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明清古建,用来讨饭的金饭碗
老烟图文影像工作室
承接:各类文体写作,图片视频摄制与发布
电话15979382188 微信号:zjxs172119
作茧为庐
吐字成丝
我们都渴求金钱,一生都在不辞劳苦地为了金钱疲于奔命。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又将自己拥有的大量宝贝随手扔弃。
有句古语叫“捧着金碗当乞丐”,请别笑话这位持着金饭碗的乞丐,其实,这种乞丐太多,所以如此,不过因为那位乞丐从来不知道手上的那只金饭碗原来是可以拿来换取富贵奢华的。
这个金饭碗,可以是某种经历,可以是某种精神,可以是某种才华能量,可以是某种传统沿承,甚至可以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某种习惯,当然,也可以是某种实物,比如说,一栋几百年的陈旧老屋。
上周,在抚州金溪一个叫徐源的古村落里。我们就看到了很多比金饭碗还更值钱的古屋,可惜,当地人将之遗忘了,任由这些千金难换的宝贝破败,颓废,直至倒塌。
有关徐源
徐源是座不折不扣的古村落,据当地《余氏宗谱》记载,唐代,一位叫余克忠的吏部尚书的人,因某种变故,其子携家小逃奔至此。然后,建造村落,繁衍子孙。后来,这个村子又相继有徐姓和其他杂姓人迁居到这儿,接着,徐源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山村。出过大量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巨贾。确凿的记忆,铅山河口古镇的第一家银行和上饶第一家纺织厂就是这个地方一位姓余的大商人创造的。很凑巧,我们到这个村子的那天,那位巨商的后人——上海同济大学的余老教授刚好返乡省亲,于是,在这位刚过八十大寿的老教授的讲述中,我们不但知道了有关徐源的种种,还了解到了很多有关上饶市区的很多过往。更重要的,在余老教授这,我们知道了经历的价值。
徐源的老村门
以前的村落都有专门供以进出的村门,但时代废弃了许多不便利的传统,所以,以前那些专门为各种阶层人士打造的不同功能的门(比如中门、耳门、村门、侧门等等),都逐渐丧失了功用。但徐源村的两座村门都还在行使功用的,村里人家大小喜事,节日盛典都还必须经由这两座村门进出。究其原因,该是今人对古礼的一种守护吧!虽说我们逢上这个村子里什么喜事或节庆,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出:一群身着盛装的当地人,在唢呐和锣鼓声声中,在大红灯笼的引领下,严肃而不乏喜悦地穿门而过,然后,沿着卵石铺就的路面,拜社公,进祠堂……这才是古村的味道。
大夫第
整个村子保留着大量明清古屋,从村子现有格局看,新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别墅式洋楼进入这个村子的时间约略在十多年时间,早一点的建筑,仍延续了大量徽派建筑元素,平房,马头墙,青砖褐瓦。不同的是,成本原因,这些仿徽建筑只仿了个皮毛,徒具几分外形而已。
大夫第却是典型的明清古建,老烟平素对古建有些兴趣,也看过不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院落。但眼前这座晚清的私人府邸还是让老烟大大震惊了好久。
大夫第,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一个官职。其实未必,昏庸的晚清政府设置了大量官位,明码标价售卖,而最受欢迎的就属这个“刑不上大夫”的大夫官衔了。冲着这个彩头,很多有钱的土豪都会花上大笔银两去捐个“大夫”头衔来扩充门面。因而,几乎任何一座有一定历史的古村,基本都可以见到至少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夫第”。只是,这个大夫是正牌的还是山寨的就很难说清了。
然而,完全可以肯定,眼前的这座大夫第的主人至少是个读书人。这点从建筑的格局就可以显见端倪了。
这是一座内在奢华外表低调的豪宅。从建筑面积看,这座宅院显得有点小气,三进通堂,侧屋分明。外墙上装饰也不张不扬。但走进屋子里,相信谁都会为里面设计的精致倒吸一口凉气。
精致之极,毫不夸张!首先是雕刻,这座建筑里只要能下刀雕刻的地方无不被雕上了花卉虫鸟人物故事,连两边板壁的接缝上都雕刻了修篁劲节。
木柱下的石磉墩上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天井上的遮阳棂窗安装了滑轮,可以因为天气上下调整。比今天的阳光房可是高雅大器多了。
通往侧屋的穿堂门。
侧屋的题词“贻谋轩”,凭这个题词就该知道,这栋豪宅的主人不仅是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而且,他应当还是个很有抱负的人。
门楼里堆满了各种杂物。这告诉了我们,原来“不协调”不单是让人看着不顺眼,还会让人心酸悲哀。
与大夫第一墙之隔的另一栋房子也很气派,但显然没有大夫第的格调高雅精致。而且,中榜上居然缺少了一个“亲”字,是故意还是误漏呢?
在大夫第,我们遇见了老宅主人的一位后人。谈及价值,那位后人叹息,“有价值又有什么用,政府不让卖!”这话让我们很唏嘘。相信,如果政府让他们卖,那这栋价值无法估量的古建可能在若干年前就支离破碎被鬻卖了,或许能换上几万甚至几十万元钱,让这些后人们可以建造一栋崭新的洋楼。但是,那样真的很好吗?这栋古宅的价值何止是几万十几万啊!
值得深思的是,对于今天幸存的一批珍贵古建,政府是一再强调保护,恢复,并专门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可是,该如何保护呢?又该如何去恢复并最终将它们的价值体现出来呢?我们不知道以后将会发展得如何,但在今天,除了已经被确认为国宝、省报或市宝的一些古建,的确享受了一部分维护和修缮专款,而且,有些已列入国保省保清单的古建已经被修复,向世人重展了文物往昔的风采。然而,还有大量尚未被列入保护清单的同样一批珍贵古建呢?它们长久处于国家不管,私人不问的尴尬境地,正在被岁月磨蚀,日益腐朽,很快走向倒塌。难道,任由他们毁灭么!
事实上,又何止是古建,太多珍贵的东西都在不断被毁灭,而更大的不幸,作为那些东西的持有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风化、消失,最终葬送于泥土尘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