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曾庆闵行丰,一起聊聊棉花与老闵行的历史往事 | 老底子
秋冬之交
正是棉花的采摘季节
自古以来闵行就是棉花的盛产地

今天就和白相哥哥穿越古今
探访那个纺织业繁荣的老闵行

上海县盛产棉花,古时棉花称木棉、吉贝。闵行周边沙竹冈一带、莺窦河地区气候与土壤适宜植棉,且棉种均为优良的“白籽棉”“百万棉”“闵行棉”。

棉花的种植,为手工纺织业奠定了基础,农村妇女以织布为业,波及市镇。乾隆、嘉庆《上海县志》均有这样的记述:“纺织不止乡落,虽城市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手工纺织带出了闵行镇上的染纱、踹布业。戴氏染坊、蒋永安染坊、高记染坊相继开出,代为周边农村染纱、土布印花和踹布。清末民初时, 蒋永安染坊在北街西侧杀羊弄晒布凉布,镇人遂将杀羊弄改称为染坊弄。

闵行的“张记布庄”自乾隆间从事收布、贩布获利,遂有了“竹荫庄”,发达后建一批房屋租赁取息,遂有了“竹荫路”“竹荫弄”。民国间张柏良的“永兴衣庄”获利后建“庠村”,出租后继续获利。

棉花生产的发展,使棉花成为市场上流通的重要商品,明清时上海地区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清代晚期起闵行众多花米行不仅收购周边地区的棉花,还收购从奉贤、金山以及浙江来的棉花,以供应上海各纱厂。沪闵公路辟筑后,闵行的棉花交易更趋繁盛,成为上海纺织产业链中重要供应地之一。

位于横泾河东叶家弄的祥发元花米行,业主潘宝元,是花米行中自设轧花车间的一家,柴油引擎带十余台轧花机,自行打包后由横泾运上海纱厂。

1949 年前后,闵行镇也开办过二家小型轧花作坊“志生轧花号”和“宝林轧花号”。有多家弹花店,如沈记弹花店、邵永顺弹花店、祥兴弹棉花号、洽兴弹花庄、华兴机弹絮被厂等,为镇上及周边乡村服务。这些自给自足式的小作坊、小商号,也仅反映了闵行镇商业繁盛的一个侧面。

棉花与其它经济作物相比,其对近代城市及城市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巨大。闵行作为棉花原料收集地,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海各纱厂,与此同时,也推动了闵行其他商业的繁荣。
□ 编辑|白芳
□ 来源|《“小上海”老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