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荟萃之小青龙汤
【方剂】
小青龙汤方
麻黃(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减二升,去上沫;內諸药,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条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医案】
(胡希恕医案)
何某,女性,30 岁.病历号 74177。
1965 年 10 月 22 日初诊。自 1954 年患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常咳逆倚息不得卧,近鼻塞流清涕,咳吐黄白痰,怕冷,口干不思饮,苔自浮黄,脉细略数。证属外邪内饮之咳喘,治以温化寒饮兼以解表,与小青龙汤:
麻黄 10克 桂枝 10克 白芍 10克 半夏 12克 干姜 6克细辛 6克 五味子 10克 炙甘草 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已能平卧而睡,咳喘显减而痰仍多。以原方服 9 剂,喘已,流清涕已。改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服一月而安。
夏某,女,32 岁,病案号 106421。
初诊日期 1966 年 1 月 7 日:近 3 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亦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近来症状: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胡老处方:
麻黄三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细辛三钱 干姜三钱 炙甘草三钱 五味子四钱 半夏五钱 茯苓四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
(易巨荪医案)
甲午十月,从堂弟庆铜,患伤寒,往来寒热,头痛腰痛,口苦渴。其意以为房痨伤寒,生食草药二服,触发平日痰喘咳,气逆不得卧,寒热仍在,予拟小青龙汤,以能驱外邪而治内饮也。喘咳已平,惟午后微有寒热,汗出即退,无头痛口渴诸症,予曰:'此乃假热,宜导之归源。'二加龙骨汤,一服即退。越数日,又复见寒热,再投二加龙骨汤,不瘥,热益甚。谛思良久,乃悟曰:'此症初起往来寒热,病在少阳,今寒热退而复发者,是少阳之枢欲出而不能出也,宜助其枢。'拟柴桂合汤去黄芩,重用防党,加生北芪五(钱),一服寒热退去,惟夜间仍有汗,再投二加龙骨汤二剂收功。
(刘渡舟医案)
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辛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 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
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陈玉铭医案)
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
麻黄1.5克,桂枝3.4克 细辛1.5克 半夏3克 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
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熊曼琪医案)
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右下肺炎。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淡、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
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各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痛,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痛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右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989;(4>:
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刘景棋医案)
马某某,男,59岁,1979年5月18日初诊。胸憋气短,微咳,心前区经常疼痛,背部发凉疼痛巳四年。发作时,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电图检查为心肌劳损。舌红苔薄白,左脉沉弦,右沉。印象:胸痹。辨证:饮犯胸鹰,胸阳被遏。治则:解表散寒,温化痰饮。处方:
麻黄9克,桂枝9克 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剂。
服药后稍有烦躁,两小时后缓解,心前区疼痛亦随之消失。年后复查末加重。(《经方验》1987;18)
按语:寒饮相搏,阻于胸府,胸阳痹阻,而病胸痹。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治本之措也。据报道,冠心病患者表现有痰饮证候者,本方有较好疗效。
