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分4型用药--上中下消渴3案--郭士魁
37.治消渴惯用方
消渴病的多饮、多食、多尿这3个主证,区分为上、中、下三消,消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红少津,一般精神尚好,燥在上焦。中消阳明燥热,热能消谷,以多食善饥症状比较明显,伴有便秘、口渴,形气较实。下消表现以多尿为主,消瘦乏力明显。
消渴之病基本在肾,以阴衰阳盛为特点,故滋阴清热为治疗之大法。但上、中、下三消的具体治法有所不同。
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以清胃养阴。
下消滋阴补肾。
郭老治疗本病常用中药有:党参(升高血糖)或太子参,上、中、下消均用。
若气虚明显同用黄芪、天花粉、知母养阴生津,上、中消亦多用之。
丹皮、栀子清血分热,对降血糖有一定作用。
生地滋阴清热,三消均常用之。
山药健脾胃,善饥者蒸食鲜山药可以代饭用。
菟丝子原“局方”治消渴用量可达25~30克。
大石斛生津,也常用。
黄连苦寒清火,常以3~6克粉剂冲服。
体质肥胖的轻型患者亦可用单方治疗,如单用石斛加葫芦茶等。
(1)消渴方1
天花粉15~30克,黄连10克,生地10~15克,麦冬、知母各10~12克。
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系热盛之征。
学习和使用体会
上消多偏实证,精神体质均较好。由于胃火熏灼,或心火移热于肺,肺阴耗伤,肺津不能输布则烦渴欲饮,口干舌燥,小便频多,乃燥热内燔,故渴欲饮水以自救,饮水虽多,亦不能奉化为津液,肺失治节使水液直趋于下,皆从小便出。治疗以清热养阴为主,多用清火泄热药,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止渴;佐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麦冬、知母养阴增液,服药时最好加点藕计。
(2)消渴方2
人参10克,生石膏15~20克,知母10~12克,甘草10克,粳米10~12克,黄连6~10克,鲜生地30克。
苔黄腻厚而燥,烦渴引饮,脉洪大者乃阳明气分燥热,消烁气阴。
学习和使用体会
本方系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千金黄连丸,便秘患者可以胡黄连代替生地,用量适当增加。
病例:张某,男,51岁。1975年12月8日初诊。糖尿病病史18年,现有口干渴,食欲亢进,夜尿频数,烦躁,乏力。检查:舌质红,苔薄白,唇燥,脉细。
郭老诊后辨证:三消。治以清热养阴,益气补肾。处方:
党参、生地各18克,黄连6克,生黄芪18克,菟丝子24克,女贞子、天冬各12克,天花粉24克,枸杞子9克,葛根18克。
服7剂后,口渴减轻,体力增加,乏力感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加知母12克继服。服药7剂,口渴明显减轻,饮食控制,无饥饿感。体力明显好转,夜尿3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加山茱萸12克继服。进前方14剂,无自觉不适感,每日进食250克,无饥饿感,夜尿1~2次,体力基本恢复正常,舌质正常,再用6剂。本例糖尿病病史18年,有口干渴,食欲亢进,夜尿频数,乏力为三消证,属肺胃蕴热,消谷善饥,胃热熏灼,移热于肺,肺阴耗伤,肺津不能输布则烦渴欲饮,尿频数乃燥热内燔,故饮水自救也不能奉化为津液。脉细,乏力,夜尿多,为肾精亏损、肾阴被耗、肾虚不固而尿频数,予以清热养阴,益气补肾。党参、生黄芪补气;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补肾固精;黄连清热;生地、葛根、天花粉、天冬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3)中消用凉膈散。
栀子10克,黄芩、连翘各10~12克,薄荷3~6克,芒硝、甘草各6克,生地10~12克。便秘甚加大黄6~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泻火,养阴生津。
主治消瘦,便秘。症见舌苔黄燥,舌质赤,脉滑而有力。中消由于阴阳热盛,精微耗散而致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耗伤精血,肌肉无以充养则形体消瘦。胃腑燥实,消灼津液致大肠失其濡润而大便秘结。大热大渴可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单纯中消并不多见,常为上、中消或中、下消兼见,病久则消瘦、多尿、多渴,食欲并不一定好。
病例1:孔某,男,7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糖尿病病史9年。冠心病病史10年。现口干渴多饮,饥饿感很明显,乏力,睡眠少,尿糖(++)。心电图ST-T改变,无胸闷胸痛。血脂高。检查:舌质胖黯,苔白腻,脉沉细弦有结象,血压130/70毫米汞柱。
郭老辨证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安神。处方:。
