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印度古吉拉特模板印花“阿兹勒格”技艺调查
摘要: “阿兹勒格”是印度代表性的凸版印花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印染技艺。通过对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喀奇地区模版印花“阿兹勒格”印染技艺的调查,结合对纹样题材、布局、文化内涵的分析,发现“阿兹勒格”是借助防染剂和媒染剂套染而成的多色印花布,纹样受伊斯兰文化影响,以抽象几何纹和植物花卉纹为主,鲜见动物纹和人物纹样,排列方式有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两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布局形式又有波形连缀式、几何骨架式、散点式、缠枝式。“阿兹勒格”与中国新疆地区的模板印花在工艺、纹样、布局形式、使用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研究背景
印度模板印花技艺历史悠久,关于其起源尚无明确定论,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出土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的摩亨佐达罗遗址的祭司神像,其披肩上的三叶草图案便是使用模板印花所得。在今埃及开罗福斯塔特(Fostat)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公元8—13世纪的印度印花棉布,这些使用凸纹模板,借助茜草和靛蓝染色,蜡、石灰和泥防染纹样的技艺,与现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地区还在制作的模板印花“阿兹勒格”有很多相似之处。类似技艺在中国新疆地区也有保存,在当地称作模戳印花。对印度模板印花“阿兹勒格”的研究,集中在印度当地学者中:洛蒂卡·瓦拉达拉贾(Lotika Varadarajan)[1]对古吉拉特“阿兹勒格”的历史、图案、技艺做了全面论述;艾玛·罗纳德(Emma Ronald)[2]对“阿兹勒格”的制作工艺做了详细记录;埃拉·德迪亚(Ela Dedhia)和亨德卡尔(Hundekar)[3]梳理了“阿兹勒格”的发展历程及制作过程中染料、媒染剂等的配比情况;爱德华兹(Eiluned Edwards)[4]对“阿兹勒格”现在印度的分布、发展、传承和当下面临的问题做了说明;拉文尼特考尔(Ranvneet Kaur)和普拉布迪普布(Prabhdpip Brar)[5]对比了“阿兹勒格”和桑格内尔模板印花的技艺和现状;西努(B.Sinduja)[6]从图案设计的创新角度及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提出建议;艾伦德(Eiluned)[7]则是通过实例来说明“阿兹勒格”如何从民间手工艺传统服饰走上时尚的舞台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但是对“阿兹勒格”的染色和工艺原理多是非遗式的记录,并未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本文通过对“阿兹勒格”的研究,让大家可以了解印度模板印花的染色工艺和在当前地域文化下所呈现的艺术形式。
模板印花“阿兹勒格”简介
“阿兹勒格”(Ajrakh)是一种借助凸纹模板使用防染剂和媒染剂在棉布上印花的工艺,名字来源于阿拉伯语azaraq,是蓝色的意思。这种工艺最初在现今巴基斯坦信德地区盛行,公元16世纪,随着迁徙的人群被带到了印度的古吉拉特,并在当地发展至今。现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的信德还在生产制作[8],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古吉拉特喀奇地区的模板印花(图1)。
图1 模板印花“阿兹勒格”
Fig.1 Block printing Ajrakh
“阿兹勒格”的印染工艺
“阿兹勒格”不是简单的单色型板印花,而是需要使用多组模板,借助防染糊和铁媒染剂,经过多次印花、两次染色套染而成,以深红色和蓝色搭配最为经典。通过对印度古吉拉特邦喀奇地区“阿兹勒格”传承人的拜访调研及“阿兹勒格”工坊的学习,以男士头巾的制作为例,总结出“阿兹勒格”的工艺流程,包括印前准备、防染印花、染色三个部分(图2)。