(熊曼琪医案)
陈某某,女,59岁,美国华侨,1986年9月l7日诊。咳喘痰多反复发作四月余,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国多方求治数家医院,用多种抗菌素及止咳药无效,咳嗽渐甚,痰多质稀,近一周伴右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重,故专程从美国回祖国治疗。诊时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淡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体温37.1--37.5℃,脉搏:96—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右胸稍隆起,叩诊过清音,左下肺呈浊音;右侧语额强,左侧语颤减弱,双肺呼吸音减弱,以左侧为甚;右下56闻及湿性罗音。痰培养:肺炎双球菌;白细胞11,400/立方毫米冲性77%,淋巴22%。
胸透及x光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左胸膜增厚粘连,左肋膈角变钝,见有移动性液体,左膈活动受限,右肋膈角稍钝,密度增高,左上肺陈旧性肺结核。
中医诊为悬饮。属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不利。治悬饮,常用十枣汤类方。患者病久体虚,恐不堪峻逐,故拟温肺化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白芍、桃仁、云茯苓、丝瓜络各15克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顺,卧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愈,出院时查各生理常数均正常。为巩固疗效,带本方数剂,加用理中丸以调理善后。(新中医19893<4):18)
按语:悬饮之证,多用十枣汤收功。然本案患者病久不愈,正气不支,攻之必不堪任,因证属寒饮内停,故径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竞收全功。
(张育清医案)
吴某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动则汗出浸衣,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
麻黄、细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茜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
服2剂,汗出减少。再进2剂,自汗止。续服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按语:自汗以卫阳不固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腠理开阖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绝病本,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阖,以助腠理开阖复常。辨治得当,顽疾尽拔。
(王新昌医案)
赵某某,男,48岁,1985年9月4日初诊。半年来经常在饭后2—3小时发生呕吐,吐物为涎沫夹杂食物残渣,遇寒加重,时发时止,伴脘腹闷胀,吸气纳呆,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钡餐透视:胃蠕动增强.幽门钡剂通过缓慢。西医诊为幽门不全性梗阻。病机为寒犯胃腑,水饮内结,宜温阳化饮:
桂枝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干姜8克,麻黄6克,细辛3克,半夏15克,五味子9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两煎合和约250毫升,一日分3—4次空腹服之。
3剂后呕吐基本消失,惟腹胀明显,上方加炒莱服子30克,杏仁6克,连服6剂,诸症尽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河南中医1987;(5):45)
按语:本案呕吐虽无表证,但却遇寒加重,伴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细,本寒饮伏聚于胃脘之证,故每受外寒引动而发,以小青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则呕吐得止。
(黄道富医案)
龚某,男,66岁,1991年4月26日初诊。素有慢性气管炎及习惯性便秘史。3个月前有口鼻气臭,头目昏眩,心下痞满不舒,咳吐涎沫不止。4月3日始小便次数增多,夜间遗尿,有时达3—4次,经多处治疗无效。近日又因外感风寒,咳嗽加重,不能平卧,遗尿一夜达8次,形体消瘦,面色咣白,喘息气急,唇口发绀,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舌淡,苔白厚滑,脉浮弦。证属外感风寒,寒饮犯肺。洽治宜解表蠲饮,拟小青龙汤。处方:
麻黄、桂枝、甘草各5克,姜半夏、白芍各10克,细辛、五味子、干姜各3克,水煎分2次热服。
3剂后,身微汗出,咳喘大减,夜间遗尿减至3次。原方连进7剂,诸症皆消。续服肾气丸月余善后,随访年余未复发。(新中医19935(9),46)
