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字字千金,应该放大20倍欣赏
在中国历史上,诗仙李白的名气可能比任何一个王侯将相更为响亮,他以无与伦比的才华,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令人拍案叫绝的诗歌。按理来说,当时应该也留下了不少墨宝,然而岁月无情世事变迁,流传到现在的却只有这幅《上阳台帖》
在这副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中,诗仙李白一挥而就,写下了四言诗,共25字: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为什么它叫做“上阳台”这么现代的名字?原来,当时在王屋山有个道观叫做阳台观,道观的主人是司马承祯。开元十三年(公元724年)时,这个道士与李白在长江三峡相遇,他称赞过李白。到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时,已经名满天下的李白带着杜甫、高适二人去阳台观拜访司马承祯。
没想到这个二十年前的故交已经去世,而这三位诗人只看到了他的画作。睹物思人,本来就受道教影响很深的李白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同时也留下了这幅墨宝。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个阳台并非是阳台观,否则按照古汉语的用法,这副书贴的名字就应该叫做《登阳台帖》。按他们的说法,这个台应该是宫殿的意思,指的是东都洛阳的上阳宫。李白曾经有《上阳白发人》一诗,所以《上阳台帖》也应该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暂且抛开这些争论不说,《上阳台帖》果真是一副千古难得的佳作。此书法大小错落有致,通篇充满着跳跃感,这25个字的长短差距很大,然而李白并不刻意讲究规整,而是让长字肆意扩展,充满着浪漫主义诗人的张狂和不羁。书法的整体更是明快活泼,非常富有生命力。难怪有人戏称,假如放大20倍来欣赏,会发现其中有着更强的感染力。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疑问,这真的是诗仙的真迹吗?不光咱们有这样的疑惑,其实著名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曾认为笔墨不符合唐人特点,疑为宋人委托。有争议是好事,但我们再来看看谁已经认可了这幅作品。
首先它的上面有着星罗密布的收藏、观赏印章约90个,这当然少不了“盖章狂魔”乾隆的手笔,另外它的引首为乾隆题“青莲逸翰”四字。虽然乾隆收藏历代书法之中有过失手的经历,但绝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办法瞒过这位见识远远超过一般人的鉴赏家。
其次,在正文的右上方有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书写的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赵佶虽然治国无能,但书法、绘画等艺术水平独步天下,他的鉴赏能力更是首屈一指。连他都不认为是当时人的伪作,可见是确定无疑的。
另外,根据上面的印章,还有赵孟坚、贾似道、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等名家相继收藏,可谓流承有序。现代大收藏家张伯驹斥重金购买所得,并且长期收藏,而一代书法宗师启功细细观赏之后,确定是李白真迹无疑。目前,这幅国宝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白上阳台是天宝三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能欣赏这样的书法佳作,同样感谢那些将它珍藏的爱好者。仔细端详这幅作品,似乎可以感受诗仙的心跳,仰视他的风采,膜拜他的英姿,面对绝世国宝,实在无话可说,几千年的中华底蕴尽在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