生地18克,红人参6克(另煎对服),黄连6克,黄柏10克,丹参18克,丹皮、生栀子各10克,知母9克,炒枣仁18克,五味子12克,柏子仁10克,郁金18克,石菖蒲12克,首乌藤30克。
服12剂后,睡眠明显好转,口渴善饥减轻,舌质胖黯,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加桃仁10克继服。服12剂后,口干渴基本缓解,每日进主食250克,体力好转,睡眠好。舌胖黯,苔薄白,脉沉细弦,偶见结象。餐后尿糖(-~+)。宗上方加党参15克,去黄柏、红人参,继服12剂。本例消渴症9年,表现口干渴多饮,多食易饥,短气乏力,舌胖黯,脉细弦,为气阴两虚之证,舌苔黄腻,善饥为胃热中消。予以益气养阴,清热安神之剂。进药30剂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尿糖(±)。
病例2:薛某,女,53岁。1975年12月2日初诊。发现糖尿病1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7年,现口干渴多饮、多尿、饥饿多食,已自动控制食量日300克。有时胸闷,心前区隐痛,睡眠差,乏力,四肢麻木感。检查:舌质胖黯,苔薄白,脉沉弦。血压160/90毫米汞柱。
郭老辨证为气阴两虚,经脉阻滞。治当益气育阴,活血通脉。处方:
党参24克,生地30克,黄连6克,丹参、鸡血藤各24克,红花12克,金樱子30克,丹皮9克,生栀子9克,郁金18克,降香15克,高良姜6克,薤白12克,珍珠母30克。
进上方6剂,胸闷胸痛缓解,口干渴多尿及肢体麻木感减轻。舌质胖黯红,苔薄白,脉沉弦,血压150/85毫米汞柱。宗上方加葛根18克,络石藤15克,继服。进前方6剂,无胸闷及心前区痛,四肢麻木感消失,口干渴多饮多尿明显缓解,睡眠可。舌质胖黯,苔薄白,脉沉弦,血压135/80毫米汞柱,继服上方6剂。
本例原有高血压17年,发现糖尿病1年。素有肝肾阴虚。肺胃热盛,口渴善饥。疲乏无力为气虚。气虚易形成气滞血瘀,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而致心绞痛,肢体麻木感,胸阳不振,经常胸闷不舒。给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剂。党参、生地益气育阴;黄连、生栀子、丹皮清肺胃之热;丹参、鸡血藤、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郁金疏肝解郁;薤白、降香、高良姜宽胸通阳;珍珠母镇静安神;金樱子益肾固精缩泉。
(4)下消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
丹皮10~12克,生地12~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2~25克,金樱子、女贞子、覆盆子各10~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下消系由于精气亏虚,肾阴被耗,肾虚摄纳不固,约束无权而小便频数。肾阴枯竭,肾气不固,脾失远化,统摄无权而水谷之精微贯注于肾;从尿而出,则尿如脂膏或尿甜,舌光赤,脉沉细或细弱而数。下消多病久及肾,病情较重。
病例:刘某,男,50岁。1977年8月30日初诊。糖尿病史2年。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消瘦,头晕、耳鸣、胸闷胀痛,胃脘胀满微痛,大便干结,数天一行。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检查:脉沉细,舌质红,苔白腻。
郭老诊为消渴(肝肾阴虚,肺胃有热)。治以滋阴清热。处方:
生地30克,胡黄连6克,丹皮、栀子各9克,元参18克,菟丝子30克,知母12克,天花粉24克,生石膏30克,五味子12克,枸杞子18克,黄连粉3克(分2次冲服),每日1剂,连服6剂。
1977年9月6日二诊:口渴减轻,大便软每日1次,其他不适感仍存在。脉沉细,舌质红,苔白腻。宗前方去栀子、五味子,加黄柏12克、郁金18克、北沙参15克,生地减至24克,每日1剂,连服12剂。
服药后口渴、乏力明显减轻,尿量减少,胸闷痛及胃脘不适感均有好转。但大便溏,尿糖(-),脉细,舌质黯红,苔薄白,继用:生地30克,胡黄连3克,丹皮9克,黄柏12克,北沙参、川芎各15克,郁金18克,菟丝子30克,山药24克,苍术15克,女贞子12克,生石膏24克,黄连粉3克(冲服),每日1剂,连服6剂。
服后口渴、多尿甚轻,胸闷痛及胃脘不适感完全缓解。自觉情况良好。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处方:生地30克,知母12克,菟丝子24克,女贞子、山药各18克,黄柏12克,苍术18克,生石膏24克,生栀子6克,丹皮9克,天花粉24克,胡黄连3克。每隔2天服1剂,以巩固疗效。本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年左右。临床表现口渴、多尿,消瘦乏力,头晕耳鸣,胸闷胸痛,心电图不正常,辨证消渴,予以滋阴清热之剂2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并继续间歇服药,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