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简析(三)
真的不会把公众号上的图文弄得精致,我只想给大家更加具体的知道,说那些大面上的话有何意义呢?
一、微写作
题目: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也许命题者知道现在的高中生没有时间认真阅读这十几本名著,所以把要求考的全都放到这个题目里来了,网开一面,普度众生呀!那些没有读过名著的同学可是捡了个大便宜,你总不能一个也不知道吧!三个题目依旧没有跑出三种基本写作手法:抒情,描写和议论。
我为什么建议我的学生要学会写片段,要学随手写出几句诗歌?原因就在于我认为写作本身是一种习惯,而不是通过几天的学习就能提高的。比如微写作中的第一个题目,用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重点是排比比喻句的运用上。如果平时多写一些这样的小诗或者抒情片段,这还能称作问题吗?教益好些,难在对句式的要求上。
第二个就看你是不是真正的读过原著了。只读梗概大概是不可以的。因为你要把“可悲”和“可叹”的地方写清楚,原因写明白。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第三个说是评语,其实就是说明你喜欢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回归,前几年盛行的颁奖词,用在这儿不是非常恰当吗?可见语文知识没有最多,只有更多。见的多了,并能灵活运用,就是高手。
二、大作文
题目:
①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分析:①议论文的题目是主副标题结合,这个题目想跑题都难。重点在后半句上,新时代是成长的背景,所以简单点说就可以,“在祖国的成长中发展”才是重点,新时代的特点要求我们的青年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这是思考的第一个角度。第二个角度,既然是在祖国的发展中成长,必然不同于自由散漫的成长,不是随心所欲的成长。时代给了我们机遇和挑战,也给了我们责任与担当。所以成长的过程中要有要我们如何对待遇到到或好或坏的新事物,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角度。第三个角度,祖国在发展,民族在复兴,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会是一种何样的感受呢?我想应该是自豪、是幸运、是斗志昂扬、是一往无前吧。所以,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是思考的第三格角度。第四,既然是成长,便不只是量的变多,体的变大,而是思想的成熟,是品格的完善,是有了更高远的追求,是有了更强大的力量,成长是不断地变化。这是可以思考的第四个角度。
当然,几个角度的内涵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我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作文的本质无非三个词,思维,逻辑和表达。想明白了,就看你用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把文章写好了。
②记叙文的题目很富有诗意,《绿水青山图》,一下子让我想起《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等等等。看似普通简单的一幅画面,却又极为丰富的内涵,因为它在不同角度上反映着人和社会。图是细致的,是生动的;内涵是深刻的,是博大的。
我们写这篇记叙文的构思要以主体为起步点,就是说你首先要确立你写的主体都有什么。既然要求写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人是什么样的人,而自然又要选取哪一种事物呢?人可以是男是女,也可以是城里人和农村人,也可以是好人或者坏人。自然可以是山与水,也可以是森里草原,当然还可以是那些富有生机的生物,因为他们希望生活的家园就是青山绿水呀。
我一直强调记叙文在情节上要有所变化,好变坏,或者坏变好。不懂变得懂得,狭隘变得宽阔。这些都应该在你的文章中有所体现。你总不能上来就描写一副世外桃源的画面吧。你写得再美,没有情节呀!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的时候,除了描写桃花源的美之外,还写了普通人无法寻到遗憾呢!对比方显可贵,变化才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