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罗艺为什么在大唐一统后被杀,他真的是谋反吗?还是有人设计陷害?
1.罗艺是在平定四方后被难的,这时候举兵谋反是不可能的,因为军事实力已经很难跟大唐相比。打杖打的就是军事实力,打的是经济钱粮。罗艺做为一个久经杀场的将军,有多少兵力他自然是很清楚的。而且在泾洲罗艺连一点经济基础都没有,军响军粮都得靠国家来供给,没有军粮如何打杖?
引:九年八月癸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遣司空、魏国公裴寂柴告于南郊。大赦天下。。。。。。甲戌,突厥颉利、突利寇泾州。乙亥,突厥进寇武功,京师戒严。(《本纪第二·太宗上》)。《旧唐书·列传第六·罗艺》说:“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本纪第二·太宗上》:贞观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辛丑,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可见.罗艺是武德九年九年八月到泾州御敌,贞观元年春正月辛丑被难,前后还不到四个月时间,他在泾州根本没有任何基础。
2.师出无名,师出无名就得不到四方的支持,罗艺是一个很刚毅的人,这点从他拒绝宇文化及,窦建德等就能看出,还有李渊给他的封号“天节将军”都可以看出罗艺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对旧主炀帝有情有义,对大唐忠心耿耿。
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将作少监宇文智及,武勇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景,内史舍人元敏,符玺郎李覆、牛方裕,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质,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等,以骁果作乱,入犯宫闱。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化及发后,右御卫将军陈棱奉梓宫于成象殿,葬吴公台下。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大唐平江南之后,改葬雷塘。(《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炀帝下)。
《旧唐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六》: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后遇天下大乱,涿郡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万,而诸贼竞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什住、贺兰谊、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艺独出战,前后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旧唐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六》)。
宇文化及至山东,遣使召艺,艺曰:"我隋室旧臣,感恩累叶,大行颠覆,实所痛心。"乃斩化及使者,而为炀帝发丧,大临三日。窦建德、高开道亦遣使于艺,艺谓官属曰:"建德、开道,皆剧贼耳,化及弑逆,并不可从。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据关右,事无不成。吾率众归之,意已决矣,有沮众异议者必戮之。"会我使人张道源绥辑山东,遣人谕意,艺大悦。武德三年,奉表归国,诏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旧唐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六》)。
○燕公罗艺封燕郡王赐姓上籍宗正诏
昭德以爵,前王令范;功懋懋赏,有国遗训。使持节、幽州总管、上柱国、燕公艺,早悟机权,夙展诚节。革运之始,立功燕代,镇守边要,驭控遐荒。忠绩既宣,宜加宠昵。可赐姓李氏,上籍宗正,封燕郡王,食五千户。 -----全唐文 高祖(一)
○加淮安王神通燕郡王艺开府仪同三司诏
襃崇贤戚,有国彝典,厚秩清阶,式隆朝望。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淮安王神通,宗室之长,德品优宏;缔构之初,早树勋绩。右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燕郡王艺,夙著嘉庸,志怀强毅,久司戎禁,见称贞确。宜加荣宠,式允具瞻。并可开府仪同三司。 -----全唐文 卷四 李世民(太宗皇帝一)
二年,冬十月己亥。封幽州总管罗艺为燕郡王,赐姓李氏。(《唐书》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诏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唐书》列传.罗艺)
太宗之击刘黑闼也,艺领本兵数万,破黑闼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闼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遇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唐书》列传.罗艺)
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罗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高祖武德九年》
《旧唐书·列传第六·罗艺》:“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3.泾洲举兵,我认为这根本是没有的事,首先泾洲当时是归天纪军管辖,是的张公瑾辖区,是因为突厥入侵罗艺才奉命率领天节军来镇守,抵抗突厥。如果罗艺在泾洲举兵那么天纪军会什么样?两支军队必然会打起来,而且这里还柱有右武候将军尉迟敬德的军队。如果罗艺在泾洲举兵那么将被三面围攻,首先是天纪军和柱守在泾洲的其他军队,因为那时是突厥入侵的主战场,罗艺是右武卫大将军,虽是抗战的主要领导者,然那里必然聚集着全国各地的兵马,他们不可能坐视不理。第二是朝庭,朝庭只要半个月不发军饷军粮这里所有的十几万军队立马溃散,而且朝庭的军队一但到达,朝庭兵力远在罗艺的十倍。第三,边境的入侵,突厥虽然刚刚退兵,因为抗击他们最有力的就是天节军,如天节军一但反,或跟天纪军或右武侯军打起来,突厥必然再次来犯。
引:《新唐书·卷五十六·志第四十·兵》:武德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皆置府。三年,更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以车骑府统之。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废十二军,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居岁余,十二军复,而军置将军一人,军有坊,置主一人,以检察户口,劝课农桑。
《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高祖武德二年》说:秋,七月,初置十二军,分关内诸府以隶焉,皆取天星为名,以车骑府统之。每军将、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督以耕战之务。由是士马精强,所向无敌。
《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高祖武德九年》说: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罗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旧唐书·列传第六·罗艺》说:“时突厥屡为寇患,以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新唐类似。
在罗艺进人豳州时也可以看出这点,如果罗艺已经在泾洲举兵那么他从泾洲到豳州这段路程必然是一路击战,然慈诰却不知道,说明罗艺从泾洲到豳州并没有发生战斗,如果附近发生了战斗,慈诰做为一个治中当然是知道的。而且慈诰也不知道罗艺“谋反”,他在这里要比京城近得多,如果罗艺在泾洲举兵那他应该是第一时间知道才是。
引: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旧唐书·列传第六·罗艺》)
4.时期不对,如果罗艺想反唐或者自立,他最好的时期应该是李渊两次废隋帝的时候,那时还有许多各地的诸侯支持隋朝。第二是在各路反王还在的时候,比如窦建德、刘什善、刘黑闼,这些都是罗艺打的,其实跟他们打也是杀乱一千,自损八百。第三是后期就是武德九年突厥入侵乌城、泾洲这也是罗艺率军去打的,如果他想谋反这时候不是最好吗?为什么要多等几个月呢?到贞观元年元月再谋反,这时天节军也已元气大伤,什么可能打得过呢?