图2 “阿兹勒格”制作步骤
Fig.2 The process of making Ajrakh
2.1 印前准备
2.1.1 模板制作
木模板(图3)是制作“阿兹勒格”非常重要的工具,模板图案的设计影响着“阿兹勒格”最终呈现的效果。木材以前选用蔷薇木,现在更多使用老柚木、乌木,大部分使用手工雕刻,也有少量使用机器。雕刻前首先要将木头切成需要的形状,以正方形和长方形居多,也有借助圆规和尺子将纹样绘制在纸上,再将画纸用钉子固定在木块上,使用圆刀、三角刀、斜角刀雕刻。通常一个完整的纹样需要多块模板组合印染而成,在制作模板之前,要设计好每一块模板的图案、色彩及先后使用顺序。
图3 木模板
Fig.3 Wood block
2.1.2 染料、媒染剂和防染糊制作
传统的“阿兹勒格”只使用天然染料,颜色以蓝、红两色为主。现在的喀奇地区已经不使用新鲜蓝草来制作靛蓝,而是购买靛蓝块代替。将靛蓝块研磨成粉,放到埋在地下的大缸中,再加入碱性的石灰粉、碳酸钠、麸皮发酵多日,之后要持续不断地向内添加成分,保证其活性。红色曾使用茜草根,现在用上色快、固色好、颜色鲜艳的化学染料茜素代替。黄色用石榴皮或姜黄粉,绿色用蓝色和黄色套染所得,也会直接用化学染料。媒染剂(图4)是使用废弃的铁块制作,加煮沸的水、罗望子粉或鹰嘴豆粉,放置发酵10~15 d,过滤掉未融化的铁块及杂质形成的顺滑液体。防染糊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石灰、树胶和水混合的顺滑液体,另一种是使用树木屑、黏土、小米粉混合而成。
图4 铁媒染剂的制作
Fig.4 Iron mordant making
2.1.3 棉布预处理
印花的棉布通常购自印度南部和西孟加拉邦的城市。预处理第一步要将棉布上的杂质清除来增加棉布的吸水性,目的是使后续更加易于着色。传统的方法是使用蓖麻油、苏打灰和骆驼粪混合的溶液,现在使用热水煮法,经过多次清洗、敲打,使得布料更加光滑和柔软。之后对完成前处理工艺的棉布进行单宁酸预处理,将布浸泡在从诃子中提取的黄色粉末和水混合的溶液中。诃子中的单宁酸作为一种强效的固色剂充分渗透在棉布中,能增加之后媒染剂的吸收,使颜色更深。浸泡过此种溶液的棉布,拧干敲打平整后在太阳下晒干,颜色呈浅黄(图5)。最后在染色前要将表面残余的染料粉末清除。
图5 单宁酸预处理
Fig.5 The pretreatment of tannin
2.2 防染印花
印染之前需要准备一些小工具。一个深约10 cm的长方形木(塑料)盒放置染料,上面盖一层非常薄的棉布或海绵,压住染料上泡沫的同时也起到过滤染料中杂质的作用。一把刷子用来清除模板上多余的染料使得印花清晰,以及在染色结束后刷芥子油来保护模板。因为“阿兹勒格”是连续印花多米后再裁剪染色,所以这些工具及模板全部放在一个可移动的木质四轮小车上,便于跟着工匠移动印花。印染步骤如图6所示。
第一步是防白印花,用设计好的凸型模板蘸取使用石灰、树胶和水混合制作而成的防染糊按压在布上(图6(a)),防染糊形成的浅棕色图案不能够在后续被染色,保留棉布本来的颜色就是纹样的轮廓线。防染糊需要多次过滤达到轻薄顺滑无杂质的状态,以便雕琢出图案精美、精细的轮廓线,树胶的作用是增加防染糊的黏性,防止渗透导印花边缘不够清晰。要特别注意不能将防染糊涂抹之后需要被染成红色的位置,防染糊中的石灰含量会影响之后的红色的上染效果。第二步是印染黑色纹样,使用铁媒染剂和棉布上的单宁酸氧化形成黑色纹样(图6(b))。第三步是泥防印花,使用模板蘸取树木屑、黏土、小米粉和水混合制作的防染糊,盖在最初设计中红色花纹处、轮廓线和黑色纹样部分,防止这些部分在接下来的蓝染过程中被染色。在涂好防染糊的地方快速撒上锯末面或者干的牛粪粉,防止防染糊黏到别处(图6(c))。到这一步,所有印花防染步骤完成,等防染糊干后便可染色。
图6 “阿兹勒格”印染步骤
Fig.6 The printing and dyeing process of Ajrakh
2.3 染 色
“阿兹勒格”需要通过两次染色实现最终效果。首先染蓝色(图7),做好防染的布浸入配比好的靛蓝染缸中染色,这个步骤可以重复多次直到获得满意的颜色((图6(d)),染好后的布要清洗掉表面浮色和防染糊,完全晒干后再染红色(图8)。染过的蓝色布浸煮在添加了茜素的沸水中,期间需要不停用木棍搅拌并持续加热使其均匀上色。染色时间的长短决定了红色的效果,蓝色部分会在红色染料作用下颜色加深。将染好的布晾晒清洗后,一件由米白色、黑色、蓝色、红色组成的四色“阿兹勒格”就制作完成了((图4(e))。如想制作其他颜色的“阿兹勒格”,在染色阶段使用对应的染料即可,如先染蓝再染黄,可得黄蓝色搭配的印花布。
