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作业:这篇高考作文好在哪里?
今天,和菜头在即刻布置作业:这篇作文应该得多少分(满分60)?有问题的部分在哪里?好的部分在哪里?
这是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百度有当年江苏语文阅卷组长公开的点评,考虑到版权的因素,我以图片的形式附文。我要讲点题外话,这位组长就是给《赤兔之死》满分的何永康教授。我也很喜欢那篇《赤兔之死》。
我读完三遍之后,才找到一点共鸣。再在百度百科里看原文和何永康教授的逐句点评,终于体味到文字背面隐藏的浓烈情感——真挚。何永康教授的点评字字珠玑,直击人心。
然而,我要问我自己一个问题,在读完三遍之后,是什么打动了我?
我告诉我自己:是主人公我和我父亲一言一行里,透露出的坦然。面对贫困,面对命运,他们无能为力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准确的说,我因为这个主题而感动。确认这一点之后,才可以回答和菜头的问题。
以下回答,纯粹是我个人的理解。
先说问题。开头紧扣题目天空,第二段再重复天空,起到强调作用,但是,对于我这样的阅读者,我希望它第一波就抓住我的心,调足我的味口。开头要达到这个目的,至于怎么写,用什么方法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两个例子。一个是周作人的《苍蝇》的开头: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子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还有个是这句: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两个开头,两句话都带着鲜明的情感色彩,或喜或怒,或悲或雅。因为怀着对作者情感的好奇或是关切,不得不读下去。从这一点上来看,这篇高考作文没有做到。
还有就是第四段,作者本人突然觉得文字的力度不够,跳出故事本身出来说理一番,显得突兀。当你去刻意用力,反而没有力量。
好在哪里呢?我觉得全文的力量浓聚在那句: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从这句话出发,他再用两个场景来证明为什么要去站两个小时。第一个场景是他早起,做饭,给父亲送饭,见面后,父亲的第一句话:你来,你吃过了吗?你来,这里不是问候,不是打招呼,而是命令。就像将军下令必须攻克高地。只有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才明白这句你来的意义。你接过刀,弓着腰,割完一垄再一垄麦子,打小你就知道必须赶天气,赶时节。农民家必须和这些抗争才有个好收成。这画面很真实。字里行间流出坚毅的力量,读后很是喜欢。
第二个场景是父亲边吃馍头,边说话。一句你爸没本事,是愧疚,没有给儿子创造条件;也是力量,从没有向烈日低头,依旧立在天空下。当一个男人说没本事的时候,应是他对眼前的儿子最大的承诺,他愿意付出他的一切。听到这,儿子没有怨恨,只有发奋。在烈日下劳作5个小时,睡一觉,第二天去迎接高考。最末,他在凉快的室内,想起在烈日下的父亲,他满是愧疚。他要去烈日下和父亲一起,至此,全文到达情感的沸点。这画面很沉重。父亲,儿子,麦田,汗水,土地,如此等等,因为这真实、质朴、浓烈的爱联系在一起。
何永康教授给55分,如果是我,给满分吧,因为全文没有一句:父亲,你很辛苦。然而,我分明看到一个生活压迫下拼命的父亲。作者不愿意说出口,把他埋在心中,因为他已准备在烈日下站两个小时。
无论什么时候,做个诚实的人,毕竟时间会记住那最真的东西,就像现在我们把13年前的这篇争议作文拿来细细品味。
图片摄影:茉莉
这里是分割线————————————
大家讨论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观感:
看不懂
有人喜欢,有打分的喜欢,所以人们刻意准备素材,所以高分。
我不喜欢,因为我觉得讲真话,诚实,对我没有坏处,所以,不羡慕满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