5.地点不对,罗艺是燕群王,他的封地在幽州,他是天节将军,军队柱守在宜州道,而他的祖居在山东,他儿子罗成的封地就在山东济群,如果罗艺想谋反他最好是选择这三个地方做为根据地,也就是说他应该先从泾洲率军回到幽州,并且连络宜州道的天节军,并控制好山东做好后勤保障,这样再举兵才符合常理。
6.罗艺进豳州是一场毫无准备的战争,首先一,罗艺带的兵力不多,可能是几百人这样,这一点从慈诰攻击他,大军未到慈诰跟杨芨谋攻罗艺可以看出两点,1.罗艺带的兵力不多,应该是几百人就样,也就是群王出行的正常随从卫队,如果他带着几万人马,慈诰一个治中敢独自带兵攻击吗?豳州就是 今甘肃省宁县,从古至今除了人口略有曾加地面应该没有什么改变,慈诰是当时的治中。杨芨是统军,兵力约为三千人,罗艺是右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燕群王,兵力约为十万人,如果罗艺是准备来攻城略地的,他应该会带大军,哪怕只带一两万人,慈诰杨芨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罗艺是想谋反,攻打京城,他必然带全部兵马并连络他所有能联合的军队才敢攻打。
官职军职
治中:
《续汉书·百官志》谓诸州的治中相当于司隶校尉的功曹。即主管州之选署及众事。魏、晋、南北朝州吏均有治中。《宋书·百官志》谓汉治中从事史主财谷簿书,晋、宋则主众曹文书事。各代治中所掌并不全同。隋代成为郡的佐官改治中为司马。唐初仍称治中,高宗时再改为司马。元大都路都总管府及明清惟京府(如顺天府、应天府)置治中,治中品等为正五品,为处理各项庶务的中级官员,上受各府尚书指使任事,与通判共同参理府事。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统军:
官名,北魏末军职有统军。据《魏书》郭祚、邢峦、傅永等传载,统军所领约三千人。唐高祖初起兵时,置左、右三军,领兵官称左一府统军。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上》。统军所领兵数,因时因事而异,如尉迟敬德降唐,任右一府统军,领其旧部八千人。武德七年(624),又以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统军为折冲都尉。
唐府兵制军府称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每冬率兵操练,按规定轮番宿卫京师,有事征发全府,则率兵出发。唐高祖六年,天下既定,遂废十二军,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居岁余,十二军复,而军置将军一人,军有坊,置主一人,以检察户口,劝课农桑。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
右武卫大将军:
官名。隋朝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置一员,正三品,总其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朝沿置,掌宫禁宿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命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降为正四品; 南宋多不除授,孝宗隆兴二年 (1164) 中复置。辽朝沿置,为加官,位上将军上。
上柱国
上柱国原义为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引申义为功勋的荣誉称号,战国时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
"上柱国"是勋级,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现在军队里战士或将领立功了,可以授予一等功到三等功,立功很多的人,可称为"战斗英雄",战斗英雄里又分为"特等战斗英雄"、"一等战斗英雄"等等,古代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
使持节
使持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又有持节﹑假节。"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种类繁多。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规定持"旌节"﹐在使命完成后,再予以归还。
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
正第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爵。《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
从第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
正第二品
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上柱国。(勋官。《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
从第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扬、幽、潞、陕、灵。)大都护、(单于、安西,已上职事官。)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官。)
正第三品