制作传统“阿兹勒格”通常需要8~10 d才能完成,多个步骤之后均需反复清洗和晾晒。棉布是双面印花,对技艺要求极高,正反面的轮廓线需要完全重合不能有任何错位。受到雨季不能晒布、河流禁止清洗、植物染料固色差、染色时间久及市场低廉售价需求等各方面的影响,现在的“阿兹勒格”采用单面印花,通过减少印染步骤,降低技艺难度,并使用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化学染料等方式来降低“阿兹勒格”的成本。
图7 染蓝色
Fig.7 Indigo dye
图8 染红色
Fig.8 Red dye
“阿兹勒格”纹样的装饰艺术
“阿兹勒格”的纹样不仅展示了喀奇地区手工匠人的独特审美和精湛手艺,还传达出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祝愿和对美好明天的期望,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传统纹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已不再制作,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现代人喜好的新纹样,如印度北部的传统纹样佩兹丽。纹样的布局形式保留传统样式,但在印花布两端的窄条形花卉装饰纹样,使用了图案设计灵感来自伊斯兰建筑的条状菱形钻石纹样设计。这种样式在大部分印花布上有体现,如图9[7]所示。
图9 传统纹样
Fig.9 Traditional patterns
3.1 抽象和具象相结合
“阿兹勒格”的纹样来源于生活,但不是对其的照搬和模仿,而是通过提取整合再设计而形成的抽象纹样。在《古兰经》中有“你不要以任何物配主。以物配主,确是大逆不道的”描述,教义中限制对偶像的崇拜,所以在“阿兹勒格”的纹样中没有人或者动物等具象形象,以几何纹和植物花卉纹为主。这些纹样组合搭配构成了“阿兹勒格”丰富又有层次的画面。
“阿兹勒格”的纹样有:云纹、枣、巴旦木、无花果、印章纹、星星纹、钱币纹、卷草纹、花卉纹等。基本保留了纹样现实中的基本形态,以圆形、方形、菱形、八边形、八角形为基本形式,辅以点和线段构成几何形纹样。如不规则的波浪线和十字纹组成云纹(图10)、使用由内部装饰有花卉纹的圆形表示钱币纹(图11)、四个两端尖尖的椭圆形代表干果枣和巴旦木(图12)。单独的线段、三角形、菱形等几何纹样现在也比较多见。花卉纹以缠枝形式表现,作为地纹和几何纹组合使用,也有作为单独纹样(图13)。
3.2 均衡对称的秩序美
“阿兹勒格”纹样看似复杂,但进行元素的分解和提炼之后,发现大部分组合纹样是以一个几何形纹样为中心,在向外延伸的平行线和对角线上排布其他纹样。单独纹样都可以中心为原点,旋转90°完全重合,能被均匀切割成4等份,然后进一步再被分成8等份(图14)。较写实的花卉单独纹样没有遵循严格的均衡对称,但在排列方式上也体现了秩序美。
图14 单独纹样构成形式
Fig.14 Form of single pattern
对考察所见“阿兹勒格”纹样的分析中发现,不仅单独纹样的设计中,在整体纹样的布局形式上,也严格遵循对称均衡。“阿兹勒格”是满幅印染纹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对《古兰经》教义中阿拉无处不在的另一种表达。纹样布局形式根据功能的不同而各异,裙料、衣料等多以一种单独纹样四方连续排列作为主要形式,头巾、披肩(图15)、纱丽的上下两端都以单独纹样有规律地进行二方连续排列装饰,在中心部分以单独纹样的四方连续排列为主要构成形式,四方连续纹样的布局形式有波形连缀式样、几何骨架式、散点式、缠枝式四种(图16)。所有印花布都可以横向或者纵向的中轴线对称,图案布局十分规整。
图15 “阿兹勒格”披肩
Fig.15 The dupatta of Ajrakh
图16 纹样布局形式
Fig.16 Layout form of pattern
3.3 寓意深远的内在表达
