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用凳子砸老师被隔空接住!老师被夸“能文能武”,我们却看到了幼师的无奈和心酸
最近,“男孩拿凳子砸老师”的视频引发了全网热议。
由于吃饭的时候,男孩不老实,老师批评了他两句。
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火了。
他毫不犹豫拿起小椅子,砸向老师!
而且不止一次,又拿起另一把小椅子抡起来就砸了过去!
幸好老师及时将凳子全部接住,否则从视频来看,凳子很有可能会砸到周围的小朋友身上。
该视频被曝光后,网友纷纷表示男孩小小年纪,实在太过暴力。
同时,也纷纷夸奖幼师多才多艺、身手敏捷。
然而,我们却发现躲在热评后面的几条评论:
“这得亏是接住了,
要是老师接不住,
这个老师又会被骂吧...”
“从来都是老师打孩子上热搜,又有谁知道孩子打老师呢?
孩子打老师,老师该向谁说呢,园长?家长?他们从来只会说他还是个孩子,让着他,他什么都不懂,从来老师受的委屈又有谁知道?……”
而且评论区还真有家长认为这样扔椅子,只是小孩子正常在发泄情绪,小孩子力气不大,不会伤到老师↓↓↓
啊,此时此刻,心疼的抱抱我们的同行姐妹。
是啊,做幼儿园老师,何止是一句不容易能够概括的。
当人们笑着夸奖幼师多才多艺、身手矫健时,
每个幼师心里大概都会心酸一下吧,
就像身兼多职的“打工人”,
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工作做不好,
抱歉,那就是你的失职。
所有人都觉得,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都是软软糯糯可可爱爱的,幼儿园老师带班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事实上,老师的敏捷身手,也都是练出来的啊。
一群天使宝宝里,总有这么几个孩子会让老师望而生畏。
感觉孩子和家长,一年比一年难带,说出了多少老师的心里话。
家长越来越有文化,也越来越崇尚“爱与自由”、“赏识教育”;
爷奶越来越有条件,也越来越宝贝孙子孙女;
孩子越来越有个性,也越来越批评不得。
孩子在幼儿园犯了错,老师该不该严厉管教?
原来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现在,却是一个让所有老师两难的问题。
幼儿园老师的两难
每当碰到总是不守规则、情绪难以控制、或总是使用暴力的孩子,幼儿园老师有时真的欲哭无泪。
比如以下情况,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1
打破常规的孩子
有的孩子总是在洗手时玩水,故意将水往同伴的身上洒;
有的孩子在上厕所时推来推去,男孩儿尿尿时不对准便池,故意往旁边地上的地漏里面尿或者尿到同伴身上;
还有的孩子总是在上课时总是走来走去。
甚至有的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故意在集体活动中犯错误,引来其他同伴的模仿……
2
爱冒险的孩子
幼儿园户外活动的自由游戏时间,一些“冒险王”就出来了:
有的孩子会故意逆向同伴奔跑,还在奔跑过程中伸出手、脚去绊倒同伴;
有的孩子会无视老师的要求,故意从很高的大型玩具上跳下来;
有的孩子玩滑梯时插队或者直接推前面的同伴;
总是能发明出各种危险动作来操作体育器械……
3
喜欢攻击的孩子
有的孩子攻击性强,和同伴一句话不和便会动手;
有的孩子故意破坏全班辛苦的种植成果或其他建构类的作品……
对于这些违反共同规则的事件,
老师当然会一遍遍地提醒、制止和提前预防。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循循善诱、批评教育外,
老师到底有没有权利进行适当的惩戒?
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
需要各种规则来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并在其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能力,
而这其中的各种规则之所以能够起作用,
还得依赖于与之相适应、恰当的惩戒。
失去惩戒,规则便失去权威,他可以违反,其他小朋友也可以违反,违规行为不仅严重扰乱班级秩序,更增加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但另一方面,由于近年发生的个别不规范幼儿园出现的不当体罚的敏感事件,很多家长会把教师认为的“必要且恰当的惩戒”视为“体罚”,从而导致家园矛盾。
想管又不敢管,成了幼儿园老师的两难问题。
在面对幼儿犯错时,老师的处理方式也变得谨小慎微,生怕一个不小心回头又很难跟家长们交待。
那老师们该通过什么样的惩戒方式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又应该如何在惩罚问题上与家长达成共识,建立信任?
