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于七第二次反清时的山东总督,是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溥 2024-07-29 02:37:59 栖霞于七先后两次举兵反清,这是胶东历史上的大事件,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此前也发过不少与此相关的探讨。而本文要介绍的人物,亦与此话题有关。他就是于七第二次反清时的山东总督祖泽溥。作为当时本省级别最高的地方长官,祖泽溥自然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不过,以往关于祖泽溥的介绍不多,大家可能对他有些陌生。下面就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进行简要介绍。 (本文配图均为栖霞牙山的风光)1、新任总督顺治十八年十月,清廷先后发布两次谕令,对山东的人事进行调整。第一个调整是将山西和山东的总督对调,原山西总督祖泽溥调任山东。《清实录》载:“乙卯,调山东总督赵国祚为山西总督,山西总督祖泽溥为山东总督。”第二个调整是将原任山东巡抚许文秀“提问来京”,理由是“失察叛贼于七”,跟他一起倒霉的还有沂州总兵李永盛、登州总兵范承宗。《清实录》对此亦有记载:“以山东巡抚许文秀、沂州总兵官李永盛、登州总兵官范承宗,失察叛贼于七,提问来京。”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山东只设巡抚而不设总督。不过,顺治、康熙时正值入关之初,制度尚未完备,督抚一度并存。新官上任三把火。把这两条人事调整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看出,新上任的山东总督祖泽溥面临的一把大火就是“于七之乱”。“于七之乱”,是清代官方史料对栖霞于七反清事件的定性。后世的史料,有时则称作“于七起义”。但实际上,于七在地方上属于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也算士绅层级),跟普通农民有所区别,称之为“起义”,也值得商榷。因此,本文下面的叙述,就采用相对中性的“于七反清”的称呼。就时间而言,于七的第二次反清从顺治十八年春开始,次年(康熙元年)春失败,前后约一年时间。其中,前半年于七主要是占据牙山,并没有发动大的攻势。清廷方面也没有大规模调兵遣将。从顺治十八年十月开始,于七的盟友开始进攻登州府下辖州县,地方告急,清廷这才重视起来,一方面调整山东人事,一方面从京师派军镇压。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祖泽溥走马上任,成为新的山东总督。 2、祖大寿之子在明末清初,“祖”是一个很显眼的姓氏。看到“祖”这个姓,很多朋友都会联想到关宁军将领祖大寿。而祖泽溥也的确与祖大寿有关,根据史料记载,他正是祖大寿的儿子。《清史稿·祖大寿传》载:“大寿初未有子,抚从子泽润为后。其后举三子,泽溥、泽洪、泽清。”也就是说,祖大寿起初没有儿子,过继侄子祖泽润为后嗣,后面才生下了三个儿子,祖泽溥、祖泽洪和祖泽清。因此,对于祖泽溥的排序,有的资料称为“次子”,有的资料称为“长子”。不过,祖大寿有了亲生儿子之后,似乎并没有改变祖泽润的继承人地位。并且,祖大寿在大凌河第一次降清之后,祖泽润就归入清朝一方(当时祖泽溥还在关内),他的地位也得到了清廷官方的认可,故正史一般称祖泽润为长子。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有“三十而立”的观念,此时若无子,就差不多要准备过继。而祖大寿是万历初年生人,过继祖泽润的时间,应该在万历末年。以此推测,祖泽溥差不多也是万历末年之后的生人。按照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出生来估算的话,到了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就任山东总督时,祖泽溥大概在五旬左右。这也难怪《招远县志》收录的当地士绅给祖泽溥的上书中,称呼他为“老祖相公”。与父兄长年在关宁前线驻守不同,祖泽溥主要是入朝为官。他在明朝时担任“左都督”一职,因此降清的时间也比较晚。