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文学”的无用之用

“姜还是老的老”“三人行,必有三人”“这西红柿吃起来一股番茄味”……总有一些神奇的话,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说的人有多爽,听的人就有多无语。回击这种近来兴起的“废话文学”,恐怕还得是一句,“你搁这搁这呢?”

车遥马慢的年代,一封书信要跨越漫长的时间空间,信息传播速度慢,由于篇幅的限制,信息承载量也很低,传播者自然要字字斟酌,挑紧要的说,哪里舍得拿来说废话。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无效内容泛滥问题也日益凸显。就像网友吐槽的,看完几十分钟视频,知道了主播住在哪里、中午吃了什么饭、今天干了什么,就是不知道自己想买的产品怎么样。此时,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用废话击退废话,比如在视频下评论一句“抛开内容不谈,你这话还蛮有内容的”,既解气又能达到反讽效果。

果然,“废话文学兴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的主要原因”。

一旦人们掌握了这个万能钥匙,就能轻松应对各种氛围到了、必须说点什么的场合。与“糊弄学”不同的是,“废话文学”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抗争。当别人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时,甲方提出无理要求时,亲戚“灵魂提问”时,话题聊不下去时,“废话文学家”凭借单位换算、同义转换、重复表达,自能立于不败之地。

“废话文学”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没有提供新的信息含量,其本身也是一种无效信息。这种观点注重信息增量,强调语言的经济原则,其价值在于提醒“废话文学”应该有一定边界,不能变成其反讽的对象。但“没有信息增量”未尝不是一种信息。“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听君一席话,胜听半席话”“听君一席话,浪费十年书”,不就打破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思维定势,以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吗?

的确,“废话文学”冗余信息含量高,但非有效信息并不是完全无用。无论是线上互动,还是线下应对各种场景,“废话文学”都算得上是一种交流策略。父母的“唠叨”没有多少信息增量,却是无数人的牵挂;情侣看到路上有棵树也要和对方分享,重要的未必是“路上有棵树”;哪怕不知道什么是“废话文学”的人,当苦于各种言之无物的会议讲话、声明道歉时,倘若掌握了一点“废话文学”,给生活添点乐趣也未尝不可。(维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