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幕僚中,四个人名头最响,成就大得惊人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二十八 请勿转载
晚清的政坛上,曾国藩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领导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而且还首开洋务运动之先河,让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要做出一番伟业,光靠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曾氏能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才华横溢,更重要在于他能识人,能用人。
他不仅一手提拔了许多湘军将领,让他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还能发掘人才,收为己用。根据容闳在《西学东鉴记》的记载,鼎盛时期,“各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幕僚又有100多人,此还更有候补官员、怀才志士,以及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聚集,各尽其才。”
在这么多幕僚之中,其中有四人名声最响,被称为“曾门四子”或者“曾门四学士”,他们分别是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
一、黎庶昌
黎庶昌的科举之路可谓非常不顺,他是贵州省遵义人,然而1861年贵州因为战乱而停止科考,黎庶昌随即北上参加顺天府乡试,没料到又遇到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第二年,慈禧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下诏求言,黎庶昌上《万言书》,以痛陈时弊,受到朝廷重视,特意授予一个候补知县的职位,并派到曾国藩营下听候调遣。
他深得曾国藩的信任,一共在曾氏门下做了六年幕僚。他人生中最闪耀的时刻,是在以参赞和道员身份出使英、法、西班牙、日本等国,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当时的外交官辈出,有的是学习政治体制,有的学习经济发展,然而这些都不是黎庶昌的兴趣所在,他承载了文化交流的使命。
他不仅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而且在当地努力学习风土人情,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双方的认同和交流。在日本的时候,朝野文人都以能认识黎庶昌为荣,他离开日本的时候,沿途践行几百里,其它各国公使啧啧称奇。
他写下了《西洋杂志》一书,被誉为黔北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甲午战争时,他悲痛交加,每天不是寝食难安,就是茶饭不思,几乎倾家荡产的捐出万金以报国恩。
二、张裕钊
张裕钊是曾国藩最寄予希望的弟子,他曾在日记中称赞张裕钊是"可期有成者"。然而,张裕钊对政治和军事没有什么兴趣,他对人说"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
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幕僚一职,专心从事教育和书法创作。张裕钊曾经辗转主持过江宁、湖北、直隶、陕西等地各书院,他的书法从魏碑中演化而来,又独具一格,曾被康有为夸赞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章太炎也赞不绝口。日本学生宫岛咏士将张体带入日本,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书法流派之一,至今不绝。
三、吴汝纶
曾国藩的奏疏有“天下第一疏”的美誉,然而曾氏公务繁忙,奏疏一般由幕僚代劳,而奏疏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位吴汝纶。
不仅如此,他还与李鸿章的关系密切,湘军裁撤之后,吴汝纶又担任过一段时期李鸿章的幕僚。
尽管是国学大师,精通经史子集,但吴汝纶一点都不保守。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要想自立自强,非得西学不可。因此在晚年,他不断上书请求废除科举,学习西学。除此之外,他还热心传播西方知识,严复的《天演论》就是由他来作序的。
四、薛福成
与其它三位幕僚不同,薛福成是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北上剿捻军时投奔的。他与大哥冒着风雨,将自己的见解写成的《万言书》递交给曾国藩。曾国藩认定薛福成他日当有造就,立即招为幕僚。
曾国藩死后,他又成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成就是根据当时的弊端,写就了“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议十条”。其中十条之中,讲的就是洋务,也是中国的“自强之道”。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被授予四品道台实职,告别了二十年的幕僚生涯。
更令他名扬天下的是在中法战争时期,福建水师被全歼,南洋水师不利的情况下,薛福成在小小镇海屡屡战胜法国海军,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日记》、《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