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于伯谦先生学拳的日子

于伯谦简介

  于伯谦(1901~1981年),又名于吉庆,翻子、戳脚大师,辽宁复县人。他初师郝呜九,继师胡奉山、杨俊峰,得到“奉天三老 ”全面教授,全面掌握戳脚、翻子拳械。他毕业于东北大学,曾任中东铁路职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赴西安参加东北军,任张学良秘书,参加了“西安事变”。1945年,他返沈阳,先后结识陈子正、毕玉山、李雨山,并交流技艺,又多方得到马凤图、马英图指点。建国后,他任教于沈阳市和平区武术学校,后在继承戳脚文、武两种趟子的基础上,融会其实战经验,创戳脚短踢,并整理充实翻子拳,对翻子、戳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委员。其主要弟子有史春霖、张福生、佟庆辉、白国栋、范垂绂、潘清福等。

  年近七十的白国栋先生,是东北戳脚翻子拳大师于伯谦在沈阳的第一个弟子,五十年来他淡泊名利,埋头练功,在辽沈武术界很受人尊敬。本文记述了白国栋先生跟于伯谦学拳的一些回忆。

  “学生遇到好老师不容易。老师遇到好学生也不容易。”

  我打小就喜欢武术。上小学时,班里同学刘德礼(李振明先生的弟子,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获省市武术冠军)武术练得不错,我一直很羡慕,但始终没有合适的老师。后来我念到初三时,在中山公园认识了比我小一岁的郭宏亮,两个人就经常在公园踢腿。一天,我发现一个老头在公园的树林里练拳,那拳练的,绝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利索的拳,就跟郭宏亮商量一起去拜师。郭宏亮有点打怵,说:“平白无故的,人家一定不肯教。”我不甘心,过去一说,老头果然不教。后来我整整“粘”了他一星期,老头才教了一个“腋来势”,让我站了半个月,这才正式答应教拳。这是1957年的事,这老头就是我后来的恩师于伯谦先生,当时他刚回到沈阳不久。没过多久,又来了翁少甫和张世忠,我们4个人就成了于老师的首批弟子。

  那会儿于老师56岁,身体结实,精神头儿也足,一心想带出几个扎扎实实的徒弟来,所以从功法训练、动作示范到拆招讲手都教得非常用心,一趟拳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地抠,让我们反复练单式,练成了才往下教。所以开手的脆八翻、头趟戳脚都教得很慢。我们几个也练得苦,张世忠更下死功夫,着了魔一样,平时聊天也不忘练拳,我们二人着劲儿练。于老师很欣赏他和我,常讲“白国栋的翻子,张世忠的腿”。

  转眼到了冬天,沈阳的冬天非常冷。有一句调侃话,说公园里练武的是属“青草驴”的——草绿的时候出来练武,草枯了人也不出来了。由于翁少甫的父亲是公园负责人,把公园冷食店的大厅腾出来让我们练,所以我们冬天也照样早晚练功。那时候于老师兴致很高,常说:“一个好学生遇到好老师不容易,一个好老师遇到好学生也不容易。”

  “要练实在拳,不要舍本逐末,费时误事。”

  第一趟拳学完,该教第二趟拳的时候,于老师开始教我们对打。我们两人一组,前脚互相顶着,不许离开,按照于老师教的方法来回练习攻防。接触到技击内容,我们兴趣大增,这时于老师就给我们加入功力训练。

  于老师非常重视功力训练,他年轻时学艺,一个蹶子脚就曾练了整整一年半。他讲:“跟螳螂、八卦等拳法比起来,翻子拳要简单得多,只有二三十个招式,特点就是'少而精’,凭速度取胜,靠功力赢人。”每天除了讲拳,于老师就是带着我们练功。主要练习站“腋来式”和“转枝式”,打“一步三拳”,练“砸丁”、“ 点脚”、“后腿”,早晚两遍,每次都是于老师在前面带着我们练,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基本功和单式都练完了,我们才逐个打拳给老师看,也就排队的时候能得到一会儿休息。练功是很枯燥的,休息的时候我们几个就玩玩翻跟头什么的,于老师见了就板了脸说:“练这些舍本逐末,费时误事,要练实在拳。”说着说着,于老师自己却来几下空心跟头给我们看。

  于老师的腰腿柔韧性极好,能两手端着饺子,用脚掀门帘,自如地钻进钻出。他的拳谱上说“练腿须得有软腿,运腿如臂任自然”,他在教腿功时,传了一个“软腿”的练法,即站成低架的大弓步,保持身体的高度不变,向前迈步,每迈一步都要求后脚抬起“须从口出 ”,非常累人。戳脚的腿功还有站丁、转趾、踢板等等。于老师讲过他年轻时候有一次“走城墙”的事。过去城墙是斜坡的,墙砖一层压一层,每层都有很窄的砖沿,他那次急着给母亲买药,来不及走城门,就踩着砖沿走上了复州的城墙——这便是练习“站丁”的效果。

