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总统坐车准备进入故宫,狠人单霁翔:拉闸、关门

听到外国总统坐车准备进入故宫,于是把门关了,把外国车队拒之门外。

听到这句话,或许你会以为只是个玩笑。

然而,这却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2013年,法国前总统奥朗德访华时想要参观故宫,按照当时的规定,外宾是可以直接乘车进入的。

但偏偏有这么一个“狠人”,丝毫不给奥朗德面子,直接下令拉闸关门,将礼宾车队硬生生堵在午门外,让其步行参观故宫。

而他给出的理由,同样让人点赞不已:“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皇宫,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的尊严问题!”

在强烈的坚持下,奥朗德只能“乖乖”选择步行进入故宫参观,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再也没有任何一国的总统能够乘车进入故宫。

这个向外宾特权“宣战”的狠人,就是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

阻止外宾乘车入故宫、向领导哭穷,张口就要4个亿;

禁烟禁火、买一把椅子3500块钱,大大方方把宝物摆出来;

这个自诩为“守门人”的老人,在接手紫禁城七年的时间里,将原本堪称一滩烂泥的故宫,变成闻名中外的著名景点。

在中华文化传遍世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狠人”单霁翔的故事,看看这个老人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故宫的?

和北京没有毛钱关系的“北京人”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单霁翔大半辈子都与四合院联系在了一起,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的出身与北京却没有半毛钱关系。

单霁翔祖籍是江苏人,1954年7月在沈阳出生,因为父母工作变动,三个月大的时候,他又被带到了北京。

这一住,就是整整60多年。

单霁翔对北京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他,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是北京人。

就像对北京的“一往情深”,单霁翔在很早之前把四合院看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是童年、青年,还是结婚、生子,四合院宛如一个家人,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

得益于对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喜爱,单霁翔在学习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历史方面,别人眼中枯燥无味的“陈年往事”,他却求之若渴。

1978年,在当了8年的工人后,单霁翔终于有了读大学的机会,多年的艰苦工作不但没有磨灭他的志气,反而让他更加珍惜学习。

那时,教育部选派了100名学生前往日本留学,而单霁翔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获得其中一个名额。

从未有过出国经历的他,就这样在东北师范大学匆匆学习了一年的语言预科后,飞向陌生的日本,那一年,他25岁。

各国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在单霁翔的记忆中,那是不断接受文化冲击的岁月。

东京如树木般耸立的高楼,京都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先进的地铁、精致的城市规划,这一切都在不断冲击着单霁翔的感受。

说不羡慕是假的,单霁翔在羡慕发达国家的同时,内心有着想要学有所成,回去建设祖国的迫切想法。

在日本留学的4年里,除了必要的外出,单霁翔绝大部分时候都在图书馆、教室和书店,他紧紧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增加脑海中的知识。

1982年,单霁翔以一篇《关于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研究》的优质论文,顺利从日本劳动省职业训练大学毕业。

回国之前,单霁翔借来大量的书籍,一页页复印下来,打包整理好,他带回国的27个行李箱中,有24箱都是书籍和资料,而这些都是当时国内所缺乏的。

在许多人看来,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是两回事,但在现实情况中,二者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我国当时缺乏相应的人才,导致文物局没有建筑师,而规划局却只有建筑师,没有学历史和艺术的。

作为聚历史、艺术和建筑于一身的单霁翔,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两个部门的枢纽,他在文物局和城市规划局之间反复调动,期间也做出不少成就。

但单霁翔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居然会被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工作。

“高级版本”的和珅

有人说:“单霁翔就是“高级版本”的和珅。”

确实,二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不仅同样身材微胖、慈眉善目,而且都是紫禁城中“叱咤风雨”的人物。

但和珅没把才华用在正当之处,沦为人人唾骂的“蛀虫”,而单霁翔却一心为了故宫而付出,立誓要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单霁翔并非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但在他上任之前,故宫却宛如一个烂摊子,丝毫不曾见到如今的辉煌。

说是烂摊子,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尤其是经历了会所风波、失窃事件、错别字、瓷器损坏等事件后,这个昔日人们为之向往的“圣地”,被媒体多次嘲笑,称其为“丢人丢物”,甚至一度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难以想象,聚集了中华文化无数心血结晶的故宫,本应该成为人们的骄傲,但彼时的形象却一落千丈。