每件“阿兹勒格”的纹样背后隐含的寓意不同。巴旦木产自古代西域,具有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深受当地人喜爱,被认为有健康长寿之意。且外型与新月相似,代表新生和力量,具有同样含义的还有八角星纹样,与月亮组成星月纹样,赋予了美好的含义。开斋节是伊斯兰中的重要节日,枣因其具有较高糖分通常作为开斋节的食物,是对宗教仪式的记录。很多纹样的构成形式来自清真寺瓷砖、建筑窗格造型,也侧面反映出宗教在当地人生活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宗教的虔诚态度。在色彩的搭配上,多选用红蓝两色,是因为在每天清晨蔚蓝的天空上会升起一轮火红的朝阳,象征一天的开始,所以将这两色作为“阿兹勒格”的主色使用,寓意新的开始。“阿兹勒格”的纹样,传递出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
印度“阿兹勒格”技艺与中国新疆模板印花的比较
中国的模板印花以新疆和田地区的模戳印花为代表,在制作工艺、纹样题材、图案布局、使用功能等方面与“阿兹勒格”有一些相似,但又呈现出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首先,两者都是使用木制凸纹模板在平纹棉布上印花,都是通过连续印花形成绵延的效果。都有用铁媒染剂来印黑色纹样[9],染料的使用都从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逐渐被化学染料取代。“阿兹勒格”是先印花再染色,以红蓝、黄蓝、红棕搭配黑白两色。而新疆的彩色印花布是将染色放在第一步(仅限于多色印花),并会在印花后借助毛笔、刷子等工具上色或补色,颜色有黑白单色、黑红或红褐两色及黑红为基础,搭配黄色、绿色、蓝色等较高纯度的色彩,体现了草原少数民族豪迈的性格,而印度的印花风格相比则含蓄很多。
其次,新疆印花布使用模板直接印染的方式[10],但“阿兹勒格”是模板配合防染糊而得。“阿兹勒格”的纹样以抽象的植物纹、花卉纹为主,是对现实中事物的提炼和抽象概括,无具体名称,花卉纹根据体积大小被命名为大花卉和小花卉纹。而传统的新疆印花棉布纹样会具象一些,以植物花卉、各种果实、几何形状、带有伊斯兰教风格的龛形图案,洗手壶、水杯、门这一类写实的生活用[11]。两者受伊斯兰教义《古兰经》禁止偶像崇拜的影响,纹样中都没有人物纹和动物纹。
第三,从使用功能上来看,传统的“阿兹勒格”仅作为穆斯林男性的头巾、披肩、围腰,现在逐渐发展成为以印度女性服饰为主,如纱丽、披肩、头巾及裙子衣服面料和家居装饰,但作为服饰的使用功能一直没有改变,这与印度传统服饰的良好保存密不可分。但传统的新疆印花棉布多作为生活用品,如装饰用的床围、墙围、宗教用的礼单及餐巾等,随着生活形式的改变,这些物品的实用功能降低,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随之而来的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名衍生出的新产品。
中国新疆和印度古吉拉特的模板印花,是相似技艺在不通过地域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富有各自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的手工印染织物,但都可以代表和体现了模板印花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 论
“阿兹勒格”作为一种起源于巴基斯坦发展于印度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受现代印度当地穿着传统服饰的影响,“阿兹勒格”作为服饰使用的功能并未衰减且形式更加多样。但制作传统“阿兹勒格”所需时间久,人力成本高,为了迎合现在市场低廉售价的需求制作步骤有所减少,但其所体现的印染技艺依然珍贵,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依然饱满。对“阿兹勒格”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印花技艺,对中国新疆模板印花及其他印花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有借鉴、参考意义。
PDF下载
作 者 | 安薇竹, 赵 丰
(1.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 )
来 源 | 《丝绸》2020年第05期
关键词| 印度;模板印花;阿兹勒格;印染技术;纹样
发 布 |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