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任命了43个大臣办团练,为什么只有曾国藩取得成功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八十九 请勿转载
成功绝对没有偶然的,这句话用在曾国藩身上,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曾国藩一介书生,没有带兵的经验,没有实职的权力,却抓住开办团练的机遇,一举攻破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延续了清王朝的国祚。要知道,在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清廷几乎同时在江南任命了四十三个团练协办大臣,为何只有曾国藩一人取得了成功呢?
其实,这些大臣之间,很多人的才能并不亚于曾国藩,品级也不低于曾国藩,他们之所以最后没有真正建功立业,主要还是因为见识不足。即使不能武断的说见识不如曾国藩本人,至少可以说,是他们的集团,见识不如湘军这些高层将领们。
一方面,从宏观上的见识上来说,这些官员大多将团练的职能定义为老式的保境安民。他们认为,以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能力,只能发展地方乡勇式的团练。这种固化思维,还停留在嘉庆时期镇压苗民起义的团练,或者停留在普普通通的对抗一般的山匪层次。
他们不知道,或者说他们知道却没有信心对抗已经成燎原之势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蓬勃发展,如同火焰一般,席卷整个江南。他们不是小打小闹,只知道打家劫舍的土匪,更不是散兵游勇,毫无章法和纪律性的组织。太平天国的组织之严密,信仰之坚定,并不逊于清廷。所以,一般性的团练组织,在摧枯拉朽的太平军面前,如同蚍蜉撼大树一般。
曾国藩及湘军则不同,他们早就脱离了一般的团练思维,将湘军定位为主动出击,攻灭太平天国的部队。就是这种超出一般的眼光和魄力,注定让湘军不是在家死守,而是要不断武装自己,不断提升战斗力,进而达到战胜强敌的目的。
湘军创立之初,也曾遇到过挫折,他们在靖港遭到惨败,只是侥幸获得湘潭之战的胜利才得以保全下来。这时候,太平军已经远离湖南。按照一般的团练思维,只要不在本乡本土闹事,就没必要白白付出牺牲。然而湘军的首领,不管是为了功名富贵也好,为了天下太平也罢,都是一致要将太平军剿灭。这种眼界和志向为湘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眼界决定高度,此话一点都不假。
另一方面,在技战术的层面上,湘军也比一般的团练组织看得更为深远。这主要是体现在两点上,一点是曾国藩请求朝廷允许他办“大团”,另一点是要朝廷同意他办水师。
这两点现在看起来,并不稀奇,然而在太平军横推的时候,却很少人能想到。办“大团”就是要将湘军做大做强,存心要横下决心,代替绿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这就是见识,这个见识,让曾国藩超越了其他四十一个团练大臣,创造出无人企及的奇迹。
可能后人会忽视湘军水师的存在,看起来最后的攻城战,主要都是依靠陆师采取挖壕挖地道的战略,层层推进,甚至是靠蛮力困死太平天国的。然而湘军水师实际上在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等湘军领袖看到,太平军之所以能够直捣金陵,在南京定都,靠的就是有一支水师控制了长江。他们后来控制的区域,也是在长江流域。这条河流,既能保障太平军的立足和发展,也同样可以成为湘军的突破口。
湘军建立伊始,首领们就确定要同时建立水师,并且通过向洋人购买火炮、聘请两广的教练等方式,迅速让湘军水师的战斗力超过太平军水师。事实证明,也就是因为湘军水师控制了长江,导致太平军的命脉被掐断;也就是湘军水师不断压缩太平军的生存空间,让太平天国无法继续发展壮大;也就是湘军水师切断了太平军的补给,才让陆师能够展开旷日持久的攻城战。
湘军的成功,肯定不止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但总的来说,也就是这两方面做到位了,曾国藩才从42个团练大臣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