与其说那是风光无限的皇家大院,倒不如说是被历史遗忘、岁月摧残的破落大宅。

而单霁翔,却义无反顾地接手了这样一个问题繁多的重任。

单霁翔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曾饱览世界许多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他知道,这些建筑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同时也记载着国家的文化。

“既然其他国家能把标志性建筑衍生为文化,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行呢?”单霁翔不甘落于人后,在接手故宫博物院的同时,他就暗暗发誓,要剔除这个悠久古宅的毛病,重振它昔日的风采。

俗话说“对症下药”,既然想要解决问题,那么就必须先查清楚有哪些问题存在。

靠着20双布鞋,单霁翔走遍了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可以说,故宫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他的脚印。

单霁翔从来没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管理人员,“身先士卒”这四个字,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其他员工还没上班,他就已经在广阔的故宫里四处穿梭,摸清每一座建筑的底细和特色,找出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经过不懈的努力,单霁翔发现故宫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有地域广泛,保洁困难;车辆驶入、没有尊严;烟头乱扔,存在隐患。

问题找是找出来了,该怎么解决呢?

这件事,可比找问题难多了。

“与垃圾不共戴天”

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其中不乏复杂的园林建筑,这就造成了清洁难度极大,随处可见各种垃圾。

面对这个难题,单霁翔直接在物业招标的文件中写上:任何一片垃圾落在地上,必须在两分钟内清扫干净。

苛刻么?当然苛刻,因为他的这句话,不少原本对故宫清洁工作求之若渴的物业公司纷纷望而退步。

在重重的筛选下,最终,一家物业公司迎难而上,肩负起了这项难以实现的工作。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故宫的大门刚打开,一群穿着统一服饰的保洁人员就疯狂冲向自己的工作地点。

一个人负责一个区域,手里拿着各种清扫工具,死死地盯着地面,将每一片垃圾打扫干净,迅捷的步伐,利落的动作,有时候垃圾在地上不到一分钟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当然,在工作忙碌的时候,单霁翔也会投身其中,和物业公司的清洁人员一同打扫卫生,每个人仿佛都与垃圾有仇恨,势必要将其铲除干净。

辛苦的付出终究换来丰厚的回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原本垃圾丛生的故宫,变得干净卫生,而物业公司的员工们,也从最初的抱怨和发牢骚,变成兴致勃勃,四处找垃圾。

毫无疑问,他们都将这份工作当成一种荣耀,为维护国家瑰宝而尽心尽力。

在不少员工心中,清洁故宫卫生的规定无疑是一条“狠规矩”,而提出这条规矩的单霁翔,更是一个“狠人”。

但事实证明,无规矩不成方圆,单霁翔的手段越狠,效率就越好,因为他知道:

“不是游客没有素质,而是故宫本身杂乱的样子,让许多人轻视了它,地面卫生了,故宫干净了,也就没有人好意思随意乱扔垃圾了。”

“重病当用猛药”,谁都没有想到,困扰历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难题,就这样被单霁翔解决了。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

小小烟火,铁血手腕

木质建筑最怕火,而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火”对于故宫而言,堪称禁忌。

走在故宫的石板路上,单霁翔首先看到的不是满园春色,而是夹杂在石板缝隙中的烟头。

那一刻,他突然感到有些心悸:万一着火了,会造成多大的后果。

单霁翔不敢继续想象下去,被一把火烧成灰烬的圆明园,是民族时至今日无法忘怀的耻辱,倘若故宫被小小烟头毁于一旦,可就不只是耻辱一说了。

在意识到烟火安全问题有着巨大隐患后,单霁翔发出了最严厉的通告:禁烟。

“烟”是故宫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单霁翔之前的院长们,也意识到这个隐患,多次尝试过禁烟,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可单霁翔是谁?一个认定道理就不改,撞破南墙不回头的男人,越是困难的事情,他就越是牟足了劲,咬牙坚持。

“我就不信了,还有办不成的事,禁不了的烟?”单霁翔狠劲一上来,宣布从员工抓起,他当众宣布:“一人抽烟,整个部门罚款!”

从“随意抽烟”到抽烟扣钱,这种巨大的转变让不少员工难以接受,他们纷纷向单霁翔抱怨,说不抽烟没有灵感。

而单霁翔也不多说,直接撂下一句狠话:“没有灵感就辞职”,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抽烟?一时间,选择权又回到了员工手中。

铁血规定下,众人终于认命了,员工们再也没有在故宫里抽烟,烟瘾犯了就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跑到宫外门口猛抽几口,紧接着连忙跑回去上班。

“自己人”搞定了,可来来往往的游客又该怎么办?