清军入关之后,南明弘光政权派遣使团北上议和,除了正副使左懋第、陈洪范之外,左都督祖泽溥也随团出发。后世史家分析认为:当时祖大寿及其外甥吴三桂皆已降清,南明派祖泽溥北上,寄希望能以此跟吴、祖联络感情。(《南明史》)不过,祖泽溥也看出南明政权难以复兴,北上之后很快就归降了清廷(不战而降,清廷在史书中称作“投诚”,多少给了点面子)。 3、攻打于七降清之后,祖泽溥常年担任“一等侍卫”的虚职。到了顺治末年,他才被派到地方,委以重任。先担任山西总督,而后就调至山东。当时,清廷方面攻打于七的军队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靖东将军济席哈率领的禁旅八旗,从京师出发,作为主力进攻于七的大本营牙山。第二部分就是山东总督麾下的地方绿营兵,作为辅助。不过,不同的史料对祖泽溥在战斗中的作用描述也不尽相同。《山东通志》因其曾是地方官,多少有些褒扬之词,称:“祖泽溥,奉天人。顺治十八年总督山东全省……后土寇于七聚众猖獗,据栖霞之锯齿牙山,官兵莫敢入,泽溥躬环甲胄身先士卒,一日之内克其三寨,贼众悉降。”这段记载将祖泽溥描写为一名十分英勇的武将,让人感觉牙山就是他亲自上前线攻下来的。不过,《贰臣传》(乾隆年间编撰,对明朝降臣有鄙视之意)中的记载却是:“诏靖东将军济席哈往剿,破其寨,斩首无算,于七窜入海,济席哈班师。”按照此说,攻打牙山,似乎没有祖泽溥什么事。《贰臣传》只是提到牙山失守之后,济席哈就班师回朝,而昆嵛山和招虎山的于七余部,则是由祖泽溥派人分别镇压。当然了,不管是否亲临前线,祖泽溥参与过指挥是没有疑问的。并且,他作为山东总督,不仅要兼顾战事,而且需调配筹集军粮军饷,在战后收拾地方残局。《山东通志》之所以对他评价高,除了因为他曾是地方官之外,另外也很有可能与他在战后收拾残局时的“相对宽厚”有关。 4、宽待宋琬于七反清之战,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不高(双方实力差距较大),但死难者却不少,这主要是受牵连的结果。攻打于七的主力,是从京师来的八旗。他们异地作战,对本地人并无情感可言,很少问青红皂白。而祖泽溥曾在明朝为官,与不少士绅有交情,相对比较宽厚一些,能和稀泥就和稀泥。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莱阳宋琬被诬告一案。当时,已经在清廷做到按察使的宋琬,被族人诬告私通于七,意图谋反。清廷很快将之投入大牢,令山东总督祖泽溥负责审问。祖泽溥审讯之后,上奏朝廷说:“查无实据,不便定罪。”清廷中枢有人对此不满,要求再次审问,并且认为祖泽溥有包庇之嫌,建议给他处分。不过,再次审讯之后,祖泽溥仍然以“查无实据”上奏。中枢对此更为不满,直接向皇帝建议:“或死或流。”在此事上,康熙帝(当时还没亲政,不知是否本人的意思)还比较公正,他下发谕旨说:“情实即应正法,如虚即应免罪。尔部将无确据之事,悬揣定拟,两议俱属不合。宋琬等著免罪。总督祖泽溥亦免议处。”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清廷最后给宋琬免罪,同时也不追究祖泽溥的责任。此时是康熙二年的年底。 宋琬一事也说明:山东总督一职看似风光,但需要处理多方关系,过的并非安稳日子。或许祖泽溥对此也感觉心力憔悴,于是,他在康熙四年“以疾解任”。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康熙六年一度担任福建总督。不过两年之后,他就在此职位上致仕(退休)。综其仕途来看,祖泽溥经历的大事不太多,而于七反清应该就算是数得上的一件了。 赞 (0) 相关推荐 【西山十戾· 鹗】一、吴三桂开关降清之谜 西山十戾第三位:鹗 鹗,就是我们所说的鱼鹰.在"西山十戾"的传说中,鹗精下山,化身为吴三桂,让其成为了清朝历史上重要的十位大臣之一. 一提起吴三桂,那基本上没有好词留给他.一般来说 ... 借刀杀人,清代“栖霞于七案”中的一起典型的诬告事件 顺治.康熙之际,栖霞人于七曾先后两次在胶东半岛起兵反清,两次的结局大不相同:第一次被招安,第二次被镇压. 在于七第二次起兵后,清廷态度强硬,调集重兵攻打于七的大本营-牙山.根据史料记载,登莱二府不仅在 ... 莱阳历史上有位名士叫董樵,相传曾是栖霞于七的军师 近来,笔者在查阅栖霞于七的史料时,偶然看到一位名字叫做"董樵".不少资料记载说,于七第一次反清时,谋主(相当于军师)就是他.此前笔者对这位历史人物了解不多,得知这段渊源之后,才专门 ... 