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三)材料作文“方言”与“书信”导写与示例(《作文指导报》)
材料作文“方言”与“书信”导写与示例
江西 程秀全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某高新区公开招聘窗口岗位人员,为了方便与本地人交流,在“要求”一栏增加一条——熟悉本地方言者优先。此举引来网友的讨论。
材料二:手写书信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如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近日,专门朗读古今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一播出就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上面的材料引发关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联想与思考?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由两则材料组成的多材料作文。多材料作文,各材料之间有两种关系:一是相互补充型,即几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它们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二是相互对立型,即两则或多则材料表明的观点态度刚好相反,属对立型的。本题是相互补充型材料作文,一是讲方言在某些领域又焕发出生命力,一是讲书信让人感觉到亲切温馨,它们者从属于语言交流这一文化范畴。对这样的作文题,我们首先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
材料一讲书信,材料二讲方言,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一者诉诸口头语,一者诉诸书面语,都有着文化内涵,但都随时代发展逐步淡出我们的生活。对它们的逐步淡出以致没落,我们有不舍,但同时又不得不随着时代前进。这一复杂的情感,便让《见字如面》节目与方言重新走入我们的视野,那怀旧意味越发浓厚。材料讲方言与书信,但隐含着与之相对应的是普通话的普及与现代通讯如QQ、微信等聊天工具的极度发达,这一点必须明确。因而,谈你对“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联想与思考,显然必须与普通话和现代通讯相联系,这样析才能客观、全面、有深度。
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们立意的时候,可以选择要保有方言与书信,让这一文化传承下去的观点;也可以认为时代发展,快捷与便利必然代替缓慢与隔膜,书信与方言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当然,最好的立意是,便利快捷的沟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接受,同时,适当的提倡书信与方言利于文化传统的保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立意让我们围绕立意选择材料,只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信与方言是一个整体,从属于传统的交流方式,行文的时候,最好是对二者进行综合,不要讲书信丢了方言,讲方言丢了书信;如果以一者为主,应该在行为中概括涉及另一内容,并归之于过去的传统,这样才不致于有偏题之嫌。最好的行文是能够由书信与方言这两个点,进一步深入到书法、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境地及给予我们的思考,这样就能让我们的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行文的时候,应注意逻辑的层次性。引入话题之后进行论述时,最好段落前面有中心句,后面的材料围绕段落中心展开;几个层次几个中心,这样,不仅可以让你写作时心中有数,层次清楚,逻辑清晰,更能让读你文章的人迅速抓住你的思维逻辑,把握你的思想,从而赢利高分。
【佳作展评一】
多元化交流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二(3)何雨薇
当今社会,在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高新科技迅速发展的现状下,似乎交流的方式就变得单一起来。人人都说普通话,人人都用手机发短信,似乎生活就变得单调了起来。交流需要多元,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不仅是人与人关系的纽带,还是珍贵的文化财富。
不同的交流方式对人际关系的效果不同。手写的书信让人感到亲切,电子短信则方便快捷,让人缩短现实距离。操着一口普通话在外闯荡很是方便,但坐在回家的车上碰见老乡,亲切地说着家乡话,岂不美哉!
多元的交流方式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在古代,中国没有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要说有,也只有官话一说。也就是说,各个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由于某些原因,比如人文、地理等原因,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方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文化在里头。比如普通话中“玉米”一词,江西北部有念“苞谷”,南部有发“苞须”音,广东省有谓“苞宿”。细想下来,似乎跟古语有联系。丢掉一种交流方式,可能就把“活文化”变成了“死文化”。
因此,交流的多元化是不该失去的,就像最近电视上朗读古今书信的《见字如面》节目,有需求才会有供给。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了解一下这些不同的交流方式。虽不至于要真的写个书信寄给谁,但了解一个怎么写总是好的;虽不至于要把各个地方的方言全学会,至少可以了解一下本地方言,或稍稍接触一下其他地区的方言。这些东西也许对自身没并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对此一知“不”解,也说不太过去。
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不同的交流方式。交流并不局限于说话写字,还可以画画唱歌什么的。在同远方的友人玩耍于网络上时,或许写封手写书信会更增情谊,或者可以把看到的东西拍下来给他看,也是交流。
同时,在多元化的交流中,基本的东西是不该放弃的。不能说方言好就不讲普通话了,写信就不发短信了。每种交流方式都有各的好处,不能一棒子全部打死。
当交流不再单一,也许我们的内心就不再单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亲密。
【点评】
本文构思立意扣住了两则材料中“交流”这一共同点,既涉及近距离的方言与普通话的交流,也涉及远距离的书信与微信等交流,提出的是多远交流方使生活丰富亲密的主题。作者既看到普通话与现代科技给交流带来的便利,也看到方言与书信本身的魅力,综合评析,指出对立二者可以互存的观点,可谓全面、深入、透彻。
【佳作展评二】
一春鱼鸟无消息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二(3)班彭正菲
中国古代,人们多以书信的形式与身在他乡的亲朋好友联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书信这一联系方式被电话、微信、电子邮件所取代。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有人在怀念过去,怀念书信。我并不反对这种怀念,毕竟人是念旧的生物,但我认为,通信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该一味地停留在过去,而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这种改变。
通信方式的改变,为人们的生活的确带来了不少便利。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信息传递、共享、交流上都需要快捷。如果说,仍用书信交流,那么一份文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的手中?秦观在词中曾写“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的词句,从快捷这个角度想,说不定只是对方的书信还在遥远的来的路上,却害得收信人整个春天为此苦恼。再比如说,远出的人在抵达目的地时,总会向家里人报个平安,若是寄信,则恐怕信到之时,又已过了好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这成了一封过期的家书。虽可带给收信人安慰与舒心,但不免遭到诟病:太慢了。可是在现在,人们只要携带一定的电子设备,便可在任意时间与亲朋好友联系,岂不快哉?
除此之外,现代的联系方式还有一个优点:准确。寄信耗时长,如收信人搬迁至他处,那么回复寄俯的便只有“查无此人”。
有人说,现在人们用微信等工具进行交流,缺少真情实感,没有以前写信时的仪式感与庄重。但我想说的是:书信与情感并不是绑定关系。书信只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它只起了承接作用。只要是人们所表达的东西没有变,那么不管交流的方式是什么,这“封”信的味道就没有改变。所以,寄信和发微信都只是形式而已,人们应根据所处时代的需要进行选择,显然,快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后者。
也许晏殊的“红笺小字,说不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怅惆此情难寄”的精巧雅致让你为之倾倒,但也不要忘了反过来想想这种交流方式是否真的适应这个时代。如果是你着急要向他人传递某些信息,相信你也不希望等来“一春鱼鸟无消息”的结果吧。
具有文化魅力而又离我们而去的传统不止于书信,还有方言,还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于它们,都应有向前看的态度——不逗留于过去,放眼未来,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平和地接受这种改变吧。
【点评】
文章引用大量与书信有关的古诗文,颇具文化内涵,诗意浓浓,让人耳目一新。同时论述严密,分析深刻,突出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快捷时与传统书信对比,令人信服;文章指出书信与微信等现代科技都是表情传意的载体,用以批驳“用微信等工具进行交流,缺少真情实感”这一言论,可识力不凡。文章结尾由书信涉及方言等逐渐消失淡化的传统文化,既拓展了主题,又点另一材料,可谓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