许多人都觉得单霁翔会在游客这方面让步,毕竟这种事稍微弄不好,极有可能引起众怒。

可单霁翔偏偏不信这个邪:“员工不许在故宫里抽烟,游客也一样不行。”为了劝导游客不在故宫里“点火”,他煞费苦心,想了许多办法。

单霁翔先是通过禁烟标识,宣传画等方式,号召游客主动不再故宫里抽烟,可后来却发现这种方式对一些游客压根没用,于是干脆下了“狠手”,引入专业的保安,用收缴打火机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火源的出现。

这个方式实行的第一天,故宫就收缴了一万多个打火机,四个多月后,收缴的打火机数量达到了上百万个。

就这样,号称故宫“顽疾”之一的烟火危害,又栽在了单霁翔的手上。

面对这样的成果,单霁翔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他知道: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最棘手的。

咋样都不破例

故宫的路面是砖块铺成的,沉重的汽车在上面行驶,时间一长,砖块难免有损失。

偏偏那时候,不管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都已经习惯把车子开进故宫。

单霁翔看着不说话,可眉头却皱成一团:“难不成,自己真的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日本的皇宫、英国的白金汉宫都不允许车辆穿行,凭啥我们的故宫就可以?”单霁翔再次狠下心,宣布禁车。

作为以前的皇家大院,就连皇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步行,最多也就是坐轿子,可如今各种车辆却在故宫里四处乱窜,长驱直入。单霁翔始终觉得,这不仅仅是路面磨损的问题,而是还关系到民族的尊严。

为了维护尊严,单霁翔率先对“自己人”下手了,甭管是领导、同事,还是手下的员工和办事人员,通通被下了“逐客令”,常年停在故宫里的几百辆车,转眼间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紧接着,他又把“禁车令”传向了广大的游客,而在见识到单霁翔的“狠手段”后,这一次,人们并没有反抗,纷纷按照规定办事。

但“禁车运动”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2013年,法国前总统奥朗德访华时参观故宫,单霁翔就曾给上级部门打报告,希望能取消外宾开车进入故宫的特权,但得到的回复是“这是对外国贵宾的特别礼待。”

单霁翔觉得这种方式不行,想要彻底解决故宫的车辆问题,就必须严格要求每个人都遵守规定,不能有丝毫破例。

于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单霁翔直接拉闸关门,把礼宾车队堵在午门外。

最后,奥朗德只得步行参观故宫,就连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都也没有得到他的破例。

至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一国总统的车辆,能够驶入故宫中。

在单霁翔心中,这是一条底线,关乎民族尊严。

可又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能对着外国总统“下狠招”的人,为了故宫,也有服软的时候。

哭穷、变着法子要钱

故宫很富有,作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其中的宝物多达百万件,但故宫也很穷,除了游客的门票钱之外,几乎再无其他收入。

而这,又是单霁翔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历任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都很怕,怕建筑经历岁月后被腐损、怕宝物遭到偷窃、怕造景遭到破坏。

鉴于故宫的特殊和珍贵,因此,“谨慎”成了历代管理者不谋而合的管理方式,建筑被封闭;房间被关上;宝物被锁起来。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导致偌大的故宫,开放区域不足30%,展示出来的宝物不足1%。

在不知不觉中,故宫逐渐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特色和精彩,换句话说,人们所看到的故宫,其实不是完全的故宫。

单霁翔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他找到了许多相关行业的人士,希望他们能想办法解决,可想出来的办法,却让他沉默了。

无他,啥都需要钱。

故宫的游客虽然多,可除去必要的支出,收入并不算多,更何况这些钱还得上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包空空,再怎么有能耐也没办法。

单霁翔也想过放弃,可一想到自己这些年和古建筑以及文化艺术打交道,好不容易有为故宫尽一份力的机会,他就怎么也狠不下心就此结束。

“不就是需要钱嘛,我豁出去“搞钱”!”大半辈子过着平凡生活的单霁翔,为了故宫,就此变成一个“财迷”。

他先是找到领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点点将故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说给领导听,紧接着跟上节奏,开始“哭穷”,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传承,从身上的责任到民族的未来。

别人巴不得在领导面前显摆业绩,让领导舒心,可单霁翔倒好,逮着领导使劲哭诉,让人家闹心不已。

看着眼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下属,领导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其实他也知道故宫的重要性,更知道作为炎黄子孙,保护故宫是应尽的责任。

“说吧,得多少钱?”听着领导这句话,单霁翔转哭为笑,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内心的预期费用:“也不多,就4个亿”。

这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几百万、几千万都多了,开口就是4个亿,领导也是纠结不已。

但接下来单霁翔的一番话,却让领导感触颇深,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总得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难不成就让故宫这么毁了?”

