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开创了欧洲风俗画的先河|艺术史博物馆之三
艺术史博物馆系列1:雕塑中的蒙娜丽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和它失而复得的镇馆之宝
艺术史博物馆系列2:喜欢把自己画到画里的丢勒、喜欢把人画胖的鲁本斯,以及油画之父凡·艾克|艺术史博物馆之二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被认为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因其喜欢身着农民服装深入乡间创作,并擅以农村生活为创作题材,而被称为“农民勃鲁盖尔”。
16世纪欧洲的绘画题材多为宗教和肖像,勃鲁盖尔的作品称得上是开创了欧洲风俗画的先河,对于后人了解16世纪荷兰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老彼得·勃鲁盖尔生于荷兰的勃鲁盖尔村,师从于擅长木刻和彩色玻璃宗教画的Pieter Coecke van Aelst(1502-1550)。老师去世后他加入安特卫普圣路加画家公会,1563年娶了老师的女儿玛利亚为妻,随后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生活和创作直到44岁去世。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成为画家,其中一个也叫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1564-1636),故后人称他为“老彼得·勃鲁盖尔”。据说他目前存世的画作仅有45幅,其中的12幅被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是世界上拥有其画作最多的地方。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画风朴素,常以不掺杂感情色彩但极其生动的笔法忠实地记录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的作品非常接地气。这幅1560年创作的《儿童游戏》中人物多达230名,可以辨别出的不同种类游戏达到83种,包括拿大顶、翻筋斗、过家家、滚铁圈、踩高跷、骑木马、滋水枪等,与我们中国孩子的游戏几乎没什么区别。
1565年老彼得·勃鲁盖尔受托创作六幅描绘不同季节乡间风光和农民生活的作品作为月历画,留存至今的有五幅,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其中的三幅。这幅《阴沉的天》又名《早春》,描绘了冬春之交的乡村里,人们忙着折枝砍柴。一个孩子头上戴着纸糊的皇冠手里提着灯笼,显示出他们在为节日做准备。
《放牧归来》又名《秋》,描绘了农民赶着牲畜从阿尔卑斯山牧场归来的情景。
《雪中猎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隆冬季节的乡村雪景。三个猎人带着他们的猎犬从林中归来,除了一条狐狸他们几乎没打到什么猎物,连狗都蔫头耷脑的样子。顺猎人行走的方向向山下望去,近处的水磨已经冻住,远处的人们在湖面滑冰嬉戏。整个画面构图巧妙、透视严谨、空间感极强,同时又动静结合,银装素裹的大地沉静肃穆,而飞翔的小鸟和远处溜冰的身影又令画面充满生机,似乎给猎人沮丧的心情增添了一丝希望。
绘制于1568年的《农民的婚礼》将一场农家婚宴真实地呈现给我们。观众仿佛站在婚宴房间的一角,亲身感受着当时热闹的气氛和温馨的场面,而对角线式的构图也将整个空间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新娘坐在一块绿布帘前,头上戴着个纸皇冠,右边坐在高背椅上头戴黑毡帽的长者是证婚人。我们无法判断谁是新郎,按照当地的习俗,新郎通常是在张罗着招呼客人,因此有人猜想可能是戴着红帽子往桌上端汤的那位。比较诡异的地方是画面近景两个上菜者中走在前面的那位身体下方多出一只脚,感觉像是画家犹豫地画出了那个人的两种姿势。
同一年他还创作了《农民的舞蹈》,与上一幅尺寸相同、题材相似,被认为很可能是一套作品。这幅画描绘了一群农民在乡村空地上跳舞欢宴的场景。近处一对男女仿佛从画面右边刚跳进观众的视野,跟在后面的女子动作笨拙,似乎有点跟不上前者的节奏。左边也有人仿佛刚刚闯入,他像个乞讨者,遭到桌子对面用餐者的驱赶。这大概是某个圣日,右边树上还挂着圣母像,但显然村民们已完全沉浸在歌舞、欢饮和接吻等享乐之中了。
老彼得·勃鲁盖尔当然也绘制宗教画,其中最有名的是他1563年创作的《通天塔》,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通天塔也称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在《创世纪》中,当时还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类计划造一座高塔直通上天,这让上帝非常不满,于是他施法术让人类开始讲不同的语言,由于沟通上的混乱,通天塔以失败告终。这个故事寓意人类的傲慢自大和在上帝面前的徒劳渺小。老彼得·勃鲁盖尔1552-1553年曾去过意大利,他在这里刻意模仿古罗马竞技场,试图唤起人们对狂妄自大的记忆。画面近景人物中的国王为示拿王宁录(Nimrod),就是他下令修建这座塔的。这幅画也显示出了画家对建筑技术的精通。
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下一期,我将为您介绍开创了那个时代的几位绘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