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千古崔嵬李卓吾/蔡永怀
公元1602年初夏的季节,北方依然寒风习习,天空阴云密布,在北京郊区的通州监狱里,一位老者骨瘦嶙峋,面容憔悴,双眼露出绝望的眼神,仰天长叹,写下“把首迎白刃,一似斩秋风!”随之用剃头刀自刎而亡,时年七十六岁,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李贽。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为了寻找李贽的足迹,我们来到南安市榕桥,榕桥古称卅都,由六个自然村组成,群山环抱,中间为小平原,纤佰纵横,田野肥沃,在田园间的河道上有一条古石桥,河道泥土堆积,只剩一潭死水,只有雨季才有水的流动,已经很少人通行了,尚存的桥墩上古榕盘根错节,同行的陈先生惊呼:“榕桥!”榕树和古桥相互依偎着,榕桥乡的名称和这个景观有何联系我们不得而知。只见桥头的石碑上写着“通郭桥”三字,“通郭桥”又名“三舍桥”,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306年),为石礅石梁桥,世俗尊称显贵弟子为舍人,据传他们祖先三人同时在朝为官,为了纪念这一荣耀,就把这一石桥称为“三舍桥”,这座桥是古时的官道,是泉郡通往南安,安溪的交通要道,曾经繁荣一时。
榕桥东北方的大雾山莲花坞,花果飘香,在几颗百年樟树的掩映下,有座古朴的寺庙,只见石碑上写着白云寺,寺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清静空旷,禅音缭绕,寺的左侧轩房是李贽小时候的读书处。李贽生于泉州古城,小时候经常到乡下叔父李章田家,帮做农活,熟悉农村生活,空闲之时常到寺里阅读先贤文藉,这成为他开始认知世界的摇篮。“虎橱山”西侧的李贽纪念祠,后来被毁,1980年在海内外乡亲的热心赞助下,建成李贽纪念馆,祠的中堂有幅楷书对联“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格外显目,正堂中间供奉着李贽的木质雕像。在榕桥林李同宗,据《学前李氏分支家谱》介绍,一始袓林闾“承藉前人蓄积之资,常表家客航泛海外诸国”,是泉郡当时的大商人,族人累代与阿拉伯人通婚,李贽的身上有阿拉伯人的血脉,因而较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产生了许多激进的进步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李贽(1526-1602)字宏甫,号卓吾。幼年丧母,从小聪明悟性高,受其父亲影响,勤奋苦读,熟读《论语》,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十二岁时便写下《老农老圃论》,初露茅头,文章问世后引发众人的惊叹,李贽的论述表现了鲜明的观点。当年科举强调以《四书集注》为教科书,一整套封建礼仪,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现实和书本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在实践中他不断发现,科举之路不能济世兴邦,只是一条至富的捷径。
李贽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在《童心说》,他认为“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真是为人的基础,指出假道学“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既害人又害己,看到假道学盛行,愚弄百姓,束缚人们的思想,非常愤慨尖锐批判。“童心说”影响着一代代的文人雅士,当代文学巨匠莫言感悟颇深地说:“李贽提出的‘童心说’,他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有了‘最初一念之本心’,就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也是两位文豪跨世纪的思想碰撞,从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经这潜心苦读,李贽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乡试中举从而进入仕途,历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南京刑部郎中等职。任云南姚安知府时,极力反对封建官吏压迫少数民族,在任期间,修桥造路,筒政清令,关注民生受到百姓的拥戴,
李贽始终拥有一种爱国情怀,嘉靖三十九年李贽父亲病亡,他回乡奔丧,时值倭寇在闽南沿海杀人越货,“十一月薄城,犯浯江祖居”,他顾不上家事,而是拿起武器,与泉州守城将士一起登上德济城门上,奋力抵御入侵之敌,他主张军队应一边屯田,一边训练,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长年的官宦生活,他心身疲惫,看透了世间炎凉,万历八年(1580年)辞官归隐,潜心研学著书,后入住维摩庵,并剃发以示不归,不久徙居龙潭芝佛院。在芝佛院还流传着一段故事:有一天他正作画,忽然有一小孩跑进屋里,手里握着一颗桃子,对李贽说:“我爹刚才看见一群来历不明的人朝这里走来,马上摘下树上的桃子,叫我赶快送给你”,院里的老和尚听后道:“看来情况紧急,明显是示意你赶快‘逃’呀!”几个小和尚也附和地说:“李老先生,你赶快从后门出去躲躲吧!耿司寇派来的帮凶已经进山门了。”“让他们来吧!”李贽不慌不忙地回荅,随之几个凶神恶煞的官吏鱼贯而入,当他们看到一位老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绘画,慢慢地被图画的美景所吸引。只见刺桐花骄炎如火,一对宝塔直插云霄,洛阳桥烟波浩渺,画面宏伟壮观,气势不凡。画完后李贽拿起桃子咬了一口,在图角上题上“塔桥图”三字,放下笔问道:“你们要找我李卓吾吗?”那伙人愣住没有回答,眼睛还盯着画面,心里嘀咕着没想到泉州竟有如此之美景,“你们怎么不做声呢?”李贽边说边添下一行小字:“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如洛阳桥”那些人见李贽回过头来,为首者只好搭讪道:“李先生,我们是耿司寇和史巡道派来的,也不知道你犯什么罪,我们不得不而为之。”李贽平静地说:“你们回去后,把图上的这句话告诉上司,就说我李卓吾在这里等着”,衙差灰溜溜地返回,把这一切如实向耿定向和史巡道汇报,两人面面相觑,摇头叹道:“这秃老翁作画明志,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从而“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如洛阳桥”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泉州人的一种精神象征。
道学把《水浒》、《西厢》等名著,当成淫盗之书,李贽却认为是好书不可不读,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就是德,他却收招女子入学,宣传男女平等思想,有人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他讽刺道:那么在孔子之前,人们白天也得提着灯笼走路了!李贽与传统思想作了彻底的决裂,因而受到他们的排挤打击,最后被捕入狱。
再次走进榕桥,高达7.6米的李贽雕像仰头挺胸,手握书卷,神情凝重,好像又在构思一部鸿篇大作,76代表着他人生中的76个春秋。位于榕桥中学的李贽纪念新馆,收录着李贽的主要著作,后人点评的诗文、题字,李贽思想研究活动及成果。李贽一生的著作颇丰,其中《焚书》、《史纲评要》、《藏书》、《九正易因》、《四书评》影响深远,纪念馆成为历史教育的宣传基地。李贽对历史、哲学、文学都有深入地研究,他的思想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变革,影响着中国的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八十三位名人之一,也是泉州人的骄傲。
作 者 简 介
蔡永怀,1949年出生于鲤城,现为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在老城生活了几十年,见证了古城的发展变化,近年来一直在搜集、整理泉州文史资料,发表在中外报章杂志上,为介绍泉州的历史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