  “多学,少练。”

  于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多学拳,少练功。”称“多学”才能见识广博、技艺丰富,但只有“少练”才能功夫精纯,否则就会贪多嚼不烂。于老师曾遍访高师,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受到不少名家指点。所以,他会的东西很多,除了“奉天三老”的戳脚翻子外,还掌握了形意、八卦、螳螂、披挂等。在给我们讲拳时,于老师会参照其它拳法将打法、力点、劲道以及武林掌故等等比较着一并介绍。如讲翻子拳的架打,就同时讲八卦掌的迎风推扇,讲翻子拳为什么是挤步,有什么优点,讲八卦掌为什么是上步,要上到什么位置才有效果,讲得特别细。

  于老师平时喜欢吃粘食和饺子,早年还喜欢喝上两口,玻璃小壶能喝多半壶,喝高兴了就讲讲手,聊些前辈练功逸事。他讲他的八卦掌老师戴个眼镜,是北京煤厂筛煤球的,干活时总蹲着马步,平时转八卦圈常端着大铁棍子,所以功力惊人,搭手就常常把人放飞;讲刘德宽练枪,扎玻璃上的苍蝇,苍蝇扎死了而玻璃不碎,在门框上练拦拿,把两边门框都磨凹进去一大块;讲西北“棍王”罗文渊用大泥块子练棍,借泥的粘劲操习一打一揭,他能做到用棍打在小石头上,一抬能把石头“沾”起来。这些前辈常年练的功法都是非常简单的。

  在我的记忆中,于老师平时所练的东西也非常简单,不过是翻子拳的劈、崩、挑和戳脚的点脚、后腿之类。除了八卦、形意,于老师的东西基本我都学了,到现在很多内容只是记住而已,并不常练,平时只是有选择地练一些功法和手法。我觉得不能理解于老师“少练”的深意,而专以掌握套路多为能事的,不能算是于老师的传人。

  “知拍就是丝丝入扣。”

  于老师平时待人谦虚,说话和气,但一打起拳来神情吓人,眼睛好像冒火一样,咄咄逼人。于老师以武会友,有很多的实战经历,曾在哈尔滨比刀折服过一个日本人,后来于老师因“思想犯”被抓进日本监狱后,这个日本人知道后把他保了出来。于老师被关时间不长,但没少吃苦,夏天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老师胸前被日本人烫的香眼儿呢。

  我曾问于老师:“您那么多招法在比武时都用过么?”他摇摇头说:“用不上。能用上的是功力,招法就是用上了也看不出'个儿’来。”他说起曾在上海跟十多个人动手,都是一拳一脚解决的,拳脚须得临敌生变,不能套用死招儿。于老师让我体会“知拍任君斗”的话,我问于老师“知拍”怎么理解,于老师解释:“知拍就是'丝丝入扣’。”沧州的李雨山先生是“真高手”,他的技击就达到“丝丝入扣”的程度。于老师曾有一段时间住在李雨山家学拳,他说李雨山先生“不想打你时,可让你随便打;想打你时,你没个跑”。一次,有个擅长擒拿术的“练家子”从天津来访李雨山,经过一番切磋之后,来人服了,承认每次抢手李雨山都快他一把。于老师从李雨山那里学的拳叫通臂螳螂,又叫“前七后九”螳螂,共十六趟,我比较喜欢前七趟,里面很多实用的劲力、技法可与翻子拳相映成趣。

  有一年我利用出差机会,顺路去沧州李雨山家拜访,那时李雨山早已过世,李的儿子李书亭都七十多了。我带去了于老师的照片,李书亭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还给我指点了摔法。席间,李先生谈到于伯谦在沧州时很“淘气”,对着烈马踢“蹶子脚”,竟然将马踢倒沟里去了,后来有人跟于伯谦过手,都事先约定不让他起脚,说“留着踢马吧”。

  “拳是人编的,练拳不能墨守成规,要有自己的东西。”

  “奉天三老”之一的胡奉山先生,当年从河北饶阳学回戳脚短踢后,经过捡精取纯成了独家的“文趟子”,又创编了“总拳”。于老师一直推崇胡老先生这种创新精神,他说:“练拳就要练出自己的东西,不能墨守成规。”

  于老师传下的戳脚翻子有二十多个套路,大多短小精悍,这当中除了胡奉山先生的九趟“文趟子”外,主要是得自郝鸣九先生传授的九趟鸳鸯腿、一趟“九转十八跌”的地躺腿法、四趟翻子拳以及八趟辅助的小拳。其中地躺腿法不成套路,而且练时需要铺地毯,比较麻烦,所以学的人少,后人没能传下来,八趟辅助小拳练的人也少,现在传下来的只有一趟金刚拳,另外还有八路归拳、八快手等散手,不成套路。器械有刀、枪、剑、鞭等,于老师擅长使刀,常说“咱家的刀法好”。

