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尴尬的皇后,丈夫整日不回宫,后来连名分都无法确定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三个皇帝最为神秘,他们分别是建文帝、明代宗和明武宗。史家对他们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并为此争论不已。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继承者都是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因此不可能为其歌功颂德,甚至要抹杀他们的作为,焚毁他们的记录,使其面目全非。

皇帝本人如此,他们的后宫便更是扑朔迷离了。以前小珏陆陆续续已经讲过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的后宫故事,现在开始小珏将会介绍明武宗朱厚照的后宫故事,透过那些是是非非,还原当年迷雾重重的历史。

明武宗的皇后,是按照明朝中后期的惯例,在民间千挑万选找到的。她姓夏,是出生于应天府上元县,后来随着家庭的搬迁到顺天府大兴县。应天府是明朝的旧都南京,顺天府则是朱棣迁都后的京师。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让夏氏能够来到皇帝身边,成为了封建社会中最让人羡慕的女子。

正德元年的秋天,明武宗朱厚照与夏氏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以当时明朝的雄厚国力以及帝后的特殊身份,这场婚礼之隆重,我们可想而知。夏皇后也在妙龄就成为了帝国最尊贵的女子,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但是,她和明武宗的关系是好是坏,却缺乏足够的史料来证明。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朱厚照生性风流,又顽劣不堪,经常出宫寻欢作乐,寻花问柳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他还要到边关打仗,到南方巡幸,根本没有老老实实在宫中呆过几天。史料上记载跟随明武宗出宫的,往往是艳名大噪的宠妃,从来没有记载过夏皇后。想必她也只能孤孤单单在后宫之中,等待丈夫的归来。

《明良记》是一部明代藏书家杨仪的笔记,它之中留下了一段话,是为数不多描述过夏皇后的资料。那是明武宗长期不回宫,有一次突然从大同回来,夏皇后喜极而泣。明武宗则看到憔悴的皇后也于心不忍,赶紧吩咐道:“皇后近来为何如此消瘦?光禄司进膳时,加肥鹅一份!”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成为了一代皇后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不过,明武宗驾崩后,夏皇后的名分,却引发了著名的争论,夏皇后本人去世之后,更是引来了谥号之争。

朱厚照生性风流,却没有留下儿子就在盛年驾崩了。经过朝廷大臣和张太后的商量,决定让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位,即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帝。嘉靖的这种继位方式,就引来了许多尴尬之处,比如对待明武宗的母亲和妻子二人上。

对于明武宗的母亲,嘉靖还好处理,开始尊为“圣母”即认为母亲,以获得法统上的正确性。虽然后来因为皇位稳固了,他起了轻慢之心,改张太后的称谓为“伯母”,但好歹名分还是不变的。但是对于夏皇后,却着实不好处理。

夏皇后不是嘉靖的长辈,所以不能称为太后。而且,正德帝是嘉靖的兄长,又不是被推翻的,所以夏皇后的地位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因此,群臣争来争去,援引了赵匡胤死后,弟弟赵光义继位并尊重皇嫂的做法,建议尊夏皇后为庄肃皇后。

更大的争议时在夏皇后去世之后,真是一波三折。按理来说,皇后的谥号应该是十二个字,然而有大臣揣摩嘉靖的心思,主张贬低夏皇后,其实就是贬低正德帝,突出嘉靖的正统地位。比如大学士张孚就提出只给两个或者四个字作为谥号。

但是,还是有正直的士大夫表示反对意见。李时就说应该给八个字作为谥号,而首辅夏炎、左都御史王廷相、吏部侍郎霍韬更有良心,他们表示都是皇后,还能有什么不同,应该给十二个字。嘉靖本来也是处处显示自己的正统,最后折中给了六个字的谥号,称为孝静庄惠安肃毅皇后。

也许读者会觉得很无聊,人都没了,还争这个干什么。嘉靖可能也感觉到了这些,时隔一年之后,他又亲自改口,将夏皇后的谥号给成了十六个字。这在当时算是礼法上的大事,但在现代人看来,无子也无宠,后半辈子还身份尴尬的夏皇后,也许并不在意这些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