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观察:“权钱”崇拜是万恶之源
| 方略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一切社会运动的核心,因此价值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逻辑起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意义高于价值,政治重于利益,意义往往代替了价值,政治往往代替了利益。长期以来,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价值”、“利益”这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羞于启齿,也曾一度制约了人们的价值思维和对正当利益的追求。直到改革开放后,“价值”和“利益”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价值虽然不由人的需要来决定,但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价值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价值与利益密切相关。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果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那么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利益。
何为价值?通俗地说,价值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坏”的意思,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荣辱、贵贱,以及可爱可恨、有用无用、值不值得等方面的内容,它们都可以用“好坏”来表达。世界上凡是可以用“好坏”来加以叙述并含有取舍意味的对象,就是价值。
所谓价值观,就是关于事物的价值立场、价值观点、价值判断乃至一定的理想信念的总和,是指人们对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总的根本的态度。价值观也可以说是关于好坏、善恶、利害等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
价值观作为对事物有无价值、有何价值、价值大小的一种认知和评价标准,体现了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性。价值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反映价值。
任何完整意义上的哲学都不单纯是“关于真理的学说”,同时也必然是关于价值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本质上说是关于价值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就是为人们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享用价值为目的的活动;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价值关系;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价值为源动力。
人在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活动除了追求真理外,还要通过掌握真理去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人类自己及其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检验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马克思看来,“内在尺度”、“美的规律”,即客观真理是评判事物的价值尺度。
“权钱”从来就不是衡量价值的尺度,也不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应追求的目标,更不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应追求的目标。
对于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党员干部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其权力观应当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对于金钱,马克思主义认为,金钱作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服务,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钱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但不能成其为生活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论者。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利益观点,并且尊重和关注人的合法权益和物质利益,支持和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手段获取正当利益,同时也反对以不正当方式捞取好处和谋取私利。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权力和金钱根本不是衡量价值的标准和尺度,也不能成其为什么价值观,更不能作为超越价值的信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权力和金钱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古往今来,不乏对其趋之若鹜,甚至不乏视其为人生信条。古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今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勿庸置疑,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的本色是为民;金钱可以让国家富强,可以让人们生活富足。权力和金钱本身不是罪恶,关键取决于人们对待“权钱”的态度和获取“权钱”的方式。对“权钱”的崇拜和贪婪,既是万恶之源,也是滋生腐败的总根源。
下期预告:“权钱观”是滋生腐败的总根源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