  于老师是早年东北大学毕业的,有文化,练拳善于动脑子,什么东西到他那里都能被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我们练的腰腿拳、架子锤、开门炮、地宫鸳鸯脚就是于老师从高百川先生那里吸收来的。我当初学的脆八翻没有“撑抹”和“折江”这两个式子,老谱就没有,这两个式子是于老师后期在教学中加进去的。于老师的脆八翻不同时期教得都不一样。于老师后来结合实践创编了“波浪翻”和“戳脚摘要”,他还鼓励我们按照自己的体会练,练出自己的风格。现在人们练二路戳脚,在 “展翅”之后都有个“回身腿”,这是当年张世忠加的,于老师看了觉得很好,认可了。后来还有人为了表演,把脆八翻的“盖马三掌”换成了披挂拳中的“倒发五雷”,我从没见于老师这么练过。于老师强调拳术的发展要以实践为依据,不能只图好看,没有原则。于老师对老拳改动的地方都明确告诉弟子,让我们清楚来龙去脉。

  “拳是老师教的,功夫是自己练的。”

  我整整苦练了一年多,到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于老师因历史问题被“戴帽”了,他跟我们说:“以后你们别来了,人家不让教了。”这时我们正学到“车轮功”,本来于老师打算亲自给我们“砸架子”呢,白松木棒都准备好了,可遭此变故,于老师的心性就淡了,不再详细讲拳,甚至很少说话。“车轮功”始终也没有完整传下来。

  老师不到公园来,我就往老师家里跑。于老师住在市文化宫附近的一个二层小楼的一楼,家里很简陋。于老师有个老式的小皮包,里面装着他二弟于仲伦的遗物:一本手绘的拳谱,发黄的红格纸,竖写的毛笔字,画着小人,内容是大杆子的练法和八母枪谱。于老师在家里把八母枪传给了我,该枪只有八个单式,很是少见,于老师从来没向外传过。老师去世后,于老师的长子于正平、孙子于刚带着枪谱来找我学回了八母枪。

  为了迎接1959年的全运会,沈阳市举行武术选拔赛,于老师送了我一把单刀,让我去试试,俨然有“划句号”的意思。我练的脆八翻和昆仑刀被市里选卜-后,接着参加省赛,又被选上了。省里这次一共选上5人,除了我还有穆秀杰等人。选手要参加为期半年的集训,由于父母反对我练武,我练拳始终瞒着家里,加上面临高二升学,所以就没去参加集训,眼睁睁放弃了全国比赛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没参加过任何比赛。后来吉林体育学院选中了我和张世忠,我没去,张去了一个月又回来了,那时候人们认为搞体育的前途不大。

   1959年的夏天,于老师离开了沈阳。走之前,于老师让人通知我和张世忠晚上到公园去一趟。我们去了,就见于老师已经等在那里。他说:“九趟腿你们还差两趟,今天就把它学全了。”那一晚上,于老师教到很晚,传了我们“八卦连环鸳鸯脚”和“九转还阳行式鸳鸯脚”,嘱咐我们好好练功,说:“拳是老师教的,功夫是自己练的。”第二天,于老师到长春他的大儿子家中去了,直到1960年才回来。于老师离开那段,师兄弟们都不肯散去,就推我领着大家练,我把“一把总” 等套路教给了大家。

  “练的人多,说明咱们的东西好。”

  于老师一生授徒众多,1958年、 1959年都有陆续来学拳的,从1961年以后于老师名气越来越响,来求学的就更多了。虽然此时于老师教拳的兴致不像头几年那么高了,但他还是说:“来了就练吧。”这时候,第一批的四个弟子当中只剩下我一个。郭宏亮忙着挣钱养家,放弃了习武;翁少甫、张世忠英年早逝,翁少甫得了大叶肺炎,死的时候还不到 20岁;张世忠死的时候也只有21岁,住院期间,他还在不停地练功,于老师去看他时,不住地落泪。

  于老师教拳从没搞过什么拜师仪式,我们师兄弟都按年龄排,不按入门先后论。于老师从来也不收学费,有时还掏钱给我们买冰棍。到了文革期间,于老师被揪出来批斗,后来就被下放到了农村。我们师兄弟才这两元、那三元的,加上粮票,凑一定数量就给老师寄过去。到20世纪70年代于老师才回来,但又要与家人“划清界限”,只好住在王永财、范垂绂等几个弟子家。这时于老师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有时候看到他光膀子,上臂的皮能垂下很长,可见他年轻时候胳膊非常粗壮,也说明他现在肌肉萎缩得厉害。

