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字画越来越走俏
唐伯虎的确聪慧过人。唐伯虎在得到帮助后,专心苦读,一举考中乡试第 一名。相比之下,后来和唐伯虎同列“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都曾有过乡试不第的经历。所以从学习成绩来看,唐伯虎确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唐伯虎应该还可以在考场上更进一步,取得个功名,然后出仕做官,荣归乡里。唐伯虎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
关于唐伯虎绘画风格的形成,有学者研究认为,他早期的绘画得益于“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的确,在他的一些绘画作品中,笔墨可见中年沈周的影子。早年在父亲的酒家,唐伯虎就通过祝枝山拜见了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沈周。沈周看过唐伯虎的画作后也非常欣赏,赞美一番之后,向他提出了临摹古人、学习传统的重要性,并且推荐唐伯虎跟随当时的苏州名家周臣学画。
唐伯虎书画的贡献,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化-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唐伯虎绘画中的题诗和情感,紧扣画的主题和意境,以阐发或充实画面的内涵思想。而作品中的望背兰墨,又通过象征、寓意、拟人化等手法或意境的创造,形象地表达出诗意,这种诗与幽的冤美结合,也是唐伯虎画的一大特点。
唐伯虎宗南宋院体的绘画考唐伯虎的绘画被列入院派是众所公认的。正因为如此,谈到“吴派”绘画均不列唐伯虎,而只说唐伯虎是文人士夫身份,其画属文入画范畴。只在以地域划分时才把他列为“吴门画派”四大家之一。
晚年的唐伯虎没有了凌云壮志,没有了感情寄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悲情的人生际遇使他的思想日渐消沉,陷入了人生价值的空无。于是唐伯虎开始笃信佛教希望从禅学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并从中参悟了不少人生道理。例如,唐伯虎曾写过一首《七十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词句简洁而平白,却道出了唐伯虎一生的苦闷遭遇以及他悟出的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道理。
唐伯虎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诗册》。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议:“伯虎书入吴兴堂庙,差薄弱耳。”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