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进课堂】第三单元:“思考•领悟”:“中国人”“流毒无穷的聪明”(点击“原文阅读”可看课堂实录)

“中国人”“流毒无穷的聪明”

【设计意图】

物质是基础。精神产生于物质。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包括现在,我们有时过份的重视精神而忽视物质这一基础性的东西。而实际情况是,我们表面重精神,而私底下是看重物质的,导致我们言行的不一致。

本单元,重点挖掘物质的重要性,回归事物的根本,让我们重新认识特质的重要性,在物质生活基础满足的情况下提倡精神追求。有人说,肚子吃饱,痛苦能熬。我们经为,肚子吃饱,工作可靠。而读书,有时我们要从正面的论述中看到背后的东西,这也是我们这次讲座的重点之一——学会从背后看文章。

一、导入

钱锺书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说,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且进一步说:“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钱锺书为什么说“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呢?

(学生思考)

二、“去兵”“去食”与“民信之”

1、回顾《论语·颜渊》中的一段话:

子贡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分析:

物质与精神相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相较,从孔老夫子开始,就注重精神的力量,重“上层建筑”,与我们平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常识恰恰相反。而这一思想影响到后世,经一些腐儒推波助澜,便成了“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因而,钱锺书在此借题发挥,以批判的态度说:“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人之所以为人,固然是因为人有精神,但人有精神的前提是,必须肚子里有东西。

3、其他言论:

(1)“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费尔巴哈)

(2)“切身经济是加餐!”(古代俗语)

(3)“忧心如焚不敌饥火如焚;‘食不甘味’‘茶饭无心’则诚有之,然岂能以愁肠而尽废食肠哉?”(钱锺书)

(4)“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稍忘苦痛。”(《荷马史诗》)

(5)“圣贤千言万语,叫那读书人乐道安贫。……我想,说这样话的圣贤毕竟自己处的地位也还挨的过的日子。……连稀粥汤也没得一口呷在肚里,那讨‘蔬食箪瓢’,……孔夫子在陈刚绝得两三日粮,……我想那时的光景一定也没有甚么‘乐’处。倒还是后来的人说得平易,道是‘学必先于治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三回)

(6)“惟食忘忧!”(《左传》)

——这句话也显片面,吃饱了饭的人才有心思来忧伤,没吃饱饭的人,想来最大的忧伤就是没有饱饭吃!

(7)“患相思病者之对治无过饥饿!”(古希腊诗)

(8)“饥饿之力胜于悲痛。”(但丁)

——孔子不要军队,不要粮食,突出强调信仰的重要性,固然有其合理的成份,然而也正暴露出中国人过份注重精神而轻视物质、让认识成为“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的不足。

——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追求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以“君子忧道不忧贫”来自我鞭策,其实私底下大家都在进行物质的角逐;谎言从指导思想开始就出现了!以谎言来消灭谎言,如何能够!

——因而,钱锺书先说:“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展示《论语·学而》中一段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

    2、这段文字表明孔子什么思想

孔夫子强调作为君子不应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应注重自己品行的修养,它告诫我们要追求什么,不要追求什么。

这与他所倡导的“贫而无谄”“贫而乐”(《论语·学而》)、“(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相一致。

他说“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只有君子才能安守穷困。在富贵与道义中,他追求道义,他坚定无比的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他欣赏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做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让人感觉起来,孔子似乎把富贵与道义二者对立起来,二者不可得兼,守道义就一定是“食不饱,居不安”。

    3、你会把这句话当座佑铭吗?

(学生讨论)

4、从后往前读

如果一个人“好学”,时时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做到“就有道而正”,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必然不是“食不饱”“居不安”,而是“食饱”“居安”!孔子不是理直气壮的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因为“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

学好了,有能力有修养,物质上一切都会来!韩愈《符读书城高》就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堂堂)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与。”——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知识改变命运”,或者我们父母长辈常说的: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多赚钱过好日子吗?

四、“举‘枉’错诸直,能使‘直’者枉”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一章,孔子回答何谓“知”时说“知人”,又进一步解释说: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子夏把这句话解释为: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孔子所言之“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他认为,只有领导正直,可以影响不正直的人,让他们变为正直的人。这有似我们俗话说的“近朱者赤”。孔子也相信“近朱者赤”,他曾说君子必须“贤贤”——亲近贤德之人,必须“就有道而正”——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

但与“近朱者赤”相对应的一句话是“近墨者黑”,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即孔子这句话的反面:“举枉错诸直,能使直者枉”——把邪恶的人放到正直的人中间,能让正直的人变邪恶!《水浒传》的主题便是“官逼民反”,揭露的便是“乱自上作”这一主题。

《老子》七五章不似孔子这般从正面言,讲要怎样做,而是直指现实道: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七十四章又说: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七十五章老子冷眼看世界,所以把世界看得很乱,他常常一针见血的揭露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对统治者的揭露毫不留情;孔子则怀着热心肠,虽然现实乱糟糟的,但他总往好处看,提出他自认为的解决方案。但剥开表达的不同,其实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子夏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如果像老子一样从反面来看那应是:

徽宗有天下,选于众,举高俅,仁者远矣;钦宗有天下,选于众,举秦桧,仁者远矣!