  除了王永财、范垂绂,还有几个师兄弟也是非常仗义的。一个是鞍山钢管厂的工程师郑忠奇,还有一个是辽阳的单汝柏,他们见老师有家不能回,就把于老师接到鞍山、辽阳,供养了很长时间。再一个是史春林,他在老师的宣传和平反上是出了大力的。遗憾的是,于老师平反后,安定了不到两年就离世了。于老师是1981 年走的,活了80岁。出殡那天,我与史春林两个给老师抬的头。

  于老师一生颠沛流离,晚年更是在沈阳、鞍山、辽阳之间飘荡多年,在各地他都留下了一些弟子,甚至别的门派的年轻人,只要真心求教,他都予以指点。我的好友李德玉就在中山公园的“园中园”跟于老师学到不少手法。于老师讲“不要保守,要教下去,练的人多,说明咱们的东西好。”平反后,他曾给《新体育》撰文介绍戳脚武功,还被聘为国家体育文史资料编委会成员。

  于老师生前坎坷不得志,始终远离名利场,从来没有公开参加过各种赛事,这使他的东西没有受到武术“长拳化”的感染,所以有人说,于伯谦传授的练功体系保持了传统武术的“原生态”。

影响网络武术发展
打造武术媒体平台
传承民族尚武精神
传播传统武术文化
致力于
武术人
微信号:wushurencn
(0)

相关推荐

  • 巩式通臂拳传人:毕瑞棠先生的故事

    毕瑞棠,1936年出身于徽州歙县黄村区黄坑村.五十年代末拜近代著名武术家.前黄埔军校教官巩成祥(1894-1980),字国瑞,先生为师,专习巩式通臂拳.从此,师徒缘定终身,师父的一句嘱咐:" ...

  • 孙存周先生嫡传弟子、著名孙氏拳武术大师,张烈先生入室讲拳

    孙存周先生嫡传弟子、著名孙氏拳武术大师,张烈先生入室讲拳

  • 杨式太极拳名家林伯炎太极拳学拳笔记

    武术人 4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林伯炎先生毕业于上海精武体育师范学校,从赵连和学潭腿,从陈子正学鹰爪,从罗光玉学螳螂,从耿霞光学形意.毕业后,留任精武,先后在上海.汉口.广西.福建各精武团体执教.其间 ...

  • 于伯谦先生教我练“一步三拳”

    刚开始练那阵子,我练得特别卖力气,打出的每一拳都砰砰作响,看上去棒极了!我自己也暗自得意,认为练有所成.可后来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和练法. 记得那一年在中山公园,我像往常一样当着于先生的面苦 ...

  • 了解三大内家拳劲路特点,让你学拳更有方向

    探密内家拳:了解三大内家拳劲路特点,让你学拳更有方向 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被称为内家拳三大拳种,虽然其核心都符合内家拳的核心理论,但三种拳的劲路却各不相同.本来我是想先分别详细介绍下内家拳的三大拳种 ...

  • 学拳先站三年桩,为了练什么?

    站桩在传统武术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也很神奇.神秘,那么站它起什么作用呢?它到底是练什么东西?为什么同样的桩法,就有的人能练出功夫,有的人站了好多年也没什么效果呢? 有的人说,站桩是静态中煅练肌肉,这话 ...

  • 杨露禅学拳于赵堡陈清平”考析 ……转载郑永强先生一篇文章

    太极拳界一直有一个困扰了百年的疑问那就是"杨式太极拳出于陈式太极拳,为啥两者风格迥异,陈式太极拳顿足奋力.轩眉怒目,一若外家拳威猛不可一世,而杨式太极拳柔顺.缠绵.连续不断.外不露形?&qu ...

  • 古代为什么学拳先站三年桩

    站桩在传统武术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也很神奇.神秘,那么站它起什么作用呢?它到底是练什么东西?为什么同样的桩法,就有的人能练出功夫,有的人站了好多年也没什么效果呢? 有的人说,站桩是静态中煅练肌肉,这话 ...

  • 学拳秘诀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鹅梨帐中香的前世今生 一.太极拳习练.太极拳介于道和艺之间,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     太极拳的意境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 ...

  • 松胯时总夹裆?练太极胯部难题“有救了”,从此学拳很轻松

    任收老师:松不了胯.夹裆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如何改正呢? 任收: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斌首批弟子.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太极拳练习当中松不了胯,容易夹裆 ...

  • 太极拳理论家陈鑫之学拳须知的要义、探悟、质疑

    <陈氏太极拳图说>研读文集之一.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太极拳. 研读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鑫先生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与先人对话,探求太极拳古风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