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西域人汉化的典型代表廉希宪(一)

2020年第095期||总第526期

艺海风│526期

廉希宪画像

蕴经国之学  展命世之才

——元代西域人汉化的典型代表廉希宪

(一)

王长华

杜陵佳丽地,千古尽英游。云烟去天尺五,绣阁倚朱楼。

碧草荒岩五亩,翠霭丹崖百尺,宇宙为吾留。读书名始起,万古入冥搜。

凤池崇,金谷树,一浮鸥。彭殇尔能何许,也欲接余眸。

唤起终南灵与,商略昔时名物,谁劣复谁优。白鹿庐山梦,颉颃天地秋。

这是《永乐大典》残卷中保存下来的一首《水调歌头·读书岩》词作,作者为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廉希宪。

这首词作,在写景、咏史和抒情方面,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即使把它拿来和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作品做对比,也难分轩轾。

“言为心声”,文学评论家习惯用作品来推测作者的为人做派。这种“以文论人”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准确的。

这位在作品中表现出“宇宙为吾留”的宏大胸襟与气派的词人,其实在历史上,却是以杰出的政治家而名扬当时,名垂后世的。这从他去世后,元朝廷封赠给他的一系列功勋称号中,可见一斑。元廷曾累赠廉希宪: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号“文正”。

中国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肯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曾国藩等。

“文正”是一个很优美的词语,“文”说的是勤学好问、道德博闻、爱民慈惠等;“正”说的是内外宾服、身正言明。“文正”这一谥号代表着对一个人文化修养、道德境界的最高认可。

司马光曾经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对这一谥号大加赞美,认为“道德博闻曰文”、“靖恭其位曰正”。从此后,“文正”就成为给文臣的最高评价。明朝的《大明会典》是收录明朝各种典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文献,其中对以“文”为首字的谥号进行了排列,文正为最高等级,其次才是文贞,以及往后的文忠、文献等。

在元代文人中,只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六人获得这一谥号。

这六人中,由于廉希宪是西域维吾尔族人,因而显得更为难得。

元世祖忽必烈称赞说:“希宪真男子也!”

元朝初年名臣伯颜称:“廉公,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也。”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认为:“吾尝谓元有三仁(耶律楚材、廉希宪、伯颜)焉。……乃廉希宪又有学力焉,宰相之为真宰相也,男子之为真男子也。噫!孰谓胡无人。”

和元世祖忽必烈强力推行汉化政策互为表里,元代西域人的汉化现象,也十分值得研究。这两者是否向人们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在其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对于各少数民族,具有极大的向心力?

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认为,在元代,西域人华化现象十分普遍,廉希宪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色目人中理学名臣第一。在元代四书学北传的背景之下,廉希宪受早期交游诸儒或太极书院的影响,精研《孟子》,深究《孟子》性善、义利、仁暴之旨,被元世祖赞为“廉孟子”。其出处行事,亦多方面体现出《孟子》思想之精髓(《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7月第4期)。

廉希宪的事迹,在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廉文正王》、宋濂《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三》和近代人柯劭忞所撰的《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都有记载,本文主要以《元史》为线索,参酌《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元朝名臣事略》,力图对这位元初政治家的作为,做一大致的勾勒。

廉希宪成了后世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仁义胆识  书生大用

廉希宪,一名忻都,字善甫,祖籍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于元太宗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231年6月26日)出生于蒙古占领下的燕京,其父为投奔蒙古的畏兀儿(今译为“维吾尔”)人布鲁海牙。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多以所任官职为姓,廉希宪的“廉”姓,就是从其父亲布鲁海牙,任燕南诸路廉访使一官而开始的。廉希宪出生时,刚好他的父亲得到廉访使的任命,父亲高兴地说:“这孩子今后一定能光耀我们的门庭,我听说古代就有用官职名来授予姓氏的先例,这大概是上天赐予我们宗族用廉这个姓氏吧!我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吧。”于是,整个宗族都听从了他以“廉”为姓的建议。