按语:素有寒饮内盛,复加风寒外引,外寒内饮,郁遏于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令膀胱开合失司,而致遗尿。用小青龙汤温肺以固肾,化饮以制水,为下病上治之法也。
(朱莹医案)
王某,男,31岁。患肢体关节疼痛2年余,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时轻时重,于1990年6月12日来我院就诊。经详细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双手腕、手第一指关节、右脚历骨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遇冷水后加重,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润,脉弦细。此乃痛痹之顽证,着力温通除湿,以小青龙汤化裁:
麻黄6克,生姜15克,赤白芍各15克,细辛10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附子12克(先煎),木瓜15克,木防己10克,炙甘草12克,6剂,1日l剂。
服药后,关节肿胀明显减轻,继服16剂,病愈,以后末再复发。(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3),36—37)
按语:本案为寒气胜之痛痹,从其舌脉之象,又知有饮邪内停,寒饮搏击,侵于经络关节而发痛痹。用小青龙汤在于温寒化饮,寒去饮化则经脉自通。当然.本方虽温散有余,但祛风通经不足,故加二活、附子、木瓜、防己等以弥小青龙之不足也,终令病愈。可见,小青龙非只用于寒饮咳喘之疾,经过辨证加减,其用广泛。
(张育清医案)
李某某,男,50岁,1985年3月6日初诊。自诉昨晚起腹泻,至今晨已七次,泻物如水下注,无臭秽,腹中雷鸣,脐中隐痛,微恶风,头晕,泛恶,小便量少、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届风寒犯肺,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青龙主之。处方:
麻黄、干姜、五昧子各7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甘草各5克,1剂。
药后,微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新中医1987;(U):46)
按语:本案辨证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考虑。风寒闭肺,肺气不宣,则下走大肠,使其传导失职;且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液不走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故见大便下注如水。治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待风寒去,肺治节有权,大肠传导复职,则泄泻自止。此下病上取之例也。
(祝味菊医案)
小青龙汤治疗痰喘案
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表实兼水饮内停的证治。临床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风寒束表症,均可用本方。
兹录民国中医祝味菊治疗痰喘一案,与同道共享。
杜达,伊朗人,有哮喘病史。因气候突变,老病复发,连续咳嗽,气急痰喘,以致不能平卧。平时由其医药顾问治疗,注射、服药,即可缓解。但此次却毫无效果。
经友人介绍祝氏治疗,祝氏按脉察舌,诊断为肺有痰饮,肾阳不足。乃以张仲景小青龙汤法加参、附为方:桂枝9克,麻黄6克,白芍9克,炙细辛3克,姜半夏9克,淡干姜6克,五味子6克(二昧同捣),附片12克(先煎),人参9克(先煎),活磁石30克(先煎),白芥子9克,炙紫菀、炙苏子各9克。服药两帖,杜感觉舒服。汗多,咳嗽大爽,气急渐平。隔日即能平卧。二诊祝在原方中将麻黄改为3克,另加黑锡丹9克(分吞),破故纸12克。嘱服5帖而愈。
案语:祝氏善用附子而著称,然而世人鲜知其亦为经方大家,所著《伤寒质难》一反温病派轻清之法,而用大剂大剂温阳药取效。本案就是典型的一例,痰喘等证,西医多以炎症论治,中医很多也以清热化痰治之,而祝氏辨为外寒内饮,用小青龙加参附,磁石,苏子等治疗,不仅加强了温阳之功,更加强了化痰之力,俾太阳表开,而痰喘皆除。老年人肾阳不足,故二诊,同时加入时方黑锡丹,温补下焦之阳,可见祝氏经方时方俱无拘泥,临证随机应用之妙。可供后人借鉴应用。
(罗国良医案)
戴某,女,30岁.1975年10月20日诊。病恶寒发热无汗,卧床2日。询病史一年来常吐痰涎,咳引胸痛,且闭经—年。病者前额肌肤灼热而躯体覆以棉被,脉紧而滑。余以为当务之急,乃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大法,投以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白芍、五味子各10克,细辛4.5克,甘草5克。1剂。
次日到病人家中,迎见病人在厅堂打扫,与卧床就诊时判若两人。其述服药后汗出热退喘平,思食,服稀粥已两次。当晚并见月经来潮,经量中等。(新中医1987年;(1z>;17)
按语;本案闭经,以其病史及脉证,乃痰饮为思也。迫其病初,必有感寒,寒湿不化,聚而成痰成饮,阻塞冲任,使胞络闭阻而月事不行。《金厦要略》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经水断绝。”《妇科大全》亦有“痰涎壅滞而经不行”者。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寒饮,辛开通闭,故在饮去表解之时,一稳闭经,亦随之而愈。