于七反清时担任“青登莱道”的杨奇烈,莱州人对他很感恩 清顺治十八年,栖霞人于七在胶东半岛重新举起反清大旗.此时已经基本平定云贵的清廷,对"于七方面"不再采取招抚策略,而是腾出手调动八旗.绿营共数万大军,向登莱进发,意图一举荡平对方. ... 朱毛城之战:于七反清时,其盟友李貓子在平度的牵制之举 清顺治十八年,此前曾被招安的栖霞人于七,在牙山第二次起兵反清. 于七第二次反清起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波及范围却相当大.除了他本人在栖霞牙山固守之外,昆嵛山.招虎山.崂山皆有战事 ... 清末山东同盟会曾撰文为“栖霞于七”正名,以此发动民众 "栖霞于七反清"的话题,如今堪称胶东区域内的一门显学.但在清代大部分时间里,这显然都属于一个禁忌. 在清代官方史料中,于七的事迹记载较为简略,并且常以"土寇"呼 ... 向清廷告发“栖霞于七谋反”的人,后来得到了于七的家产 于七反清,是胶东历史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常谈归常谈,但每次谈起,很多朋友还是感兴趣,本文的主题也与之有关. 关于"于七"其人其事,民间的传说多于正史的记载.在清代的官方史料当中, ... 听一曲《栖霞钟声》疗心清神,忘世脱俗 © 点击上方,聆听最美音乐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山, 是我国四大名刹之一, 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栖霞寺到了秋季, 入目皆是金色,层 ... 胶东游记:参观崂山华严寺,相传栖霞名人于七曾隐身在此 在胶东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待解之谜.栖霞籍抗清义军首领于七的下落,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之初,于七曾先后两次起兵,第二次举事是在顺治十八年.由于清军在当年底就调集旗绿兵丁数万人前来围攻,于七方面此次并没 ... 胶东游记:走进栖霞市唐家泊村,历史名人“于七”的故里 "栖霞于七反清"的话题,此前虽然时常提起,但笔者近来经过整理发现,他的故里--唐家泊村,却还没有专门介绍过,这多少有种"灯下黑"的感觉.因此,趁着这大好春光,这 ...
栖霞于七先后两次举兵反清,这是胶东历史上的大事件,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此前也发过不少与此相关的探讨。而本文要介绍的人物,亦与此话题有关。他就是于七第二次反清时的山东总督祖泽溥。作为当时本省级别最高的地方长官,祖泽溥自然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不过,以往关于祖泽溥的介绍不多,大家可能对他有些陌生。下面就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进行简要介绍。 (本文配图均为栖霞牙山的风光)1、新任总督顺治十八年十月,清廷先后发布两次谕令,对山东的人事进行调整。第一个调整是将山西和山东的总督对调,原山西总督祖泽溥调任山东。《清实录》载:“乙卯,调山东总督赵国祚为山西总督,山西总督祖泽溥为山东总督。”第二个调整是将原任山东巡抚许文秀“提问来京”,理由是“失察叛贼于七”,跟他一起倒霉的还有沂州总兵李永盛、登州总兵范承宗。《清实录》对此亦有记载:“以山东巡抚许文秀、沂州总兵官李永盛、登州总兵官范承宗,失察叛贼于七,提问来京。”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山东只设巡抚而不设总督。不过,顺治、康熙时正值入关之初,制度尚未完备,督抚一度并存。新官上任三把火。把这两条人事调整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看出,新上任的山东总督祖泽溥面临的一把大火就是“于七之乱”。“于七之乱”,是清代官方史料对栖霞于七反清事件的定性。后世的史料,有时则称作“于七起义”。但实际上,于七在地方上属于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也算士绅层级),跟普通农民有所区别,称之为“起义”,也值得商榷。因此,本文下面的叙述,就采用相对中性的“于七反清”的称呼。