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生死

​《金瓶梅》的生死观,既非儒家,亦非道家,而是借鉴了佛教义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由色入空,必经过“成、住、坏”的过程,死亡就是败坏的典型代表和高峰。作者写了各种人被欲望所挟持,最后一切经过 “坏”,也就是死亡,而成空。色有多繁华,死就有多残酷。

表面看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都是写这种故事,主人公经历了人间极致的荣华,突然灾祸降临,然后惊醒,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

但不同的是,唐传奇里当头棒喝,不过是南柯一梦,梦醒了人就安全了。《金瓶梅》的作者显然走得更远,他不相信人能顿悟,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虚无。所以,《金瓶梅》的死亡笔触,也无差别地扫到了武大这样的老实人、官哥这样的孩童。

当然,更多的是那群沉浮在欲望之海“看不破”的人,小说一开头就说:“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到头来同归于尽。”

小说是怎么写他们“看不破”的呢?

李瓶儿死后,西门庆不是没难过过,不惜大把花钱把李瓶儿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可是,葬礼刚结束,他却把李瓶儿屋里的奶妈拉上了床,还说:我搂着你,就像搂着你娘一样。然后,依然马不停蹄找别的女人,即使心爱人如此惨死,他的欲望也永不停歇。

别人也都继续打牌吃酒,好像死亡从未发生。吴月娘嫌西门庆过于悲恸,潘金莲骂他不懂事,孟玉楼也埋怨西门庆厚此薄彼。吴月娘惦记着李瓶儿的钱,一把锁锁了她陪嫁的箱笼。潘金莲惦记着李瓶儿的皮袄,跟西门庆要来穿上招摇。

甚至,西门庆怎么纵欲而死,春梅亦步亦趋,也以同样的方式命赴黄泉。

你看,人心依然喧闹,欲望依然高涨。所有的人,体验到痛苦,却不反思不忏悔。

被欲望裹挟的世人,觉悟是很难的。《金瓶梅》很诚实,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会感到绝望,但这恰是作者深刻的地方。觉悟不是《金瓶梅》的主题,这个主题要到《红楼梦》才能完成。

对死亡的态度,就是对人生的态度。中国的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却说,如果不能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就无法好好规划人生,等于说“未知死,焉知生。

《金瓶梅》的作者,本意是想用死亡的种种痛苦,映衬钱财美色的虚无,但无意中第一次在中国文学里,让死亡如此真切地被看见。这一点上,甚至伟大如《红楼梦》,也难以望其项背。秦可卿、金钏、晴雯之死,都是侧面描写。晴雯之死何等残酷,也是小丫头复述出来的,我们看不见晴雯的脸,体会不了她的恐惧。

第100回的大结局,西门庆和潘金莲他们都一一投胎转世,再度为人,兜兜转转,他们还是他们。那么,他们是不是我们呢?我认为,这正是小说留给后世的读者去解答的问题。如果,读这部书让你觉得难受,也许正是你开始严肃思考死亡的起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