——因而,对于《论语》,对于其他言论,我们不仅要顺着文章顺着作者的意思去理解,有时,也应逆着作者的意思,从反面去理解,这样,对问题才能更深入一层地了解。

五、总结:

钱锺书为什么说“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学生总结)

    五、课外拓展与思考

杜牧《冬至寄小侄阿宜》(节选)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

……

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

愿尔出门去,驱尔如驱羊。

思考:

体会其所表达的读书修身与谋身的关系。

附录一:钱锺书《管锥编》原文

(一)

魏子曰:“吾闻诸伯叔,谚曰:‘惟食忘忧。’”按此谚殊洞达情理。有待之身,口腹尤累,诗人名句“切身经济是加餐”(张问陶《乙巳八月出都感事》之四),所以传诵。忧心如焚不敌饥火如焚;“食不甘味”“茶饭无心”则诚有之,然岂能以愁肠而尽废食肠哉?李渔《凰求凤》第二二出吕哉生云:“长吁短叹、不言不语都做得来,那不茶不饭四个字却有些难”,正谓是也。嵇康《养生论》称述“曾子街哀,七日不饥”;欲成己说,不惜过信古书,亦通人之蔽耳。儒者如叶适即疑其事之不实,《习学记言序目》卷八《礼记》:“曾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自言之乎?”又:“曾子既以七日不入水浆自言,而乐正子春又以五日不食为悔;师弟子之学,矫情而求名若此,……其不然也必矣!”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曰:“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稍忘苦痛”(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and drink,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that I have suffered)。与魏子引谚契会。一古希腊小诗云:“居丧谅暗,而亦饮食;荷马有言,哀悼以心不以腹”(Eat and drink and keep silence in mourning;for we should not,as Homer said,mourn the dead with our belly)。维果不解荷马载笔之家常亲切、质而不绮,乃责怪其写奥德修斯等忧伤时唯酗酒以消块垒,未为知言。许来格称荷马叙述大事,而于饮食卧起等人生琐屑,未尝抛置。后世小说家有悟于斯,故塞万提斯写吉诃德病危将死,其侄女餐饭如常,其管家妇不停酒杯;

[增订三]塞万提斯书第二部第五五章引谚:“肚子吃饱,痛苦能熬”(杨绛译本下册三九0页),尤贴切“惟食忘忧”。

伏尔泰写一人失其所欢,又杀其所欢之弟,与仆逃,中途,仆请进食,其人慨然曰:“吾肠断心疚,汝何为欲吾食火脮乎?”,且谈且啖;斐尔丁亦写悲深忧极而终须饮食(yet the sublimest grief,not with standing what some people may say to the contrary,will eat at last)。《红楼梦》“凡歇落处每用吃饭”,护花主人于卷首《读法》中说之以为“大道存焉”,著语迂腐,实则其意只谓此虽日常小节,乃生命所须,饮食之欲更大于男女之欲耳。尝见英国一大史家日记有云:“好友病革。心甚悲痛。然吾晚餐如恒”(Poor Henry Hallam is dying .Much distressed .I dined,however);盖自认不能忧而忘食也。费尔巴哈云,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然则“唯食忘忧”只道着一半;唯有食庶得以忧,无食则不暇他忧而唯食是忧矣。古希腊又一小诗云:“患相思病者之对治无过饥饿,岁月亦为灵药”(Hunger puts an end to love,or if not hunger,time);但丁名句:“饥饿之力胜于悲痛”;皆道此也。

(《管锥编·左传正义·五八  昭公二十八年()·“惟食忘忧”》三联版P395

(二)

(《全上古·一六  全汉文卷一八·贫则奸邪生》)见下文附录

(三)

《礼记·儒行》孔子答鲁哀公曰:“不宝金玉,不祈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荀子·儒效》孙卿子答秦昭王曰:“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贵道诚存也”;故须学为儒也。韩愈《符读书城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杜牧《冬至寄小侄阿宜》:“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驱尔如驱羊”;亦所以须学为儒也(参观王令《广陵集》卷七《采选示王圣美、葛子明》,罗从彦《罗豫章先生集》卷一一《诲子侄文》、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六一《跋程正伯家所藏山谷书杜少陵诗帖》、李之彦《东谷所见》论《劝学文》)。苟无韩、杜津津乐道之儒行、儒效,必众口一词,兴“儒冠徒误身”、“壮士耻为儒”之叹,将尟诵说孔、荀所夸儒行、儒效者。《史记·叔孙通传》记通弟子先“皆窃骂”而后“皆喜”,通“卒为汉家儒宗”,其故可思矣,亦《论语·卫灵公》“学也禄在其中”之效矣。

(《全上古·二五六  全北齐文卷九三联版P2355》

附录二:校本课本中与此课相关的篇目

1、辑二P23《“岂能以愁肠而尽废食肠哉?”》

2、辑二P55《钱锺书为何说“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3、辑一P70《“贫则奸邪生”与“富则奸邪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