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灰尘:20年内,“独生”和“二胎”家庭的差距就会显露出来

时代之选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一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无论是个体,还是一个家庭,无不受时代影响与裹挟。这不,连普通人生孩子、生几个孩子这种繁衍后代的自然之举,也依法依规的居于宏观规划之中,无人幸免(丁克除外)。因为,从古至今,各类社会规则无处不在。
普通人习以为常的选择,从来都是在大环境与政策之下的有限选择。
多数情况下,普通人的选择以及带来的效果,都远远大于“霍布森选择效应”,这是理所当然的好事。
又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对撞的时代机遇也各不相同,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的家庭,对撞上当时“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好”、“坚持优生优育”的计划生育国策时,独生子女就成为了唯一的生育选择。
彼时,国家太穷,经济不够发达,人口太多养不活即使养得活,人口素质也不高,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进入80年代,中国人口以每5-7年增长1亿的速度狂奔,给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压力。
于是,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中国首次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也就是从这一政策开始,国家开始严控人口增长并提倡优生优育,其目的,主要是降低人口增速,提高人口质量,从而缓解经济压力,最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1984年,农村开始适当放宽生育二孩的条件;
  • 2013年,国家通过单独二孩生育政策;
  • 2020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
从时间线上政策的逐渐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这一调整原因不言自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增长过快,逐渐变成了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临界点、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男女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等矛盾。
根据2015年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内容显示,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总生育率就只有1.4,远远低于2.1的平均更替水平,已非常接近国际公认的1.3(低生育陷阱值)。

显然,曾经促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低生育率之下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中国也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数据统计显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有近6亿年龄超过60岁的老龄人口数量,老龄化社会已快速袭来!
这就使得一个问题被完整暴露了出来: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在不断降低,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老年人越来越多,能够干活、纳税的年轻人逐日减少,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数以亿计的老年人该由谁来养活,就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此外,此前对抑制人口增长颇有成效的独生子女政策,其双刃剑效果也彰显了出来。
实行之初,这一政策的确有效抑制了人口增长,但随后也演变出了社会之殇,家庭之难:独生子女压力极大,不但要背负社会、职业竞争压力,更要同时还要承担起四位老人的养老重任,这就是使他们常常感到独木难支,有心无力。
自身的这一遭遇进而导致了不想生孩子,不想结婚的集体逃避心理,更加剧了生育率的下滑。
你会选择“为国生娃”怀二胎吗?
老龄化和少子化正在加速到来。可以预见的各种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降速也随之而来。
而普通人和家庭考虑更多的,则是养育孩子的成本,以及生育二孩之后的家庭经济、教育、个人精力上的投入产出。
支持为国生娃的人群,普遍具有高素质、高消费、高收入特征,他们有能力也有精力抚育两到三个娃,并给予孩子良好的生活保证和教育;反对为国生娃生二胎的人群,则基本上属于普通白领家庭,个人精力和能力均非常有限。
在抚育一个孩子就已经足够耗费精力的基础上,并不主张更多生更多孩子,从而导致家庭生活质量的全面下滑。
部分尚未结婚生子的年轻人群体,对此事则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有鉴于此,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生育权和选择权,是非常清晰的。没人能走出历史大环境独立行事,终究会在生与不生、生几个的有限选择中,选择其中一个。
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个体的权利,个体也将承担由此带来的社会以及历史责任,并享受相应的红利。用不了20年,独生和二胎家庭的差距就会显露出来。
到那时,人们必然对自己的选择有所判断——这一生,我最为骄傲的,是不是为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后代和人才?还是说,作为渺小的个体,我只是按部就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走完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生不生,生几个,的确是自己的人生大事。
而放置在社会历史洪流背景之下,无数人按部就班的人生一事,虽然形同沧海一粟,却依然可称为,促成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大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