[补述]
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名家论述】
(黄煌论述)
小青龙汤是气管与支气管炎症的专方。是剧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镇咳剂与化痰剂,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小青龙对于以咳,喘,呕,肿,痰稀为主诉的呼吸系统疾病,确是名医手中的一张王牌药。小青龙汤证之喘满,咳嗽,短气,微肿,是属寒饮,根据临床经验,本方多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共有5条,其中“咳”作主证的共3条,可见咳嗽是本方主治的目标所在。至于咳嗽的程度,《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咳逆倚息不得卧”则是直点龙睛之语。事实上,病人咳嗽越是严重,本方的效果也就越好。临床加减很多,本人常用的有加石膏,加黄芪,去麻黄加人参、麦冬等。只要对证,取效神速。
张仲景虽然没交代痰液的形状,但从“妇人吐涎沫”条文的描述来思考,便不难触类旁通了。临床所见,病人咳嗽多伴随大量的痰液,尤其是夜间更多。如果细心观察该类病人,不难发现一大早其人床前的痰盂或纸篓里总是装得满满的。这种痰如果吐在地上,则呈鸡蛋清状或带有泡沫,很快就渗入土中而不见。病人自己也会说痰清凉凉的滑溜溜的很好吐。过敏性鼻炎也流大量清稀的分泌物,伴有频繁的喷嚏。从症状的比类来看,其鼻涕类似于痰,喷嚏类似于咳,故也同样适合运用本方。对此,我把它们形象地归纳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治水的青龙把水蠲”。
如何看待本方条文的或然证也是临床医生所关心的问题。这些或然证的出现应当有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从临床来看,这种病理基础很可能是长期咳喘造成的肺原性心脏病,在继发感染时出现的心功能衰竭。此时,体内的水分过多地停留在组织中而不能被人体有效地利用,所以出现“或渴”;同时可以并见消化道的水肿,胃及食管的水肿可以出现“或噎”;肠道的水肿加上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出现“或利”;经过肾脏排出的水分减少,因此“或小便不利”;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腹水可见“少腹满”;心衰不能泵出足够的血到肺进行氧交换,血氧浓度下降因此“或喘”。从一元论的角度来看,惟有这个病理基础能将所有的或然证全部解答。较之古代医家云里雾里的注释也更贴近临床。再从用药来看,加附子以强心,加茯苓以利尿,去麻黄是因为此时麻黄会无效地增加心跳次数,使病人感到心慌。提示我们在心衰时运用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当然,张仲景不会想得这么多。学经方为的是古为今用,为了能更实际地理解古方,为什么非要排斥现代医学呢?
本方用了大队的温热药物,也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方虽八味,但核心药物仅为“姜、辛、味”,此仲景治咳之利剑,这一点从张仲景加味方的条文中可得到证明。应当指出的是,本方不能作为老慢支的根治药而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当改为苓甘类方继后,否则温热药会很容易引起诸多变证,《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很多。老慢支很难根治,“温药和之”的内涵就是见好就收。青龙既能治水,青龙也可伤人,切记!切记!只有正确地把握用方的度,你才能象哪咤那样为所欲为地驾御这条青龙。
(李冠杰讲述)
小青龙汤,它是典型的表实证,在有一系列表证的同时,比如说,有咳嗽、打喷嚏、流眼泪、发烧、恶寒,都有可能说到,但是他常常伴有咳嗽、或者喘,这是小青龙汤证的临床当中表现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因为小青龙汤是个很常用的方子,他只要是满足于方证的条件,用它的机会就很多,不管是上年纪的还是小孩子,小孩子用的也挺多,他得有水证,他得有里虚寒,然后得有表实证,基本上就具有这么几个特点。那么里虚寒,比如说,平时不太喜欢吃凉东西,吃了凉东西不舒服,有这么一项也就够了。那么水证呢,看看下肢是不是有点浮肿,舌头是不是有点胖大,有没有齿痕,但见一证便是。
小青龙汤证没有里寒的或里寒不明显的,人又多少有点偏于里热,比如喜欢吃点凉东西,或者说这个肠胃功能非常好,像这种情况,加上人又有点烦躁的话,你就得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这也是常用的。相对地说呢,单独用小青龙汤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顺便说一下,小青龙汤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组合,就是小青龙汤合上葛根芩连汤。所有的小青龙汤证都在,但是在这个人也不愿意吃凉东西,多少有点里寒的情况,但是同时,有舌苔发黄、牙龈肿。在这种情况下你合用葛根芩连汤,黄连黄芩之类的,或黄连解毒汤,比单独用那个要好。因为这里边葛根用的量很大,葛根也是解表的。只要是以解表为目的,这样合起来会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