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做公益,当亲身参与其中的时候,远远比自己单纯捐赠一笔钱要更快乐。”
“慈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像每天需要喝水一般,慈善贵在平时点滴。”
这番对话,加上他作为一名中华骨髓库的成员,我坚信姚明不是第一次献血。
而他的同事们,10人献血2000毫升,每人献血200毫升。这个入门级的献血量说明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献血。
4月2日,济南市长清大学城献血屋,来自聊城的郭洪伟先生专程带着家人来捐献血小板,郭洪伟累计献血已达六万多毫升,150多次。姚明献血的次数,翻遍了互联网,也没找到答案。对比郭洪伟,应该是入门级。但他以篮协主席的身份,带着10位同事献血,变成了较高级,而媒体介入后带来的名人效应,可能会影响成百上千人献血,他又变成了很高级。
二月,肆虐的疫情,阻挡了人们出行的脚步,更阻挡了很多无偿献血者的脚步。三月,疫情的影响渐渐消去。大多数医院恢复了正常的诊疗,用血的需求开始井喷。再过半年,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撸起袖子,再来一次。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是固定献血者,他们中好多人,会成为固定献血者。2018年,我国有1500万人次献血,14亿人口,百人献血人次刚刚超过1,而要满足用血的需求,这个数字应该达到2。肯定有患者因为缺血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再折算一下,以中国人平均寿命75岁来计算,中国人一生的平均献血次数约为0.75。去掉固定献血者的贡献,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9成以上的人一生没有献过血。所以,你一生只要献过一次血,已经领先于大多数人。 如果一年坚持一次,肯定领先于99%的人。在众多的献血者中,还有一些人,疫情之下,竟然做到了“接二连三”:这些固定献血者,捐献的是成分血,单采血小板,法定最短周期14天。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成分,其用途非常广泛,血液病人,一些手术都需要直接输入血小板,单采血小板,可以有更高的效率,对于献血者身体的影响更小。 (小板大爱--说说机采血小板)要实现“接二连三”,并不容易。必须是极限的安排,2月初一次,2月中旬一次,三月初(不能晚于3日)一次,月中月末各一次。
3月29日,王群、杜恒科和我共3个人相约济南高新区献血屋,一起完成自己的月度第三次献板。
这个月的前两次,分别是在3月1日,15日,而他俩,这三次都是在同一个献血屋完成的。15日的那次,我为了见另一个板友,去了省血液中心机采科。之前的2月,两次,1月,两次。2020年我已经完成7次。同一日,远在深圳,童乐跑团的创始人台湾人陈东森也完成了他的3月第3次献板,个人的第336次,折算成全血的话,有134公斤,可以把他自己的血换20余遍。4月2日,高新区献血屋学雷锋五人组(崔建友,李尚玉,陈怀俊,范长霞,李同心)开启4月的“五同奉献爱心”之约(同年同月同日同一地点五人一同参加),时间分别是4月2日,4月16日,4月30日,这是更高阶的挑战。血小板需求量巨大,经常处于不满足的状态,看一组数字:3月29日,山东省血液中心服务的医院需要血小板115个治疗量。3月28日中心采集75个治疗量。即便全部化验合格,还差40个,缺口1/3以上。而这一天,位于济南长清大学城的爱心献血屋采集了17个治疗量,已经是疫情发生以来的最高值。所以,即便采集的马力全开,1/3及以上的缺口,仍是常态。献血法规定,血小板最短采集周期是14天,每年最多24次,这部法律的制定,首要原则是保护献血者。如果伤害到献血者,最终会伤及无偿献血事业。机采血小板对于血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各种指标要正常,还不能有脂肪血,这反过来会挑战个人生活习惯:
如果你没有献血的经历,试着调整好自己的身体,找一辆街头采血车,象姚明的同事一样去尝试一次采集全血。采血的过程,就几分钟而已,针扎进去,疼一下是肯定的,一个成年人,这不是问题。我们的一生,该多一些经历阅历。无偿献血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如果你已经有过献血的经历,调整好身体,象姚明一样刻意再去体验一次。如果走出了这一步,你可以在3个月后尝试机采血小板,这个需要到指定的地点,用更复杂的设备采集,连去加回,得小半天时间。如果你能坚持下来,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固定献血者。如果你足够年轻,你会超越郭洪伟,超越陈东森。还有更重要的,你可以象姚明这样,影响带动身边的人来献血,如果你是一名领导,影响力会更大。领导的以身示范还是很管用的。在献血这件事儿上,姚明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选择让自己的献血变得高调,比如经常在网上晒一下,主动面对媒体,将带动别人献血变成一种经常的念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留言区一起聊聊你的献血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