五个惩戒的原则
1
事前立好规则
让幼儿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
违反规则将会有什么后果,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把这些制定为班级班规,在集体时间一起讨论,
并将它可视化(贴在幼儿看得见的地方)。
2
一次警告机会
幼儿犯错后先给出一个严厉的警告,
提醒他如果再犯,就给予正式的惩罚。
3
一次解释机会
惩罚前给幼儿一个解释的机会,听听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4
就事论事
惩罚时应该针对问题行为,
告诉幼儿具体是哪里做错了,
而不是惩罚幼儿本身。
更不能进行语言和肢体上的人身攻击。
5
既往不咎
明确惩罚的开始与结束,惩罚之后不再提及,更不要因此给幼儿贴标签。
科学惩罚的方法
1
自然惩罚
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应为其自身的过失所导致的自然结果。”这就是有名的自然惩罚法则。
简单说就是让孩子自己体验错误行为的后果。
比如破坏了教室的公共物品或其他小朋友的物品,自然的后果就是需要赔偿。
赔偿的方式可以和孩子的大人协商,通过孩子为班级劳动,或者在家做家务,获取赔偿所需要的费用。
通过自然惩罚,幼儿学到的是内化的规则,所以会自发的愿意遵守。
2
取消某种权利
比如进行角色游戏后幼儿不愿意收拾玩具,教师可以取消幼儿玩这个区角的权力,让幼儿在第二天的自选活动中不能再选这个区角。
如果第二天幼儿去了其他区域,愿意收拾玩具,遵守规则,则在第三天恢复他进入该区角的权力。
这种方法可以让幼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再比如户外活动时出现玩滑梯的冒险分子,或者在游戏中出现攻击他人的危险分子,那就有必要及时要求他退出游戏,取消其活动的权利。
将幼儿带到安静的角落,平静地告诉他:“我不能允许你这样危险地玩滑梯(伤害其他小朋友),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必须坐在这里,直到你准备好重新参加游戏为止。”
这里要注意的是,取消的权力要和幼儿的错误行为相关联,幼儿有了危险动作,那么停止该游戏的权力是相关联的,但是取消幼儿其他的权力,则是不相关联的,此时的惩戒,就容易从对事,变成了对人。
3
隔离角(淘气椅)
让犯错的幼儿与别的幼儿分开,比如上集体课时,有幼儿一直吵闹提醒也没用,教师可以请他暂时离开集体活动,去教室的一角进行隔离。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把“淘气椅”,让违反规则的幼儿在脱离集体环境下,安静地坐在那里反思自己的行为,直到同意能够遵守规则,才能回到集体活动中。
这里要注意的是,隔离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本身,而是要停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并减少对其他孩子的干扰。
所以隔离区或“淘气椅”一定是在本班教室,不可以让孩子离开老师的视线,更不可以让孩子站在走廊或其他班级的门口,这样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
老师们需要注意,惩罚是把双刃剑,
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在保证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
进行有效的惩戒需要遵循惩罚的五个原则,不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我们的老师们需要多一点耐心,
仔细地观察这些孩子的特点,
观察他们“不守规矩“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的调皮,要适当的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惩罚。
家长应端正对惩戒的态度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一帆风顺,
每个孩子在适应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学龄前孩子的发展之所以存在着无限多的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会不断地去尝试错误,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进步。
家长们不要因为自身对惩戒的看法有失偏颇而对孩子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惩戒教育讳莫如深。
要知道,赏识教育固然重要,惩戒教育也很可贵,它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在集体生活中接受一定的挫折,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及人格的完善。
1
多和班级老师沟通
不是每个孩子回家后都愿意和家长分享幼儿园的事情的,更不用说分享自己的“错事”。
这就需要家长每隔一段时间,在接完孩子后,多花几分钟时间,等大部分孩子都接走后问问老师自己孩子今天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
家长们不要等着老师来找自己,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到老师要主动找你聊天的程度,那说明你家孩子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一两次,而是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且已经开始影响到孩子的幼儿园学习生活了。虽然可以亡羊补牢,但总没有防患于未然好。
2
做好惩戒的善后工作
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建立了良好沟通习惯的前提下,你就能清楚地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各种表现,在家时也做好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老师关于某一方面的惩戒,回家后家长要做的不是接着在家进行批评,而是作为孩子坚强的情感后盾和“技术”支撑,就孩子犯错误的这一行为在家进行练习或学习,做好幼儿园惩戒教育的善后工作。
家长们应该明确这一点,赏识教育也好,惩戒教育也罢,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虽然方式不同,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同等重要。
其实每个幼师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
她们可能是除你之外最爱你孩子的人。
即使会遇到让她们头疼不已的孩子、
会遇到家长的质疑和不理解,
甚至当发生个别事件,被媒体大肆炒作,
会遭遇社会的信任危机,
她们还是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
把自己的委屈变成对孩子的爱,
盼望每个孩子都能开心幸福的长大。
请给“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的老师们,
多一点信任和理解。
“老师,孩子交给您,我放心!”
这句话才是她们唯一想要的赞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