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灵宝,中国历史上最早雄关要塞,有距今2500年的传世之宝
古语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到河南省的灵宝市,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因为处于险要之地。它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函谷关是到灵宝一定要去的地方。站在城关上,穿越千年,解开关里关外的历史谜团。
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
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它也是函谷关。
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
魏关,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
此图根据秦函谷关复原模型
两边高地是稠桑原,中间裂隙则是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在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河。秦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最早始建于西周,东是洛阳,西到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故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站在函谷关东门关楼上,遥想当年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真应了那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的关东六国伐秦,必须先渡河,然后才能扣关。即使打进了关,还要经过15公里长的谷缝,行军风险可谓极大。
在此后两千年间,函谷关因地势险要,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如此重要的函谷关,为什么后来会被荒废掉呢?
这就不得不提,西汉武帝刘彻,他把函谷关向东挪动300多里,就是挪到现今洛阳新安县。
新函谷关名曰汉函谷关,位于洛阳新安县。它是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第一道门户。据说,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
为何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新安县,至今众说纷纭。不过按照当代学者的看法,汉武帝是想扩大关中的领地,毕竟西汉的核心地带在关中地区。
于是从汉武帝开始,后来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先秦时期所说的那个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新函谷关。当时人们以居关内为荣,居关外为耻。
但是这个设在新安的函谷新关,历史上基本没起到什么防御作用。因为旧函谷关,是一条绝境,而新函谷关不是。
旧函谷关往东,有2条通道可以到洛阳。而新函谷关只是设在北崤道上,如果关东军想西进关中,根本就不用经过新安县的新函谷关,直接从宜阳县的南岔道便可以绕过去。
最有力的证据便是新莽末年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直接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但是由于旧函谷已经荒废,赤眉军轻轻松松的便攻入了关中。
东汉建立之后,鉴于函谷新关(汉函谷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对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秦函谷关)重新开始重用。
秦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更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就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老子为何会写下《道德经》?其过程颇具神秘色彩。
传说,春秋时期,当时函谷关的太守尹喜一日做梦,梦见东方有紫气,向西而来,会有圣人过函谷关而西去,座驾非同一般。梦醒后,便吩咐小吏,密切关注来往过关之人。这日,老子骑着一青牛要过关,小吏禀告给尹喜后,尹喜迎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多次祈求老子为其著书。
老子被其真诚打动,便在此写下了5000言的《道德经》。在之后,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他最终去了哪?这也成为历史谜团。
《道德经》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
如今的太初宫,掩盖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间,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厚重古朴,这曾是一座道观。步入宫内,正中间的是老子,他正在书写著作,左侧是他的书童,右侧则是太守尹喜,墙壁两侧是5000字的《道德经》原文。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统计,光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早在公元7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6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
登上关楼俯瞰,函谷关尽收眼底,千百年来,这里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是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
灰砖青树,使得这座函谷关更增恢弘;漫步关墙,仿佛听到战鼓声声,刀光剑影;骑着青牛冲破滚滚的战场迷雾的老子,面容豁达平静,似要与你我来一场久别的坐而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