,避免和廉颇见面,希望随着时间的过去,这小子能消消气。
不过看起来老天爷是存心和这两位开玩笑,无巧不成书,蔺相如有一次出去,两个人的座驾在邯郸城内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撞个正着。廉颇坐的车从小巷的西边驶过来,蔺相如坐的车从东边开进去,远远的看见的旗号,就望见彼此了。
在这个时候,廉颇做的就是吩咐自己的司机:“冲过去给我往上撞!”而蔺相如呢,则悄悄地命令自己的司机:“快,快,撤,往回撤,赶紧给廉将军让路。”廉颇远远地望见,蔺相如的车倒退了回去给自己让出了一条路,得意洋洋,吩咐自己的司机加几鞭子,让马儿欢快地拉着车从巷子里叮叮咚咚的就开了过去。经过蔺相如的车队的时候,白眼都没给他一个直接留下一股尘烟消失于远方,从此以后,这条胡同有了一个永恒的名字——回车巷。回车巷现在还在,位于邯郸市区以内,在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接待美国朋友的时候,还专门把美国人带到这条回车巷前,为他讲起几千年前中国的“将相和”的故事。直到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条回车巷依然被人津津乐道。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蔺相如拜为上卿以后当然也会养自己的门客,两次三番地避开廉颇之后,他的门客也实在忍受不了,于是跑来向蔺相如摊牌。史料记载原文是说“庸常人尚且羞之,况于将相乎。”意思是说老大,我们来投奔您那是因为崇拜您,您比廉将军职位高,反倒是处处被欺负。受了欺负也就算了你还不敢反抗,还是躲着他。跟着您混,我们没脸没皮觉得丢人呢。现在出门了,我们都不好意思说是您的门客。今天我们大伙几个,就是来和你说再见的。我们坚决请求离职,不做您的小弟,拜拜了您呐。
蔺相如笑笑说:“哎,大家不要急,请回答个问题:各位觉得廉将军和秦王,谁更牛呢?”这些门客也是直性子,想也不想就答了:“那还用问,地球人都知道,这世界上没有比秦王更狠的人了!”蔺相如说:“各位都知道,天下人最怕秦王,而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会怕廉将军?”那些个门客听了,低头想想:也对啊,为什么呢?蔺相如接着说:“你们知道秦国为什么和我们赵国结好,不敢来侵犯吗?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一致团结抗秦,要是我俩自相残杀,最后得利的是谁呢?西边的秦国人,巴不得咱们乱,越乱越好,到时候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来攻打咱们了。我们都是赵国人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私人的恩怨,不管国家死活?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忍让廉将军了吧?此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一席话说的,风格高亮,垂训千古。门客闻言无不诚惶诚恐心悦诚服,对蔺相如的佩服之情犹如浩浩海水滔滔不绝。蔺相如说的话,很快也传到了廉颇的耳里,听到这话,廉颇如同晴天霹雳,又如当场给人灌了一盆凉水,姜还是老的辣呀,廉某人真是见识短浅呢。
廉颇虽是武将,但也熟读《春秋》,君臣大义,忠义之道是深入骨髓的,既然知道了错误就要立刻改正。当下啥也不说了,免冠顿首,肉袒负荆,一切面子都不要了,顶着发髻,光着膀子背上自己家里打人用的荆条,让自己的门客引领着,一路徒步走到蔺相如家里谢罪。来到门前,廉颇临街长跪,向着大门之内,叩头请罪:“鄙贱之人廉颇,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在下错了,请将军责罚。在下已把行刑用的荆条都背来了,请将军务必罚我。”
说完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纵横勇武的廉颇将军,趴倒在地上摆出了被鞭打的姿势,匍匐待法。用自己的真诚悔意,将蔺相如负荆请罪。愧疚之意,昭示于公众和天地之间。顿时大家都被感动得双眼含泪,正在家里的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也非常激动,赶紧从门内紧驱几步跑了出来,张开双手搀扶起光着膀子背着荆条的勇将廉颇,好言劝免:“将军,廉将军快快请起快快请起。你这么做,折煞我了。咱啥也不说了,理解万岁,理解万岁!”
于是两个人泪流满面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从那以后,赵国首都邯郸,又多出了一对至交好友,也多出了一条长成语——刎颈之交。从那以后,赵国十年无战事,百姓度过了十年美好的和平时光。
文案校正:Lily
音频剪辑:s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