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史记之伯夷列传第一

身为学者,手上的图书就算再丰富,也要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中,考察手中书籍的真实性。

《诗经》和《尚书》虽然都不完整,但是也能窥见虞夏禅让之事。尧将要退位,将王位禅让给舜,舜将王位禅让给禹之前,都是要各个诸侯,各州长官一同推荐。

不仅如此,禅让之前,还要先让舜,禹先试着管理天下好几十年,天下大治,然后才正式传位。

可以看出:天下重器,王者要治理好天下,还要传给合适的人,这两件事是何等之难。

然而,有人说尧打算把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并且深以为耻,逃入深山。不仅如此,商朝建立后,汤也要把天下禅让给夏朝的卞随,务光二人。二人不接受,双双投水而死。

这些传闻,不知真假,也不知从何说起。

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许由曾经隐居的箕山,山上还有许由墓。孔子作《春秋》,书上详细记载古代的圣人,贤人,比如有关吴国第一任君主吴太伯,以及伯夷的论述就非常详细。

不过我听说许由,卞随,务光三人之高风亮节,还是通过《庄子》了解到,其他诗书记载很少,为何会如此?可见三人不接受禅让,甚至要洗耳,投水之事,或许不一定真实。

孔子说:“伯夷,叔齐二人,不念旧恶,因此很少有怨言。”又说二人“求仁得仁,有什么好怨恨的?”

不过,我对伯夷的心情,感到很悲悯,又看伯夷残留下的诗篇,似乎和孔子所说颇为不同。伯夷,叔齐二人的传记是这么写的: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打算立叔齐为太子,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王位禅让给哥哥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要弟弟承袭王位。”接着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王位,也逃走了。

首都居民于是拥护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做了君主。

后来,伯夷叔齐又听说,西伯侯姬昌擅长招纳贤士,于是二人打算去投奔姬昌。

刚到,姬昌死了,姬昌儿子周武王,还没安葬父亲,就用马车载着父亲的牌位,给父亲上谥号为文王,带领部队,往东赶路,准备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二人,拉住周武王的马缰,进言说:“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马上却要打仗,这难道符合孝道吗?作为臣子,却打算杀害君主,这难道符合仁义吗?”

旁边的将领,打算杀了伯夷,叔齐二人。姜太公说:“这两兄弟也是仁义之士,如今我们是正义之师,讨伐残暴的商纣王,杀二人恐怕不详。”扶着伯夷,叔齐二人,离开了。

后来周武王灭亡殷朝,天下诸侯都承认周朝的正统地位。不过,伯夷,叔齐二人看到这番境况,却深以为耻,为表明自己忠于商朝,发誓不吃周朝一粒米。

二人隐居在首阳山,靠着采摘野菜充饥。等到两兄弟快要饿死之时,写下诗歌,诗中写道:“

登上首阳山,采摘野菜。

周武王以暴易暴,还不知悔改。

神农氏,虞,夏禅让之道,已然不见踪影。

我们二人又该去投奔谁呢?

世道变幻,我们命中福薄,活该饿死。”

不久,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

从上面的传记,以及二人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伯夷,叔齐二人对周武王怨恨颇深,和孔子所说的“求仁得仁,有什么好怨恨的?”可谓大相径庭。

有人说:“天道并没有偏向谁,却常常帮助好人。”

像伯夷,叔齐二人,难道不是好人吗?二人品行如此高洁,最后却活活饿死。是天道不公,还是二人并非好人?

而且,孔子的七十多个徒弟,孔子唯独称赞颜回好学。然而,颜回家中箪瓢屡空,终身贫苦,吃糠咽菜,怎能饱腹。最终,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才四十岁就死了。

难道上天就是这样回报好人的吗?

盗跖每天杀害无辜之人,吃人心肝,残暴凶狠,肆意妄为。聚集几千同党,横行天下,最后却寿终正寝。

盗跖又是奉行了什么道德准则,从而有善报?