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旧班在左相上,《开元令》移在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班正四品上,大历二年升。)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自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事官。)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武德令》,礼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贞观年改以民部次礼部,兵部次之。则天初又改以户部次吏部,礼部次之,兵部次之。)太子宾客、(旧兼职无品,《开元前令》定入官品也。)太常卿、宗正卿、(天宝初升入正三品也。)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旧班从三品,广德年升。)内侍监、(唐初旧制,内侍省无三品官,内侍四员,秩四品。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艺承恩遇,特置内侍监两员,秩三品,以授之。)中都督、上都护、(已上除八大将军,并为文职事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散官。)冠军大将军、(武散官。)怀化大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上护军。(勋官。)
正第四品上阶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正四品下阶,《开元令》加入上阶也。)尚书左丞、(永昌元年进为正三品,如意元年复旧,)吏部侍郎、(武德七年省诸司侍郎,吏部郎中为正四品上。贞观三年复置侍郎,其吏部郎中复旧为五品下。)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府率、中州刺史、军器监、(武德初为正三品,七年省,八年复置,九年又省,十年复置北都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武德令》统军正四品下,后改为折冲都尉。《垂拱令》始分为上中下府,改定官品。自此已上职事官。率及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正议大夫、(文散官也。)开国伯、(爵。)忠武将军、(武散官。)上轻车都尉。(勋官。)
7.其实慈诰也没有做战准备,他应该是罗艺进入豳州后接到了朝庭的密令,他见罗艺兵力不多,所以在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的大军没到,立马跟杨芨谋划攻杀罗艺,他认为他有一两千人马是完全能打败罗艺的,所以杨芨军还没到就发动攻击了,没想到反被罗艺给擒拿了,罗艺应该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自己为什么被他们攻击,所以命人把慈诰先关起来。杨芨从外面攻进来,杨芨有三千人,而罗艺只有几百人,自然是打不过的了。
8.罗艺刚进豳州时说他是奉密诏回京,而且带着家眷。那么他是真奉诏还是矫诏呢?
我们从三点来分析,一、罗艺是天节将军、使持节、幽州总管、右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燕群王、开府仪同三司,可以说位比三公,他如果要回京有必要矫诏吗?二、罗艺如果回京的目的是谋反,那么他为什么不带军队?如果带了军队慈诰杨芨能得手吗?三、罗艺回京是带着家眷的,他的妻子被俘虏并被杀害了。所以从以上这些看来,罗艺是奉诏回京,而且带着家眷,随行卫队还不多。
9.天节军未见行动
天节军是罗艺最主要的军队,如果他举兵,必带天节军出战。但都没有看到这支军队出战。
如果罗艺已经在泾洲举兵,那么就算罗艺死了,天节军还有其他将领,这支军队还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如果他们已经举事,你不反也会被诛杀的,所以一但他们已经举事就算大将军死了其他将军依然会打,不打也是死啊!而且天节军大部分是罗艺从幽州带来的,罗艺经营这支军队十几年了,打了多少杖,死了多少人。
唐朝是实封,罗艺是燕群王,封地内的土地、军队是归诸候所有,也就是说这支军队是他自己经营的军队,他们当然会听他的了。但这支军队为什么从始至终都没有动过呢?
10.罗艺的亲属也没有准备,他的弟弟罗寿是利州都督,如果他有准备,就算不出兵,那他逃跑的时间总有吧!但他还是被诛了。也就是说连逃跑都没有,他应该是到死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时的山东罗氏族人也不知道,山东罗氏有许多人参加了兴唐战争,有很多还封了将军,从罗氏族谱中也可以看出。罗艺死后山东罗氏族人四处逃散,罗通改名为罗照。
11,罗艺死后被收回了李姓,为什么不免除职称呢?比如天节将军,持节史,幽州总管,右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燕群王,开府仪同三司。还加赠罗成为越国公,并重用罗通为元帅,封越国公,罗章及后人也世袭罔替?
12.李世民曾说薛万潵、李绩、李道宗为唐初三大名将,然罗艺比他们更厉害得多了,功劳也更高。薛万散原本是罗艺的部将,后来被李建成要走了,后来又被李渊要去当宫卫总管。
13.民间传说,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宋朝以前是没有小说的,传播主要是街头卖艺的人,他们每到一处就开始卖唱,主要目的是赚点钱,混口饭,那么他们会不会造假呢?如果造假人家会来看吗?把一个反贼说成民族英雄,当地的官员又会不会找他们麻烦呢?到了明朝有了小说,小说也就为了卖钱的,如果罗艺罗成罗通从唐朝到宋朝到元朝、明朝都是反面人物,那你把他们描写成大英雄有人会信吗?有人会买你的小说吗?之所以明清小说都讲他们,各地官府,忠义传中也有提到,可见他们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很有影响的。他们把罗艺描写为隋朝时死的就是不想在这里发生冲突。
综合研究我认为罗艺进豳州时是没有任何做战准备的,带的兵力也不多,应该是几百人这样,而且带着老婆和家眷,不符合大举进攻、攻城略地的行为,比较符合大战后协家眷回京的行为。综合判断罗艺没有谋反意图,是被人设计陷害而死的。