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祺的海归3.0时代 | 广汽传祺10周年

褪去“海归”的锋芒与标签,他们更是全身心投入建设的传祺人。

记者|张玉硕

2017年农历新年前夕,在广汽乘用车宜昌工厂的尾牙总结会上,一群身穿浅灰色工服的人们团团围坐在桌前,有的说要把传祺打造成宜昌的名片,让更多的人知道,有的谈论要把传祺建设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工厂。大家以饮料代酒,谈人生,聊未来,对梦想的期许和对未来的渴望爬上了他们或年轻或沧桑的脸庞。

一位清秀瘦削的年轻人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与平和,这种感觉,在英国求学的漫漫长夜里,在上汽通用武汉工厂忙碌的车间里,他从未有过。尽管他2017年11月才加入传祺宜昌工厂,但他觉得自己之前所经历的一切都在为加入传祺做准备。

在广汽的海归体系中,他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上有意大利底盘专家马克,华裔智能网联专家黄少堂博士,以及广汽传祺自主设计的领军者张帆,下有即将学成归国、加入传祺的新鲜人。而他如今扎根一线工艺技术,把青春奉献在初创的宜昌工厂,折射出海归精英们在中国汽车产业中的多元化发展。

“海归”的3.0时代

2013年底,陈阳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正如大多数海归都会选择进入外企一样,2014年春,他进入上汽通用武汉工厂做总装工艺。

回国这短短几年时间里,陈阳注意到,在主流车型市场,尤其是SUV领域,国产SUV异军突起,给合资企业带来极大压力,他强烈地意识到,“像手机市场中华为、小米这样的国产品牌在本国发展地越来越好,中国的汽车市场未来有一天也会如此。”本来就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再加上自己就是宜昌人,在得知传祺宜昌工厂动工的第一时间,陈阳就递交了申请资料。

刚进入宜昌工厂,陈阳还是吃了一惊,“那时总装科就只有科长,加上我,和广州总装工艺科派来做支援的一位技术员。”由于宜昌基地是之前广汽中兴的老厂房,陈阳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拆除整个总装车间的设备,这对连装设备都没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

“那个时候我每天去网上翻资料,找原来的同事朋友要一些设备的图纸,去问他们设备应该怎么装,规划人员怎么管理等,然后还要学习旧设备怎么拆除。”拆除整个车间,陈阳感觉既好奇,又有挑战,“当时也觉得自己做不下来,但是年轻人就是应该不停地学习,我最终在前期提交了相应的拆旧大纲,等新同事陆续到位后,一起协作之下把整个拆旧任务顺利完成了,期间没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在摄像头的另一端,陈阳微笑着表示,“这是进入传祺以来我最值得骄傲的时候,刚进来什么都做,久而久之,做的更多,学的也更多。”

面对宜昌工厂初创时期繁杂的基础性事务,陈阳泰然处之,同时传祺的海归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中。广汽传祺2018年春季欧洲人才招募之行刚落下帷幕,广汽研究院同广汽新能源等先后行经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和法国巴黎两国三城,开展了三场人才招聘联谊会,吸引了近700人参加,共面试350多人,达成意向170多人。

广汽传祺只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壮大之下海外精英人才流动的缩影。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发布的2017《中国汽车海归精英发展环境报告》显示,从2002年第一批汽车海归精英回国开始,其角色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1.0时代,海归精英们被盲目崇拜,被“神化”,被基础薄弱的中国汽车企业报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幻想;2.0时期,伴随着由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技术领军人物纷纷回归;再到如今的3.0时代,无数从事基础性技术研发的人士回国,将自己技术专业能力最大化,追求个人进步的同时推动行业发展。

陈阳感慨道,“传祺在制造和管理方面的理念不比合资企业差,那些在海外学习或者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生,更应该赶上这波浪潮,然后去创新、发展。以前大家都会说我一定要进合资,一定要进外企,虽然它的确有优势之处,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这些先进的东西,但是无论第一份工作是否选择来传祺,最终都要为本土的一些企业作出自己相应的贡献。”

“这家国企充满机遇挑战”

在大家的印象中,由于人力资源规划和价值观的冲突,海归精英往往更难获得领导的认可,被排除在体系之外,在国企尤甚。可以说,海归精英能发挥多大作用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明荣认为,“汽车海归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和在大企业的工作经历,在语言沟通、视野、思维方式等方面有优势,如何用好海归在于体制机制和环境”。

虽然陈阳强调说,作为社招进去的人,海外留学只代表过去,但毫无疑问留学给他带来了更为开阔的思维,而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或者某一种固定的思维。之前在合资企业的工作经验,优秀的行业背景以及一些在合资厂如福特、沃尔沃等结识的朋友,都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在传祺应该怎么改进工作。

另外作为企业的新来者,他相当率直,不怕发表自己一些可能不太正确的观点,即使是错的,也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哪怕大家再纠正都没关系,自己再不断地通过改正错误得到提高。陈阳坦陈,他在国外学会了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去完成,而不是耍花招或者走捷径。对于有些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会就是会,不会的话也不要遮遮掩掩的,勇敢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

他的这些“棱角”在传祺宜昌工厂遇到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在他看来,与合资企业相比,传祺宜昌工厂的副总、总经理更平易近人,更好沟通交流,全然没有大家认为国企所谓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论资排辈”。

“领导对我们技术人员格外关注,经常询问我们想法和看法,这是对我们的尊重以及给我们平等沟通的机会。”陈阳把传祺的文化总结为“敢为人先”,“传祺不怕你工作年限短,或者原本不是传祺企业里的人,而是敢给你机会和一些很重要的工作.放到20多岁、甚至不到30岁的这些年轻人身上,就是相信你,给你这种权利,给你空间让你去发挥。”

“传祺宜昌工厂这边不像一个国企,更像是一帮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充满机遇挑战具有无限可能的公司里大家一拍即合,为着共同的目标去奋斗,一起在实践中成长,不断地总结。”

陈阳对传祺的培训体系也印象深刻。宜昌分公司级别稍微高一些的管理人员都会定期去广州培训、交流,领导非常关注人员的培养、技能提升、理论等级提升等,还会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跟踪表。比如整个制造部门的看板上明显地标注出每一个科室人员的技能地图,包括未来的研修计划,例如培养方向、选拔机制等,“我觉得这些体系非常完善。”

从公司,到部门,再到科室,每周都有3-4次培训,科长、部长、技术员大家畅所欲言,把一些不同的思路、做事方式以及经验放在一个平台上去沟通交流,即使在工厂土建最繁忙的时候大家都会抽出时间交流提升,非常难得。

“未来也想在工艺包括产品这块加深学习,把专业钻研地更透彻一些,另外也要拓展一下自己在设备和人员管理方面的知识,现在新工厂刚好有这个机会,就可以去多接触一些。”

时间转眼就到了午夜10点半,采访也接近了尾声。谈论起未来的发展规划,陈阳流露出了身为宜昌人的骄傲与自豪,“宜昌好不容易有一个这样的好的汽车企业,当然是想做得更好,到时候也会跟我们家的小孩、家长炫耀,我是最早进传祺的一员!”

在他身上,“海归”的标签已经逐渐模糊,在传祺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具有了某种独特的“反向”优势。当青涩走向成熟,当专才成为通才,当锋芒毕露回归于波澜不惊,当远游让位于实地生活,他的工作生活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