廉希宪生得身材魁梧,挺拔高大,言行举止自小就不同于一般儿童。九岁时,家中有四个奴婢偷走了五匹马逃亡而去,不久就被抓获,按照当时的法律,应当被判死罪,他的父亲极为震怒,准备把他们交付给司法部门处置,廉希宪却流着眼泪谏止父亲,不要这么做,这四个奴婢才因此得以免死。

有一段时间,廉希宪侍奉母亲居住在中山,有两名家奴酗酒后口出恶言,廉希宪说:“这是欺负我年幼的缘故。”于是,他立即将这两名家奴械系送到府狱,并杖责了他们,其他家人都被他的这种行为震慑了,不敢再胡作非为。大家都对他年纪轻轻,就有胆有识佩服不已。廉希宪的仁义和胆识,在幼年时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忽必烈尚为皇弟之时,廉希宪十九岁的那一年,他蒙召入朝侍奉。忽必烈见其仪容端庄,举止不俗,谈论国事,见解不凡,因此,对他给予特别的恩宠。廉希宪笃好经书,精研史册,手不释卷。一天,他正在研读《孟子》,听到忽必烈的召命,来不及放下书,就急忙来觐见。忽必烈问他拿着什么书,廉希宪回答说:“《孟子》!”忽必烈又问《孟子》的要义是什么?廉希宪就以《孟子》书中所说“爱牛之心”的典故,扩展开来,说君王如果有“爱牛之心”,就能够“恩及四海”;接着,廉希宪再以孟子的“性善、义利和仁暴”的思想答对,忽必烈十分赞许,并称誉他为“廉孟子”!从此,廉希宪就以“廉孟子”的名称而知名。有一次,廉希宪与忽必烈身边的近臣比试射箭,他腰间的弓箭袋里插着三支箭矢,有人想把它抢夺过来,廉希宪说:“你以为我不会射箭吗?不过是我的挽弓之力稍弱而已。”左右拿过来一把劲弓,廉希宪拿起弓来,三发连中。众人十分惊奇,佩服地说:“真是文武之材啊!这个书生以后必有大用!”

抑强扶弱  不畏权贵

忽必烈尚为亲王时,就被派往关中,治理秦地,他在京兆之地设立了宣抚司。甲寅年(公元1254年),忽必烈南征大理班师之后,即任命廉希宪为宣抚使。京兆地区西控陇右,南临巴蜀,诸王贵族的属地环拥于周边,人民与羌戎杂居,号称难治之地。廉希宪到任后,着力于解决民生疾苦,抑强扶弱,不畏权贵,大小事务都处理得十分周到。稍有余暇,便到处走访、拜望当地的名流耆宿,如许衡、姚枢等等,以师友之礼对待他们,并诚恳地询问治理地方之道。他还向忽必烈推荐了许衡,后来许衡被忽必烈任命为京兆提学,让他教育人才,作为国家的根本大计。廉希宪还征辟河南智仲可参加了忽必烈幕府。廉希宪将自己居住的堂舍,题匾为“止善”,处理完政事回来后,就端坐于堂中,研经读史,但凡义理精粗,事务得失,都力求研究得仔细深入,晓彻明白,才肯罢休。

当时,有富户贷钱给民间急需用钱者,等到本金和利息相当后,就把利息计入本金,然后又以本金加利息的数额作为本金,按年月令债务人偿还,号称“羊羔利”。在这种情形下,高利贷者征取利息之残暴,就如夏天拿着火烤,冬天使人居住在寒冷的房屋中,民众不堪其毒害。廉希宪纠正了这种情形,即使年月过得再久,当利息和本金相当时,就不再偿还;其余的债券,都取来焚毁。后来,还将此办法上升为法令。

廉希宪不厚尊贵,独尚斯文

(未完待续)

王长华,甘肃陇

西人,中国报告文学

学会会员,甘肃省作

家协会会员,甘肃省

杂文学会会员,现供

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