就时间而言,于七的第二次反清从顺治十八年春开始,次年(康熙元年)春失败,前后约一年时间。其中,前半年于七主要是占据牙山,并没有发动大的攻势。清廷方面也没有大规模调兵遣将。从顺治十八年十月开始,于七的盟友开始进攻登州府下辖州县,地方告急,清廷这才重视起来,一方面调整山东人事,一方面从京师派军镇压。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祖泽溥走马上任,成为新的山东总督。 2、祖大寿之子在明末清初,“祖”是一个很显眼的姓氏。看到“祖”这个姓,很多朋友都会联想到关宁军将领祖大寿。而祖泽溥也的确与祖大寿有关,根据史料记载,他正是祖大寿的儿子。《清史稿·祖大寿传》载:“大寿初未有子,抚从子泽润为后。其后举三子,泽溥、泽洪、泽清。”也就是说,祖大寿起初没有儿子,过继侄子祖泽润为后嗣,后面才生下了三个儿子,祖泽溥、祖泽洪和祖泽清。因此,对于祖泽溥的排序,有的资料称为“次子”,有的资料称为“长子”。不过,祖大寿有了亲生儿子之后,似乎并没有改变祖泽润的继承人地位。并且,祖大寿在大凌河第一次降清之后,祖泽润就归入清朝一方(当时祖泽溥还在关内),他的地位也得到了清廷官方的认可,故正史一般称祖泽润为长子。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有“三十而立”的观念,此时若无子,就差不多要准备过继。而祖大寿是万历初年生人,过继祖泽润的时间,应该在万历末年。以此推测,祖泽溥差不多也是万历末年之后的生人。按照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出生来估算的话,到了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就任山东总督时,祖泽溥大概在五旬左右。这也难怪《招远县志》收录的当地士绅给祖泽溥的上书中,称呼他为“老祖相公”。与父兄长年在关宁前线驻守不同,祖泽溥主要是入朝为官。他在明朝时担任“左都督”一职,因此降清的时间也比较晚。清军入关之后,南明弘光政权派遣使团北上议和,除了正副使左懋第、陈洪范之外,左都督祖泽溥也随团出发。后世史家分析认为:当时祖大寿及其外甥吴三桂皆已降清,南明派祖泽溥北上,寄希望能以此跟吴、祖联络感情。(《南明史》)不过,祖泽溥也看出南明政权难以复兴,北上之后很快就归降了清廷(不战而降,清廷在史书中称作“投诚”,多少给了点面子)。 3、攻打于七降清之后,祖泽溥常年担任“一等侍卫”的虚职。到了顺治末年,他才被派到地方,委以重任。先担任山西总督,而后就调至山东。当时,清廷方面攻打于七的军队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靖东将军济席哈率领的禁旅八旗,从京师出发,作为主力进攻于七的大本营牙山。第二部分就是山东总督麾下的地方绿营兵,作为辅助。不过,不同的史料对祖泽溥在战斗中的作用描述也不尽相同。《山东通志》因其曾是地方官,多少有些褒扬之词,称:“祖泽溥,奉天人。顺治十八年总督山东全省……后土寇于七聚众猖獗,据栖霞之锯齿牙山,官兵莫敢入,泽溥躬环甲胄身先士卒,一日之内克其三寨,贼众悉降。”这段记载将祖泽溥描写为一名十分英勇的武将,让人感觉牙山就是他亲自上前线攻下来的。不过,《贰臣传》(乾隆年间编撰,对明朝降臣有鄙视之意)中的记载却是:“诏靖东将军济席哈往剿,破其寨,斩首无算,于七窜入海,济席哈班师。”按照此说,攻打牙山,似乎没有祖泽溥什么事。《贰臣传》只是提到牙山失守之后,济席哈就班师回朝,而昆嵛山和招虎山的于七余部,则是由祖泽溥派人分别镇压。当然了,不管是否亲临前线,祖泽溥参与过指挥是没有疑问的。并且,他作为山东总督,不仅要兼顾战事,而且需调配筹集军粮军饷,在战后收拾地方残局。《山东通志》之所以对他评价高,除了因为他曾是地方官之外,另外也很有可能与他在战后收拾残局时的“相对宽厚”有关。 4、宽待宋琬于七反清之战,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不高(双方实力差距较大),但死难者却不少,这主要是受牵连的结果。攻打于七的主力,是从京师来的八旗。他们异地作战,对本地人并无情感可言,很少问青红皂白。而祖泽溥曾在明朝为官,与不少士绅有交情,相对比较宽厚一些,能和稀泥就和稀泥。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莱阳宋琬被诬告一案。当时,已经在清廷做到按察使的宋琬,被族人诬告私通于七,意图谋反。