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尖尖长长的护甲套不仅仅是为了护甲,其实还另有深意

大家好,欢迎来到《珠宝玉之窗》,珠宝玉石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精致起来。所以,就让我们透过珠宝玉之窗,一起来了解珠宝玉的世界吧!

最近喜欢研究我们的老物件,说了凤冠霞帔,说了步摇,今天再说一说古代妃子手指上戴的那个尖尖长长的护指套。说起这个,估计很多朋友都是比较熟悉的,但凡看过古装剧的,基本都见过那些妃子、皇后手上戴着这样各种材质做成的护指套,有金的有银的,有玛瑙的,很多材质。

那她们到底为什么要戴这样尖尖长长的护甲呢?

其实顾名思义,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护指甲。根据找到的资料显示,古代男子对于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不光是丰腴的身段和娇好的面孔,还很在乎女性的双手。唐代诗人韩翭专作有诗《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背人细睰垂胭,向镜轻匀衬脸霞。怅望昔逢褰绣幔,依稀曾见托金车。后园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芜又折花。”这其中的玉笋芽即是赞美和形容女性纤柔修长的指尖,如刚生出的鲜嫩笋芽一样。

还有《诗经·卫风·硕人》云姜庄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指如削葱根”。从这些诗句都可以窥探出,古人对女子的手是真的相当看中。所以,为了让手指看起来又细又长,古代女子通常喜欢蓄甲,让指甲从视觉上延展手指的长度,使得手形看起来又尖又长。

但我们都知道指甲长了其实很容易折断,受损,所以就需要戴护甲来保护。插话一句,其实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也常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其实现在女孩子们对于手的保护我觉得也是不减当年的。

好,继续说护指套,根据资料,护甲最早是为了保护指甲,是偏重于实用性的。这是它开始时的意义,到了后来,慢慢演变成装饰性的,并且有了更多的寓意在里面。

这个过程中,尤以清朝最为代表。根据资料,在清代的时候,满族贵妇梳两把头,发髻高耸向上伸延,而脚上穿的是厚达四,五寸的高底鞋,也就是常说的花盆底。上衣则是袖口呈马蹄状将手背遮盖。

这样的搭配,如果手又短又肥的话,肯定就显得相当不搭。朋友们可以自行脑补一下我们看到的一些古装剧里,那些美人更衣时手那里的特写镜头。哪一个不是纤纤玉手,如果换成一双又短又肥的手,嘿嘿,朋友们,像不像袖子里伸出两个白萝卜?

所以,手不够纤长怎么办,就需要双手饰戴纤长的护指,来达到与服饰和谐统一的装饰目的了!因此,清代护甲非常盛行,护甲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向精、美、贵的趋势发展,使女性的护指套形成了一种文化,也变得比原来单一的实用性多了装饰的意思。

而且,据说,这护甲在当时的后宫里也是颇有讲究的。只有一些位分较高的妃嫔才可以戴,类似于答应、常在之类的是没有资格戴的。而且妃嫔戴的也有等级制度,皇后可以戴六个,妃子可以戴四个,而嫔只可以戴三个。

除了个数有要求外,材料也有限制,什么位用什么材质的也有规矩,不可越过。比方说,皇后可以用金的,妃子可以用陶瓷的,嫔位的就只能用银的。

关于护甲和等级的这个说法吧,我不是很肯定,因为我没有找到特别实锤的历史资料来印证。朋友就不要在护甲跟等级的关系上太较真,咱知道有这么个说法就行。

我能找到的资料就是最早的护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区出土的汉代金护指。它是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状向上延伸,粗细长短可任意调节,简练而实用。

图片我实在是翻查不到,朋友们就多见谅了,不过根据这一点资料,朋友们也知道了,汉代就有了护甲,它的出现真的非常早,所以在后来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演变,多了很多寓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尤其是到了封建等级制度相当厉害的清朝,虽然这护甲已经很盛行,但真的跟当时等级一样严厉也是不无道理。

因此,综合起来,我个人以为,古人戴护甲,开始是为了保护指甲,后来又多了装饰的用意,配套当时的华服盛装,再之后,又多一层象征身份的深意在里面。

最后,如果有纰漏,大家继续留言区交流指正。

猜你还喜欢这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