为了子孙后代,领导同意了,而初战告捷的单霁翔,又找到了政协会议。

俗话说“一哭二闹三上吊”,尝到“哭闹威力”的单霁翔,又在政协会议上故技重施,整整几个小时,领导们就看着他折腾。

最终,靠着真情实意的态度,单霁翔拿到了历任院长都没有“搞到”的钱,而这一笔钱刚到手,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故宫的建设。

钱不耐花,想办法挣钱

网上之前有一个词,叫“故宫坐姿百态图”,意思是在故宫游玩的人,因为找不到可以歇脚的地方,无奈只能随便乱坐。

有坐在地上的,有倚靠古木的,甚至还有踞于栏杆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单霁翔和同事研究出了既符合故宫风格,又结实耐用的实木座椅。

整整1400把椅子,每一把3500元,单霁翔看得心疼,可为了故宫,他还是二话不说掏钱了。

4亿的巨款看起来很多,可想要就此完成故宫的修筑,却差得太远了。

钱很快就花完了,可工作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单霁翔愁得头发都快掉下来,总不能老是靠和领导“哭穷”解决问题吧?他意识到:故宫必须有自己的盈利方式,通过内部循环做出改变。

恰逢当时台北故宫推出“朕知道了”卖萌文创产品的火热大卖,单霁翔敏锐察觉到其中的商机,他当即拍板:“我们也做文创产品,赚钱自给自足!”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尤其在宝物众多的紫禁城,更是如此。

为了摸清项目的可行性,年过半百的单霁翔,硬是逼着自己学习网络上的新鲜事物,找寻年轻人的喜好,之后,他又将这些想法与团队里的年轻人进行交流,一一实现。

“将文化资源与当下潮流结合起来”,成了单霁翔的行动方针,不久后,充满紫禁城风格的产品应运而生,宫门包、朝珠耳机、故宫口红纷纷出现,而这些新奇产品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供不应求。

10个亿轻松入账,故宫的资金难题就此解决,但单霁翔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

在看到网络的巨大潜力后,他觉得这是一个宣传故宫和民族文化的好机会,2016年,他又打造出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推出后,好评如潮。

紧接着,他又相继推出《上新了故宫》、《故宫第一场雪》等诸多节目,让人们深刻了解到那座悠久的古宅。

故宫永远缺钱,但单霁翔却通过自己的能力,以“取之用之于一体”的循环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困境。

但这还不是单霁翔的终点。

他的狠,来源于爱

“故宫是干啥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民众,也深深困扰着单霁翔,作为我国数一数二的瑰宝,故宫在失去了政治地位后,似乎一直没有被人明确其作用。

是极具中华文化的古建筑?还是珍宝无数的宝库?又或是人人向往的打卡地?

单霁翔想了许久,最后他想明白了:“这些都是,但故宫的作用不仅于此,它还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爱国教育的责任。”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在单霁翔的努力下,故宫的文化传播功能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在教育方面却还有所匮乏。

2020年,正值故宫600周年,原本计划就此功成身退的单霁翔,在领导的建议下,成为了紫禁学院的院长。

他每天带着孩子们学习知识,将赚来的钱投入下一代人的教育中,以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让万千孩子认识故宫和悠久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他还时不时活跃在综艺节目中。

“我希望通过自己,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建筑与民族文化”,时至今日,67岁的单霁翔,依旧在为他的梦想而努力,而人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用心良苦。

单霁翔的“狠”,是来自于他对故宫的喜爱,是源于他深深的爱国情怀,或许就像网友所说的:“单老有多狠,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

单霁翔,无愧于“狠人”的称号。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狠人”,我们的文化才能长久流传,许多本会随着时间而消逝的东西,才能得以保存。

岁月抹不去故宫的辉煌,而中华文明,正在冉冉绽放,万世流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