清廷很快将之投入大牢,令山东总督祖泽溥负责审问。祖泽溥审讯之后,上奏朝廷说:“查无实据,不便定罪。”清廷中枢有人对此不满,要求再次审问,并且认为祖泽溥有包庇之嫌,建议给他处分。不过,再次审讯之后,祖泽溥仍然以“查无实据”上奏。中枢对此更为不满,直接向皇帝建议:“或死或流。”在此事上,康熙帝(当时还没亲政,不知是否本人的意思)还比较公正,他下发谕旨说:“情实即应正法,如虚即应免罪。尔部将无确据之事,悬揣定拟,两议俱属不合。宋琬等著免罪。总督祖泽溥亦免议处。”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清廷最后给宋琬免罪,同时也不追究祖泽溥的责任。此时是康熙二年的年底。 宋琬一事也说明:山东总督一职看似风光,但需要处理多方关系,过的并非安稳日子。或许祖泽溥对此也感觉心力憔悴,于是,他在康熙四年“以疾解任”。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康熙六年一度担任福建总督。不过两年之后,他就在此职位上致仕(退休)。综其仕途来看,祖泽溥经历的大事不太多,而于七反清应该就算是数得上的一件了。
栖霞于七先后两次举兵反清,这是胶东历史上的大事件,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此前也发过不少与此相关的探讨。而本文要介绍的人物,亦与此话题有关。他就是于七第二次反清时的山东总督祖泽溥。作为当时本省级别最高的地方长官,祖泽溥自然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不过,以往关于祖泽溥的介绍不多,大家可能对他有些陌生。下面就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进行简要介绍。 (本文配图均为栖霞牙山的风光)1、新任总督顺治十八年十月,清廷先后发布两次谕令,对山东的人事进行调整。第一个调整是将山西和山东的总督对调,原山西总督祖泽溥调任山东。《清实录》载:“乙卯,调山东总督赵国祚为山西总督,山西总督祖泽溥为山东总督。”第二个调整是将原任山东巡抚许文秀“提问来京”,理由是“失察叛贼于七”,跟他一起倒霉的还有沂州总兵李永盛、登州总兵范承宗。《清实录》对此亦有记载:“以山东巡抚许文秀、沂州总兵官李永盛、登州总兵官范承宗,失察叛贼于七,提问来京。”在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山东只设巡抚而不设总督。不过,顺治、康熙时正值入关之初,制度尚未完备,督抚一度并存。新官上任三把火。把这两条人事调整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话,不难看出,新上任的山东总督祖泽溥面临的一把大火就是“于七之乱”。“于七之乱”,是清代官方史料对栖霞于七反清事件的定性。后世的史料,有时则称作“于七起义”。但实际上,于七在地方上属于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也算士绅层级),跟普通农民有所区别,称之为“起义”,也值得商榷。因此,本文下面的叙述,就采用相对中性的“于七反清”的称呼。就时间而言,于七的第二次反清从顺治十八年春开始,次年(康熙元年)春失败,前后约一年时间。其中,前半年于七主要是占据牙山,并没有发动大的攻势。清廷方面也没有大规模调兵遣将。从顺治十八年十月开始,于七的盟友开始进攻登州府下辖州县,地方告急,清廷这才重视起来,一方面调整山东人事,一方面从京师派军镇压。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祖泽溥走马上任,成为新的山东总督。 2、祖大寿之子在明末清初,“祖”是一个很显眼的姓氏。看到“祖”这个姓,很多朋友都会联想到关宁军将领祖大寿。而祖泽溥也的确与祖大寿有关,根据史料记载,他正是祖大寿的儿子。《清史稿·祖大寿传》载:“大寿初未有子,抚从子泽润为后。其后举三子,泽溥、泽洪、泽清。”也就是说,祖大寿起初没有儿子,过继侄子祖泽润为后嗣,后面才生下了三个儿子,祖泽溥、祖泽洪和祖泽清。因此,对于祖泽溥的排序,有的资料称为“次子”,有的资料称为“长子”。不过,祖大寿有了亲生儿子之后,似乎并没有改变祖泽润的继承人地位。并且,祖大寿在大凌河第一次降清之后,祖泽润就归入清朝一方(当时祖泽溥还在关内),他的地位也得到了清廷官方的认可,故正史一般称祖泽润为长子。