从伯夷,叔齐,颜回和盗跖几人的事迹和结局中,可以看出,天道并不会偏向好人或者恶人。不过是好人生不逢时,恶人生逢乱世,如鱼得水而已。

到了近代,品行不端,违法乱纪,最后却终身享乐之人,如过江之鲫。

还有两类人,有的坚持不侍奉昏庸君主;有的谨守为臣之道,不走歪门邪道,遇到不平之事,就有仗义执言,最后因言获罪,招来灭顶之灾,这样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我很疑惑,倘若这就是所谓的“天道”,这天道是对还是错?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不过是各自追寻自己的志向罢了。

所以才有这句俗语“如果能得到富贵,哪怕是给人当低贱的马夫,我也愿意。如果不能求得富贵,就应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

还有句俗语“严冬时节,其他树木都已凋谢,此时方知松柏之茂盛”由此可见,越是乱世,越能见到如伯夷,叔齐这样的高洁之士。

或者,莫非是因为天道只看重盗跖这样的残忍好杀之人,却轻视伯夷,叔齐,颜回这样的好人吗?所以才会让盗跖得以寿终正寝,让伯夷叔齐最后饿死。

有句俗话“君子都担心,自己死后,却没有相应的名声,影响后人。”

贾谊在自己的文章《鵩鸟赋中》写道:“贪婪之人,愿意为了求财而死;有气节之人,愿意为了名声而死;作威作福之人,愿意为了权力而死。普通人却不会像上面三类人一样,都非常爱惜自己性命。”

《周易.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之物,就会互相照应;同类之人,就会互相照顾。”

又说:“龙在哪里出现,必然有云紧随;老虎在哪里出现,必然身后有山风。圣人出现,世间万物必然也会因此沾光”

伯夷,叔齐虽然贤德,也是因为孔子记载二人事迹,从而名垂千古;颜回虽然好学,同样因为他是孔子徒弟,从而名声远扬。

那些隐居之人,有的名声显赫,也是因为有名人提拔;有些隐士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随着时光,变作尘土,一辈子没有名声,这就让人太悲痛了!

我们普通人,想要砥砺品行,获得名声,如果没有贵人提拔,又怎么能因此显贵,而名传后代呢?

(0)

相关推荐

  • #每日学论语#7.15【2016-12-17】

    #每日学论语#7.15[2016-12-17]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quo ...

  • 庄子的诙谐:烦恼的根源

    庄语村言,靠近一点看庄子:内篇第六 大宗师        天道自然而成,人事自然而然,懂得这个道理,明白了! 明白天道自然而成,便知道天生万物,万物天成:明白人事自然而然,便知道一通百通,睹一知万. ...

  • 《史记》原文 译文(五十二)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 ...

  • (Y)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白话翻译,初中以下文化不建议阅读

    [指哪打哪]150×100cm 布面丙烯|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说起历史上的酷吏,相信很多人会想起周兴.来俊臣,以及著名的"请君入瓮".武氏王朝多酷吏,因为武则天 ...

  • 白话史记之管仲晏婴列传第二

    管仲,安徽颍上县人,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一起经商,鲍叔牙知道管仲很有才能. 管仲家中还有母亲需要赡养,很贫困,经商时,经常占鲍叔牙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对管仲很好,从不将这些事放在心上. 后来,俩人都到齐 ...

  • 白话史记(全译本)有声书 | 声情并茂的为你解读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福林老师倾情播讲!(建议边看史记原书边听,文白对照,加深理解)

    柳合青 填词 原载<中学历史报>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 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 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 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 ...

  • 《史记》苏秦列传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 ...

  • 《 史记》商君列传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 ...

  • 史记·科比布莱恩特列传

    科比·布莱恩特者,美利坚费城人也,非洲种.其父乔,略无文采,毕生以篮球为事.科比诞弥,乔适啖扶桑牛排,乃取名科比,即牛排之意也. 科比幼好球,绍箕裘恢先绪,垂髫,举家迁意大利.及高中,身长九尺,举手可 ...

  • 史记影帝黄渤列传

    黄渤,青岛人也.少好唱曲,志在梨园,不喜学业,每以捉蚁捕鸟为乐.其父官县林业局长,母知计生委,秩皆七品.冀渤成才,深以唱曲为恶,常笞而诲之.渤入初中,常驻唱于歌厅,每出场得十五钱,则以冰棍馈飨同学,月 ...

  • 史记司仪孟非列传

    孟非者,渝州人也.少不得志.总角从父母举家迁金陵.秋闱落榜,文虽居榜眼,而数理化凡三科皆不及百,复读无门.当是时,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特区,天下人云集.非赋闲无几,遂偕同窗诣深圳,为民夫,累且 ...

  • 史记主持人李咏列传

    李咏者,新疆人也.美姿仪,性好彰,能言善辩.初,咏中京师广播太学,为监生.有同窗哈文,回人,面若银盆,娴静寡言,咏向往之,每妙语连珠,手舞足蹈.适值夷节圣诞,咏与文共舞,咏试问之:"卿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