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智慧】注重精神营养 ——闲话“择书要领”之三
同是一本书,由于读书的目的不同,欣赏的层次不同,也会收到明显不同的学习效果。鲁迅先生说:“看《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者看得排满。”因此读书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作向导,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
重汲取精神营养,是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一个过程。读书是用头脑用思想与书海中各种不同人格、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们相遇,与他们敞开心灵作思想交流和对话,从中不断汲取精华和精神养分。既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又在思想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大家知道,在人的生理反应过程中,有“营养不良”的说法,这是因为人体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造成的。在读书过程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是因为读书时不注重汲取精神营养造成的。
一个是身体的,一个是精神的,而读书中,“吃饱”只是读书的基本要求,而“吃好”才是确保读书学习健康发展,有所成就的关键。
有的人往往只满足于“吃饱”,而不注重“吃好”。热衷于“饱读”,而缺乏正确的选择。有的人平时看上去读的书很多,恪守“读书破万卷”的古训,坚信“开卷有益”的格言,但与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却相差甚远。
不仅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是造成“营养不良”。人体要想获得健康,就得根据身体需要的营养,进行合理搭配。读书亦是如此。
一些读书人之所以会在读书中出现“饥饿”感,主要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从实际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有吃“偏食”的不良习惯,对自己感兴趣的书“多多益善”,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束之高阁”。
“偏食”代替了“主食”,结果只能是有的方面“营养”过剩,有的方面“营养”不足。如此一来,出现营养失衡也就不足为怪了。
读书求知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书籍,是一个人了解社会,探知人生的窗口,也是设计未来,塑造自己的无声导师。
一本好书可以把一个人导向生活的芳草地,而一本坏书则可轻易使人步人歧途。别林斯基说:“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因此,对读书爱好者业说,不仅需要多书、读好书,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读一些最适合自己,也是自己最需要的书。
学而时习之,内修于心,外修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