古人的平均寿命较短,有“三十而立”的观念,此时若无子,就差不多要准备过继。而祖大寿是万历初年生人,过继祖泽润的时间,应该在万历末年。以此推测,祖泽溥差不多也是万历末年之后的生人。按照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出生来估算的话,到了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就任山东总督时,祖泽溥大概在五旬左右。这也难怪《招远县志》收录的当地士绅给祖泽溥的上书中,称呼他为“老祖相公”。与父兄长年在关宁前线驻守不同,祖泽溥主要是入朝为官。他在明朝时担任“左都督”一职,因此降清的时间也比较晚。清军入关之后,南明弘光政权派遣使团北上议和,除了正副使左懋第、陈洪范之外,左都督祖泽溥也随团出发。后世史家分析认为:当时祖大寿及其外甥吴三桂皆已降清,南明派祖泽溥北上,寄希望能以此跟吴、祖联络感情。(《南明史》)不过,祖泽溥也看出南明政权难以复兴,北上之后很快就归降了清廷(不战而降,清廷在史书中称作“投诚”,多少给了点面子)。 3、攻打于七降清之后,祖泽溥常年担任“一等侍卫”的虚职。到了顺治末年,他才被派到地方,委以重任。先担任山西总督,而后就调至山东。当时,清廷方面攻打于七的军队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靖东将军济席哈率领的禁旅八旗,从京师出发,作为主力进攻于七的大本营牙山。第二部分就是山东总督麾下的地方绿营兵,作为辅助。不过,不同的史料对祖泽溥在战斗中的作用描述也不尽相同。《山东通志》因其曾是地方官,多少有些褒扬之词,称:“祖泽溥,奉天人。顺治十八年总督山东全省……后土寇于七聚众猖獗,据栖霞之锯齿牙山,官兵莫敢入,泽溥躬环甲胄身先士卒,一日之内克其三寨,贼众悉降。”这段记载将祖泽溥描写为一名十分英勇的武将,让人感觉牙山就是他亲自上前线攻下来的。不过,《贰臣传》(乾隆年间编撰,对明朝降臣有鄙视之意)中的记载却是:“诏靖东将军济席哈往剿,破其寨,斩首无算,于七窜入海,济席哈班师。”按照此说,攻打牙山,似乎没有祖泽溥什么事。《贰臣传》只是提到牙山失守之后,济席哈就班师回朝,而昆嵛山和招虎山的于七余部,则是由祖泽溥派人分别镇压。当然了,不管是否亲临前线,祖泽溥参与过指挥是没有疑问的。并且,他作为山东总督,不仅要兼顾战事,而且需调配筹集军粮军饷,在战后收拾地方残局。《山东通志》之所以对他评价高,除了因为他曾是地方官之外,另外也很有可能与他在战后收拾残局时的“相对宽厚”有关。 4、宽待宋琬于七反清之战,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不高(双方实力差距较大),但死难者却不少,这主要是受牵连的结果。攻打于七的主力,是从京师来的八旗。他们异地作战,对本地人并无情感可言,很少问青红皂白。而祖泽溥曾在明朝为官,与不少士绅有交情,相对比较宽厚一些,能和稀泥就和稀泥。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莱阳宋琬被诬告一案。当时,已经在清廷做到按察使的宋琬,被族人诬告私通于七,意图谋反。清廷很快将之投入大牢,令山东总督祖泽溥负责审问。祖泽溥审讯之后,上奏朝廷说:“查无实据,不便定罪。”清廷中枢有人对此不满,要求再次审问,并且认为祖泽溥有包庇之嫌,建议给他处分。不过,再次审讯之后,祖泽溥仍然以“查无实据”上奏。中枢对此更为不满,直接向皇帝建议:“或死或流。”在此事上,康熙帝(当时还没亲政,不知是否本人的意思)还比较公正,他下发谕旨说:“情实即应正法,如虚即应免罪。尔部将无确据之事,悬揣定拟,两议俱属不合。宋琬等著免罪。总督祖泽溥亦免议处。”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清廷最后给宋琬免罪,同时也不追究祖泽溥的责任。此时是康熙二年的年底。 宋琬一事也说明:山东总督一职看似风光,但需要处理多方关系,过的并非安稳日子。或许祖泽溥对此也感觉心力憔悴,于是,他在康熙四年“以疾解任”。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康熙六年一度担任福建总督。不过两年之后,他就在此职位上致仕(退休)。综其仕途来看,祖泽溥经历的大事不太多,而于七反清应该就算是数得上的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