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针二灸三用药”中的灸法“整背灸”的运用心得
本人用灸法来调病已有5年之久,大多灸法都曾用过,灸法的使用只依效果为主,取长补短,不断改进,目前以“整背灸”使用最多且效果明显。近3年接触调理的症状基本全为慢病(得病时间久,服药时间长,求医次数多),今天将自己的灸法使用心得做个分享。
中医的发展史上,用灸法来愈病的中医名家有不少,曹翕,曹操之子,擅长灸法,著有《曹氏灸经》;唐代中医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大量的灸疗内容;宋代名医窦材著有《扁鹊心书》,主张扶阳以灼艾第一,长从脾肾着手,注重灸法,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清代中医吴亦鼎,著有《神灸经纶》,吴氏认为艾灸特性是“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善入脏腑”;现代中医王正龙,著有《灸法直论》,重视关元和中脘,恢复阳气。
内经上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正气,大家各说不一,所谓正气,指先天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无形无相,授之于母体,也就是母亲的体质决定孩子的体质,后天之气有形有相,来之于脾胃,常养脾胃决定后天之气的浑厚。用现在易理解的话语来说,正气就是身体各系统(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代谢系统)的正常运转,热能充足,阳气足而病不可入侵,正气来自于无形,受用于有形。
我们要想维持身体的健康,就要做到“阴平阳秘”,“阴”指有形的物质食物、运动等。“平”指补充的物质,身体刚好能够吸收,不给身体造成负担,也就是中庸之道。“阳”指的是无形的“能量”、“阳气”,他来源于先天的母体之阳,同时也来源于我们平常补充的食物、锻炼、内心愉悦所转化而来。“秘”是储藏、贮存,身体所得到的“能量”,“阳气”能够被身体所贮存,也是我们身体常保健康的源泉。
当身体得病时,身体“阴平阳秘”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补充的物质食物(包括药物)身体吸收不了,反而要消耗之前贮存的热量来维持身体的平衡,时间久了,就会积累致病,阳气一直得不到补充,阴阳无法互为根本,无法相互生发,这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就比如有的人不能吃多,多吃一口肠胃就受不了,只要一用灸疗,肠胃不适马上减轻,但一旦停灸,不舒服的感觉就会马上呈现出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身体的“阴”和“阳”是否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下面说,为什么灸法可以快速补充阳气(热能),改善正气,而合适的汤药却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知道,身体的三大系统(分泌、消化、代谢),不管我们服用哪种汤药,药食同源品,都需要经过我们的身体吸收和转化,这个过程同样会消耗身体的热量,这叫“阴含阳附”、“阴阳互根”,谁也离不开谁。灸法是一种最为直接的热源,他通过穴位、皮层直接给身体补充热量,中间没有消耗的过程,最为直接有效(灸法和温补汤药配合使用,更为有效)。
近几年,我所使用的灸法以整背部为主,从颈椎至尾椎,灸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